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紫砂壶有正确的评估与鉴赏,并判断其投资前景,则必须要了解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和生产营销史。
一、紫砂壶的发展史和出口贸易史
1.紫砂壶的发展史
据文献记载,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创始及成熟于明代,昌盛与繁荣于清代、中华民国。始于北宋由当时文人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的诗句为证,传器有宜兴蠡野羊角山紫砂古窑出土的北宋中期紫砂器:平盖龙头双条把壶、方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但这些均是体型较大的盛水器和煮火器,而不是可直接冲泡茶叶的紫砂壶。
真正可直接冲泡茶叶的紫砂壶则始创于明万历年间。
明朝前500年间,紫砂壶为何一直默默无闻并缺乏记载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的饮茶习惯。宋时茶叶的加工均为茶团与茶饼,饮茶时要将茶饼掰成小块,放在盛器中煎汤后倒出饮用。当时盛茶汤的茶具均以大口小底的盏类器皿为主,因当时宋五大名窑的瓷器很发达,深得皇宫与士大夫欣赏,且又以柴窑的黑釉无毫盏和殿坞等为最上品。二是当时的紫砂器造型均为执壶与提梁类,体形硕大,工艺粗糙,只能用于烧水,而且普遍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赏识和认可。
元末明初,茶叶的制作由原来的团茶改为了条形的散茶,饮茶时不再碾茶成末,煎汤饮之,可直接泡冲饮之。宜兴是我国的古茶都,茶叶生产在唐代就被定为“贡茶”,故民间饮茶之风盛行。至明正德年间,紫砂壶的生产开始兴盛,涌出不少民间艺人,其中供春就是最早将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境界的着名民间艺人。至明万历年间,紫砂艺人中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上也不断得到改进。特别要提的是着名艺人时大彬,在游娄东时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并得到了启发,故将大壶改到了可一人或数人共用之小壶(约500毫升),使紫砂壶的泡茶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深受文人雅士、士大夫的欣赏和宠爱。同时,他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并确立了紫砂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紫砂艺术在进入百品竞彩的兴盛时期后,除生产茶壶外,艺人们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雕塑件等工艺品。明末,紫砂壶最先由外国商人带到欧洲,被称为“红色瓷器”。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说:“大彬典重,价拟琳;仲美雕馊,巧穷毫发;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君用美妍离奇,尚彼深成;用卿朴直醇饬,丰满自然。”
清初康熙年间,紫砂艺人陈鸣远不但仿古风,且将紫砂器的仿自然风推向了极盛,开拓了另一种新局面。清三代,紫砂器深得宫廷与士大夫的喜爱,而且由于他们的参与,使得紫砂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外型千姿百态、工艺汇集天下,出现了彩绘、描金、泥绘、窑变、镂空、堆雕、皇帝亲题诗等,而且窑光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作品常被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时人有诗赞美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器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300多年。
在国外,紫砂器也大为艺术家所珍赏,几乎是“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但是由于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以及在选材、制作、烧造等工艺上的私密性和复杂性,故同一种材质紫砂,艺人一般每次只制作五把进行销售。由于数量少、材质贵,作品均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所拥有,民间百姓是无福享有的。所以名家名作存世极少,而能传至今日的作品则更不多见。
民国初期,陶都丁蜀山一带居民几乎是“家家制坯,户户锤泥,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宜兴的紫砂业在本土已无法开拓,就走出了宜兴,到各大城市寻找出路。在上海,由于外国文化和生产经营新理念的进入,并与中华本土文化的碰撞,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潮流--海派文化。这也使宜兴紫砂隔入其中,主要表现为原有的紫砂个体化生产变成了合作化生产。紫砂生产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制作壶坯--烧制--装饰加工(刻绘)--销售。上海出现了专门经营和定制紫砂作品的公司,如利用公司、铁画轩、金鼎商标、葛德和、裕泰公司、鼎新公司等。他们请来艺人定制作品,进行专人装饰、专窑烧制,并为了满足各阶层群体的需要生产了高层人士所需的名人名家艺术品;也生产了老百姓需要的商品壶,从此紫砂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走进了茶馆,打破了紫砂只有文人雅士、达官贵族赏玩的局面。由于紫砂艺术逐渐被世人认可,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紫砂制作专业户,如程寿珍、范大生、陈光明、蒋燕亭、李宝珍、汪宝根、顾景舟、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施福生等;也出现了一批专业刻绘的文化人,如邵云儒、韩泰、陈少亭、任淦庭、白应生、诸葛勋、谈尧坤、谈泉明、范福寿、陈永大等。同时,将宜兴紫砂器推向了世界,并在各届世界艺术博览会上得奖。如1910年获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南京)金奖;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赛会(美国)头等奖;1926年获费城世界艺术博览会(美国)金质奖;1930年获列日国际博览会(比利时)银质奖;1932年获芝加哥博览会(美国)优秀奖;1935年获伦敦国际艺术博览会(英国)金质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紫砂艺人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初开始,政府统一拨款恢复紫砂陶的生产,将顾景舟、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任淦庭、吴云根、蒋蓉7位有丰富经验的艺人组成了宜兴汤渡生产合作社进行紫砂器生产,并有更多名人参与,如冯桂林、李宝珍、汪宝根、储铭、陈少亭、施福生等。1959年成立了紫砂工艺厂,开发新产品,生产品种也由几十个发展到了上百个品种。同时,为了更好地使紫砂艺术得到继承,通过老艺人亲临亲授及院校培训等形式,培养出了一批新人,如徐秀堂、徐汉棠、汪寅仙、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夫妇、谭泉海、何道洪、李碧芳、周桂珍、范洪泉、吕尧臣、谢曼伦、许承权、倪顺生、何廷初、顾绍培、鲍志强、毛国强、葛明仙、沈汉生、周尊严、张红华、曹婉芳、咸仲英、吴亚平等诸多当今紫砂名家。他们继承了紫砂陶艺的优良传统,在工艺创作的道路上努力耕耘,执着地追求紫砂艺术的新境界。“文化大革命”后,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一个厂发展到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三厂、四厂、五厂、紫砂陶研究所等名家辈出的企业。1979~1987年,紫砂器分别参加了在加拿大、日本和中国香港举办的展览会,使宜兴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不断提高,同时又培养出了一大批年青优秀艺人,如江建翔、施小马、陈国良、钱祥芳、吴群祥、徐俊杰、许谨、邵顺生、吴扣华、刘天源、高建芳、曹亚麟、葛陶中、徐维明、葛军、徐达明、季益顺等。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吹进了宜兴,当地紫砂业又出现了新的产销结构,成立了一大批作坊和公司,新的产销模式使新品不断推出,宜兴的紫砂生产也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但是由于商业和金钱的驱动,仿冒、作假、代工等现象也大量出现,干扰了紫砂器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给收藏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和不安。现在宜兴有生产紫砂器者2万多人,但真正好的作品并不多见,且纯手工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从某种角度来说,大量滥竽充数的作品是对极其珍贵紫砂原材料的一种极大浪费。为了保护中国独有的紫砂矿源,政府于2007年4月出台了紫砂材料的开挖与使用新规定。
2.紫砂器出口贸易的历史
明崇祯三年(1630年),紫砂壶开始销往欧洲和泰国。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宜兴紫砂器运往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国。清康熙四十八年,德国人包特格尔仿制紫砂器,并撰有《朱砂瓷》的论文。
清乾隆四十五年,西班牙设立瓷厂仿制宜兴陶瓷。清乾嘉年间,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烧造的宜钧陶和其他紫砂陶被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国际市场。清光绪二十八年,宜兴鲍氏与陈氏两家合资在新加坡开办了鼎生福陶器店,销售紫砂器达十年之久。清宣统二年,鲍明亮在上海开设鲍信源陶器行,专营外销业务,当时当地华侨还为远销到南洋各地的紫砂器镶金嵌银。1912年,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一雄合资在日本大阪开设陶器店,经销紫砂壶、花盆和钧陶盂、火钵、花瓶等新颖产品,深受日本人喜欢。光绪四年,二、紫砂壶优劣的评价
宜兴紫砂艺人金士恒应日本常滑陶工鲤江学顺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授技艺,生产陶俑。民国葛德和陶瓷公司专门生产宜钧器。
总之,宜兴紫砂陶外销历史悠久,产品也颇丰,深受国际友人喜爱,被欧洲、东南亚称作“红色瓷器”、“朱泥器”。宜钧器产品销往日本,则被称作“海参器”。
宜兴紫砂器的独特材料(每次开挖出来的材质优劣均不同,每个艺人的配方不同材质也不同)和工艺手法决定了一件作品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它的价值和收藏潜力。
1.古人对紫砂壶的评价
古人对紫砂壶早有记载评论。据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明人李渔《杂说》道“茗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可见紫砂壶的材质是极重要的,因为紫砂壶是实用器,用以沏茶入味特别清香。紫砂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张岱在《梦忆》中赞之可以“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紫砂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光润,沏出来的茶汁也越醇郁芳香。《阳羡茗壶系》说“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这些古人诗句的赞美都道出了紫砂壶材质和工艺是最重要的。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超过珠玉。
2.韩其楼大师对紫砂壶的评价
当今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泥、形、工、款、功”
五字来概括。
一是“泥”。紫砂壶扬名于世,根本的原因是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而决定泥料优劣的关键就在于紫砂的“砂”,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含砂量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和功能感觉好的则优,反之则劣。优质紫砂壶手摸如豆沙,细而不腻,让手感到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如何使紫砂泥性能好呢?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要能真正体现紫砂本身个性和人文情怀,则原料要长期陈腐,要人工磨并不断锻打,还要用原始的手工方法烧制紫砂泥。于是,近年来又开始摈弃工业化做法转而采用手工制作紫砂器。
二是“形”。紫砂壶的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美誉。怎么样的造型更好呢?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但韩其楼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紫砂壶首先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平和、超世脱俗”意境,而古拙正与这种意境和气氛最为融洽,同样也与文人雅士的追求相一致。正如鉴定大师韩其楼先生的一首名诗“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惟以本质令人爱。”
三是“工”。紫砂艺术的“工”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基本三要素,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交待清楚。点须方则方,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都不能有半点含糊,而且壶嘴和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握把分量、手感要舒服,壶钮大小要得体,壶口和壶盖结合要严谨,不能有落帽之忧,工就是要使壶成为一个优美的整体。
四是“款”。款即是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有两方面:一是鉴别壶的作者和印款题词镌铭的作者;另一个是欣赏题词的文字、镌刻的书画,还有金石篆刻的风味。紫砂壶装饰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着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以欣赏的地方,除了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拓本等诸多方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历来紫砂壶都是“壶随字贵”的。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有的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了功能美,使作品中看不中用。其实,紫砂壶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很强,它的“艺”全在“用”中体现,如果失去“用”的意义,其“艺”也不复存在。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容量适度,通常在350毫升较佳,可冲泡供2~5人饮用的茶汤;第二,高矮得当,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大煞风景;第三,口盖严谨,不致有落帽之忧;第四,出水流畅,倒出时成一束,有一定弧度,如跳水运动员优美的入水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