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紫砂器投资收藏手册
11301400000003

第3章 中国独有陶土--紫砂五色土

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由于2亿年前内陆和海滨湖泊经沉积作用堆压形成了一种夹于地层之下、岩石之中、性质特殊的紫砂陶矿。

它是“泥中泥,岩中岩”,主要由“石英、黏土、云母、赤铁矿”组成,其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它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具有可塑性强等特点,而且颜色丰富、鲜艳,有紫色的沙泥、奶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泥……真可谓斑斑斓斓,故被誉为“五色土”。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透气性又好,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

一、宜兴陶土资源的主要种类、作用与分布情况

1.白泥

是一种单纯粗砂质铝土质黏土,用于生产砂锅、煨罐和彩釉工艺陶,原泥呈灰白、桃红和象牙白等色,经淘、漂、压、滤后,表面细腻光亮,烧成后呈象牙色泽。

2.嫩泥(亦称黄泥)

颜色有浅灰色、淡黄色和黄红色等。此泥风化程度好,质地较纯,具有比较好的可塑和结合能力,它是陶器中常用的结合黏土。

3.甲泥(亦称夹泥)

是一种硬质骨架泥岩、粉砂质黏土,未经风化时叫石骨。这种泥料种类很多,有本山甲泥、东山甲泥、西山甲泥、涧甲泥、瓦窑甲泥等。颜色有紫红色、紫青色、浅紫色和棕红色,是制作日用陶器大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4.紫泥

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紫泥都深藏于甲泥之中,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它的种类较多,有梨皮泥,烧后呈冻梨色;淡红泥,烧后呈松花色;淡黄泥,烧后呈碧绿色;密口泥,烧后呈轻赭色;还有本山绿泥,砂土呈蛋青色,表面光滑如脂,该泥夹于黄石板与甲泥之间,又称夹脂。

5.红泥

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矿石呈橙黄色,埋于泥矿底部,质坚如石,亦称石黄泥,不仅独存在矿层中,而且多可从原料中挑选出来。因铁含量多少不等,烧成后可变为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蕴藏量较少,一般只用当作着色的原料,如在紫泥制成的胎面上再涂上一层红泥,就可以烧成粉红色。

6.绿泥(亦称段泥)

是紫泥矿层上面的一层绵头,出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绿泥大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陶器的颜色更为多样。如在紫泥塑成的胚件上再涂上一层绿泥,可以烧成粉绿的颜色。绿泥烧成后为浅黄色、蛋黄色。

7.老团泥

出产于团山,烧成后呈白沙星星,宛若珠,出产量极少,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

其他宜兴陶土还有:大红泥、乌泥、本山绿泥和墨绿泥,都深藏于岩石层下,杂于夹泥之中。

二、原矿泥的性能

紫砂陶原料多产于石骨泥矿层中,它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据科学分析,紫砂泥的矿物成分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颗粒组成适中,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等12种成分。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砂泥在加工成陶器时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现将综合分析的有关数据列于下表。

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一般介于1000~1200℃之间,采用氧化法,成品吸水率小于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器存在着大量的团聚体,大部分团聚体是由石英、云母和赤铁矿等多种矿物质构成的,少量的团聚体则由高岭石等单一矿物所构成。

紫砂器中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团聚体内部的气孔都属闭口气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大部分属于开口气孔。紫砂器的良好透气性是和其特殊的显微结构有关,故而紫砂壶具有透气而不漏水的特点。

在明代和清初,紫砂泥料的炼制先是用木杵椿之粉碎,然后在水中洗筛,再加水润湿踏炼,最后将泥料放置于地窑阴湿处陈放备用,时间越长越好。对泥料的配比和处理,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密不相授”之说,泥料的颗粒较粗,为20~40目。清中期后至清末,炼泥时用石磨加工粉碎紫砂矿,泥料颗粒为50~60目之间。中华民国初期,宜兴开始靠牛拉滚场碌碡,人推石碾粉碎紫砂矿,泥料颗粒为70~80目。新中国成立后,则建立轧泥厂,开始使用机器加工粉碎紫砂矿,1958年采用炼泥机和球磨机等设备加工陶土,泥料颗粒已到80~100目。以后发展了轮碾机、压滤和真空炼泥机等成套连续化生产设备,紫砂原矿被加工成粉状,透气性大大降低。为了降低目数,并含明显颗粒肌体,就采用加入砂子的方法,从而成为现代调砂工艺,但实际原料质地和肌体效果与手工炼泥仍大不相同。

因此,现在有些大师想恢复古代手工炼泥的方法。

紫砂器入窑烧炼耐火度较高,器物不易变形而容易变色。明、清时期均采用柴窑和龙窑烧制。烧制燃料采用的是松枝、树段、木块。

这些原料热量高、火焰长、灰粉质少、持续时间长,一般一窑烧造周期为4天。火焰温度控制全凭烧窑个人的熟练技巧、眼力和经验。

温度一般在1000~1200℃,很难准确控制,有“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稀,稀砂土气”之说,故精品率不高。自1958年开始进行以煤代柴龙窑烧制改革,个别龙窑还试验以炉煤气烧造,20世纪90年代开始则用电炉和气窑烧造。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工人的操作条件,窑温也升至1050~1200℃,每窑烧造周期为2天。由于烧造时三、紫砂矿的炼制和烧造

间短、升温过快,虽成品率提高,但成品质量则不如用柴木所烧的,成品土气太重,滋润不够。

明万历时期,李茂林发明了用匣钵装套紫砂壶胚件入窑烧制工艺,使壶器色泽光润,产生了绮丽的窑变,而且解决了壶面沾釉的缺点。窑工也从实践中掌握了用不同温度、同种材质烧出不同颜色紫砂壶的经验。明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里写道:“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栗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廷;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

可见火焰能使古雅静穆的紫砂壶现出“银砂”、“朱粒”,隐现发光,可谓“黝若钟鼎”、“灿若琬琰”。

明万历时,欧子明创建欧窑,他继承了宋代南北各窑的成就,烧成了官窑的片纹与青色、汝窑的天青色、钧窑的紫衫,只有娴熟地掌握了烧造技术和火候控制之后才能做到。欧窑作品都用紫砂做胎,胎为“砂松和第砂松”,材质为黑紫色居多。成品釉彩丰富,以天青、云蓝、豆青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而以灰蓝色最为珍贵,具有于浑朴中见妍整的特点。在工艺上,宋钧用还原气氛,欧窑用氧化气氛。到清乾隆,宜钧名家葛明祥所作底款为“葛明祥款”成品最为日本人推崇,并以重价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