书城艺术紫砂器投资收藏手册
11301400000018

第18章 鉴定要诀(2)

此时期的曼生壶、彭年壶、大亨壶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当时的制壶水平。在制作工艺上,恢复了明代制壶工艺,即以捏造车坯为主,特别是杨彭年恢复了以手工捏作壶流与壶把,并以暗接法为主。

造型以古朴、大气为主,但以文人壶为代表,壶身尚有文人亲自镌刻诗句与绘画等特点,诗句大多与饮茶有关,刻画以竹为主,充分显示文人才气。

制作工艺精湛,不瘦不肥,比例恰当,过渡自然。

(5)中华民国至“文革”前工艺特征

此时工艺制作沿用嘉庆、道光时的制作方法,且以手工为主。

方器、圆器作品造型以仿明代、清代为主,雕刻、贴塑作品以仿竹、梅、云龙图较多。

壶身装饰主要为诗、画、碑版、钟鼎文、秦汉时古钱和瓦当等,且以《金石录积古斋钟鼎彝器款式》等书籍和《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等图集为主,特别是“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图样经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上。

此时出现了联合生产的现象,有专卖公司,个人制作工坊、刻字、烧窑坊的一条线生产。其间,外销作品增加,并有不少名人作品参加国际艺术品博览会评比,故出现了不少得奖作品,使我国的紫砂艺术品开始享誉世界。

(6)“文革”时期的工艺特征

所谓“文革”时期,是指从1964~1978年的14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它的思想理念与生产情况均被锁定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艺术品设计与生产也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此时的制作工艺是手工与模具加工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艺人们对宜兴紫砂器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革,为了提高产量,还从无锡引进翻砂木模工,使紫砂壶开始采用木模生产,故而紫砂壶生产工艺出现了用模具和手工两大生产工艺,也使紫砂器成品上留下了哈夫线的痕迹。

宜兴顾景舟等七位老艺术家和同时期的许多名家,全部进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打样制壶。但他们在“文革”期间的作品在围筒身和镶筒身上,还是采用手工制法,而其他艺人则采用模具生产。由于壶流、把、钮较复杂,全采用模具制作,所以名家作品品质相对还是较高,其他艺人的作品就相对比较粗糙。

“文革”紫砂器的装饰中,书画一般以八个样板戏和毛泽东诗词为蓝本,贴塑作品一般以梅花、竹叶、松柏为题材,雕塑摆件则以工农兵造型为主。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装饰风格有些变化,特别是雕塑作品,出现了观音、佛像、动物等工农兵以外的造型。

(7)现代壶的工艺特征

现代壶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罗先生邀请以顾景舟为首的宜兴100位制壶名家在壶底留真名参展开始,由于制作工艺和造型设计上出现了较大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阶段,1995年以后至今。

20世纪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的工艺特征主要是以手工为主制壶,采用档模为辅,且使用也较少。造型设计一般仍以古朴、简单、大气为主。紫砂材质较纯,以优质文革泥料为主,色质古朴。

1995年以后至今的工艺特征主要是以档模制作为主,全手工制作极少。造型设计创新较多,但缺少古朴之气,以奇巧取胜,但缺乏文人气。材质中纯正泥料较少,为了颜色效果,不少作品以工业颜料调色。

4.印款鉴定

紫砂艺人的落款是十分讲究的,而且印款一般均为当时篆刻名家所刻,落款的位置、大小、方法均反映当时的风格,所以是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1)明代至清顺治的印款特点

明早期紫砂器工艺不成熟,故一般均制大壶,以烧水为主,所以无款。

明万历开始,工艺趋于成熟,而且名家辈出,当时落款均以竹刀刻款,位置一般在底部,少量在舌部,雕塑件在背部或者底座边,字体均为楷书。

至明末清顺治,刻款改用钢刀为主,有些还是沿用竹刀,落款位置未变,但已有篆体印章出现,如邵文金、邵文银等,但用者极少。

(2)清康熙至乾隆的印款特点陈鸣远创造了刻款、印章、诗句并用的落款方式,但大多数艺人均采用篆体印章落款,位置大多数在壶底,壶身刻字的则在壶身上留有作者印章或具名,壶盖无印款,有的艺人用双印,如“荆溪”、“邵旭茂制”等。

皇室参与作品或进贡作品均用皇帝年号款,有写款(极少)和印款,如康熙、雍正为楷书方印,乾隆款为“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方印,“乾隆年制”小方印为民间用印,篆体书写也不一样。皇室工房款一般为“荆溪自省”、“荆溪华凤翔制”等。

这时,私家款、堂名款均出现,清三代印款形式和章名较多,显出当时繁荣现象。

(3)清嘉庆至光绪的印款特点

文人壶印款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曼生壶。底款“阿曼陀室”斋款,作者款“彭年”在壶把根,少数在盖内。

第二种,文治壶。底款“吉壶”或私人斋名款“文山石房”,作者刻款在壶身。

第三种,何心舟。底款“华陀曼馆”,作者刻款在壶身,印款在把下和底边。

第四种,梅调鼎。底款“日山馆”,作者刻款在壶身,印款在把下,少数在壶盖内。

此外,当时名人壶的作者款在底部、壶盖内、壶把下,而当时紫砂器款一般都只有两处落款,未见有三处落款。

(4)民国时期的印款特点出现公司款,如“金鼎商标”、“铁画轩”、“协盛”、“良友”、“裕泰”、“陈鼎和”和“利永公司”、“利用公司”、“威海卫同天顺造”、“豫丰”、“福记”等,作者款基本上在壶盖内,刻字人款则在壶身。

名艺人款的姓名款在壶底,名字款在壶盖或把下,刻字人款则在壶身。

器型为光货、仿生器和筋纹器,一般只有两处款,三处落款者少见。

(5)1949年10月后至“文革”期间的印款特点合作社期间一般底款为“宜兴汤渡生产合作社出品”或“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作者款在壶盖或把下。

以造型为名的款,如“狮球壶”、“六方壶”等木刻楷书印章款,刻字、绘画人款在壶身,作者款则在壶盖内。

文革款为底印“中国宜兴”篆体,名字款在壶盖,少数是姓名款在壶盖。

以上三种印款形式一般均为两处落款,把下落款少见。

1949年10月后,艺人制壶落款时,姓名款、休闲款、斋名款落于壶底,姓名款落于壶盖时为小方印,把下有落款者较少见,书画作者落款则在壶身。

(6)现代作品的印款特点

现代壶落款一般姓名款在壶底,名字在壶盖,姓在壶把下,刻字人落款在壶身,一般在三四处落款。

5.历史遗留痕迹鉴定

(1)使用过的壶

使用过的壶,通常会在壶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如明代紫砂壶较有沧桑感,旧气较重,茶锈出现在壶内壁、壶舌处和壶流下,但由于明代紫砂器材质较粗,所以缺少包浆。清代至民国的壶,其历史痕迹与明代一样,但包浆较重,过渡自然、凝重、滋润。而近代壶的历史遗留痕迹较少,旧气不足,壶身有包浆,但过渡不太自然,光质感强,这是人工用心养壶所致。

此外,老壶的盖口与唇口磨损面较大,痕迹明显,有的壶颈还有裂痕,而新壶的盖口与唇口磨损少,壶颈没有裂痕。

(2)未使用过或使用少的壶

老壶由于存世时间长,受自然光照和风的影响,壶身外面也会产生旧气和沧桑感,但不是很浓,壶身就较清洁,色质变化也不大,但壶内外变化色差较大。

新壶虽然也受时间、自然光和环境的影响,壶身外部色泽会变,但无旧气和沧桑感,壶内外色差变化不大。

收藏者可以通过摸来鉴定紫砂壶的材质、制作方法和做工优劣。

1.材质鉴定

用手轻轻抚摸明、清紫砂古壶壶身,用优质材料制成的作品会留下手汗印,手感细腻、舒服,不管是以粗砂还是较细材质制成,手摸会感觉有波浪纹。民国至文革前的作品,以手轻轻抚摸壶身,用优质材料制成的作品仍会留下手汗印,但除了经验老道者,一般较难感觉道波浪纹。

2.做工鉴定

手工制作的紫砂圆器,通常在壶身上只留一条接痕,但名家作品精修技术高,手摸较难感觉接痕;方器以镶为主,明、清古壶内部精修差,民国以后者精修较好;筋纹线(如菊瓣)一般瓣不到底,并且宽度不一。

二、“摸”的要诀

若用模具制壶,则圆器会留有两条接痕,无论怎样精修都能感觉到接痕,但器型规一;而方器的大平面较容易变形;筋纹器虽筋纹大小统一,一气到底,看上去较整齐划一,但因模具制作,缺乏灵气。

此外,紫砂壶均有一定重量,如发现壶的重量偏轻,又无接痕线,则较有可能是大批量生产,此类壶无收藏价值。

三、“嗅”的要诀

收藏者可以通过嗅来辨别紫砂壶内外的气味,来判断壶的真伪。

老壶,特别是经常使用的老壶,壶内会有一股茶叶香的味道,使用越多,味道越浓,而壶外则无异味。但有些外表看似老壶,若壶内有汽油味、烟味或其他异味,则一定是造假的老壶;若壶外有油味、鞋油味或其他异味,肯定也是作伪而成。

此外,真正的出土古壶,若在壶身用热水涂一下,肯定会有一股土气或檀香味。

四、“听”的要诀

收藏者可以通过轻扣壶身,听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制作年代。

由于不同年代紫砂器材质不一样,烧造温度与时间不一样,练泥工艺不一样,则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

明代壶,由于胎骨坚,使用时间长,所以轻扣壶身会发出“当当当”

的声音,并在壶内有较大回声,一般如烧造温度不够,则声音就较哑。

清代至民国壶,由于胎骨坚硬度欠于明代壶,经常使用的壶在敲击下会发出双钵拍打后的“哐哐哐”声,并在壶内留有回音。

现代壶由于紫砂矿原料已加工成粉末状,且烧成温度偏高,冷却时间短,故成品的敲击声音较脆,若是优质泥料,壶内还有较小回音,而一般材质的壶,则没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