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紫砂器投资收藏手册
11301400000008

第8章 紫砂器的选择与投资(1)

收藏,一般概念就是聚集的意思,世间造物都可以作为人们收藏的对象,大到火车头、汽车,小如一张邮票、火花。所以,世界上收藏品种繁多,无法一一列举。收藏主要根据个人的爱好而决定,但高层次的收藏就是要对藏品进行研究,理解它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文关系,使收藏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按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收藏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专题收藏。即将收藏对象归纳在特定品种上,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系统的收藏和研究。第二种,休闲收藏。即不管古玩还是新品,只是以修养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别适合老年人。

第三种,投资收藏。就是将收藏品作为一种理财方式来进行投资,藏品没有特定的目标,只要能升值赚钱即可。

但是,投资收藏也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败。

首先,收藏品种的原材料必须稀缺、不可再生,如和田羊脂白玉、犀牛角、象牙、紫砂器(中华民国以前的紫砂原矿已不能再生)、田黄等。其次,藏品的制作工艺必须精湛,最好是名家作品,特别是已故名家、名人作品,如宋、元、明、清的名家字画,官窑瓷器,名家雕刻作品,明、清名家紫砂器等。第三,存世量稀少的艺术品,如青铜器、宣德炉、唐以前的铜镜、古代书画作品,还有明清紫砂器。明清紫砂器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制作的私密性,在当时只供皇室、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享用把玩,不是大众的玩件,故当时制作数量极少,一般一个品种只做3~5把,流传下来的就更是稀少了。

从以上分析来看,紫砂器完全合乎投资收藏的三个基本原则,而且与其他收藏品相比,它的价位仍然偏低,是收藏投资的一匹黑马。

一、具有投资价值的紫砂器

事实上,要想获得具有投资价值的紫砂器,并且尽可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就必须对紫砂器和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研究,要了解紫砂器的历史发展过程、艺人的制作工艺和风格、市场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现在宜兴丁山一年生产的具有工艺师职称以上的紫砂器数量庞大,但是古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古器与新器相比,由于存世少,且具有不可再生性,材料纯正(甚至有些材料已经绝种)以及全手工炼泥制作等因素,更具有投资收藏价值,也更具有升值潜力。

投资古器决不能只把目标瞄准名人名器上,明清两代的名人名器能流传至今的非常少,根本无法满足收藏投资者的需要,而史料中明代时大彬以前的作品至今仍未见实物,就算有些据说是流传至今的真品也没有经过科学鉴定而被确认无疑。因此收藏紫砂器特别是紫砂壶,一般均从时大彬开始。明代除了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陈仲美、沈君用、陈用卿、陈子畦、惠孟臣等名人作品绝对增值外,其他作品只要不严重破损(盖沿有些破损问题不大),不管有款无款,都可按质论价。明代的壶因为全手工制作和炼泥技术的原因,做工比较粗犷(当代作品以模代手工,比较精细),但正宗的明代壶古朴、大气、典雅,砂泥也讲究纯正,透气性极好,且多为粗砂,这是因为手工炼泥方法局限性而产生的明代泥质的特色。

史料上有记载的明代艺人,如邵文金、邵文银、蒋伯、陈俊卿、闵鲁生、承云从、周季山、沈子澈、徐次京、陈和之、陈挺生、允公、项真等,这些人的作品只要完整无缺,目前在国内以30万~100万元人民币收藏投资还是适宜的。如果制作粗糙,泥料一般,那就以年代价值为主,则收藏投资价值在5万~20万元较为适合,因为这些作品的存世量极少,都是罕见品。

清代由于时间长、制作艺人多,当然传世作品要比明代多。除了着名艺人,如陈鸣远、华凤翔、惠逸么、郑宁侯、杨季初、杨季之、王南林、邵德謦、杨彭年兄妹、邵景南、邵大亨、王东石、邵友兰、何心舟、瞿应绍等增值的作品外,其他艺人的作品也都可以投资收藏,但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泥料的好坏,二是制作水平的高低,三是烧成是否达到最佳温度,四是检查是否有破损残缺,五是造型是否美观。如果综合考虑是上品,那么其价格至少在30万元以上,一般的在10万元左右。

明清两代除一般艺人的作品外,还有堂号款、书斋款、无款壶也可收藏投资。

堂号款作品既有文物价值,又有历史研究价值,并且制作者的工艺较高,特别是私人定制作品,如传世的有“荆溪自省”款,以制作宜钧器为主,作品传世极少;“行有恒堂”款,是由皇室组织烧制的作品;“端方”款,是高官私人定制的作品;另外还有“清德堂”、“慎德堂”、“王春堂”等款,一般制作都比较精良,而且有特色和个性,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中、上层社会生活习俗的一种很好的证物。这些堂定制烧造作品时所选中的制壶艺人一般都是当时一二流的水平,不会也不可能是普通艺人。所以,凡钤有堂号款的作品均比较有收藏价值,按质论作,一般在5万~20万元,或更高。特别是皇帝书斋名款的作品,都是定制的,工艺精湛,而且都是个人把玩,所以存世极少,很多都是孤品和稀有品,故市场上买卖的很少,价格也较高,在20万~50万元,作为投资,其升值潜力是很大的。因此,收藏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进行。

实例分析

宜钧双狮壶

清乾隆年,“荆溪自省”款,高130毫米。此壶胎为紫砂,通体挂天青铀,窑变色质温润,双狮为钮,一大一小,对坐着窃窃私语,表现母子情深,逼真温馨,此壶大气典雅,为宜钧中的珍品。

宜钧汉方壶一组

蓝龟纹汉方壶,高128毫米,此壶胎为深褐色砂质,壶体稳健,壶盖隆起,桥型钮,盖和壶身尤为一体,把、流、钮与身十分协调,整壶大方端庄,通体挂蓝釉,但窑变后出现龟裂纹,并影伴玫瑰紫,十分罕见。

翠绿汉方壶,高128毫米,此壶胎为深褐色砂质,通体挂翠绿釉,如一片青草地,内含点点红花,十分壮观。整壶造型优美,透出一股生气,窑变成这一色彩,实为罕见。

雪花汉方壶,高128毫米,壶胎为深褐色砂质,通体挂蓝釉,但窑变后内白点如雪花,非常优美,为壶中珍品。

蓝釉龟裂纹汉方壶,高128毫米,壶胎为深褐色砂质,通体挂深蓝釉,窑变成蓝中影透绿色,并伴有龟裂纹,纹理自然优美,整壶端庄大方。

此组宜钧汉方壶为清雍、乾朝作品,均为“荆溪自省”款。

“荆溪自省”款为雍正朝专烧宫廷紫砂器的款号,一直沿用到乾隆晚期,宜钧是其主要烧制的作品。由于烧造成本高,又失去了紫砂壶透气的本质特性,乾隆后基本就停止生产了,到光绪末年又开始烧造宜钧,但釉色窑变完全不同。

双凤嬉花六边型扁壶

清康熙,香泉制,高112毫米,底款刻“仙凤阁香泉制”六字楷书。此壶为优质紫砂,造型为六边型扁壶,每片镶接工整,线条挺括,壶身西面透雕,锦团双凤嬉花图,图案构思巧妙、奇特,雕工精细,难度极高。壶盖嵌入式,平盖,上塑有一座桥,壶嘴为三弯流,把为一捺指环形,壶底脚为拱门型。此壶为私家定制,制壶者香泉,此人不祥,但此壶做工精湛,大气典雅,实为壶中精品。双凤嬉花六边型扁壶香泉制蓝龟纹汉方壶“荆溪自省”款翠绿汉方壶“荆溪自省”款雪花汉方壶“荆溪自省”款蓝釉龟裂纹汉方壶“荆溪自省”款描金鼓腹壶

清中期,“清德堂”款,此壶为紫砂,壶身光洁,突盖上描金缠枝纹,壶身一边描金山水画,另一面为金粉铭文,郎铭,郎为清中书画家。

无款壶传世较多,为什么会产生无款器呢?原因较多,但主要是受外销作品的影响。在明代出口的诸多物品中,也有宜兴紫砂器,当时称为“南京货”。从清初至嘉庆年间出口的紫砂壶以红泥为主,款式多样,西欧又称之为“红色陶瓷”。

因为他们不谙熟作品的款识,所以这些外销作品上绝大多数不钤印款,有的只是钤“MadeinChina”,这种无款的外销作品现在存世较少,也值得我们今天收藏投资和研究。

实例分析

浮雕九马奔腾罐

清中期,作者佚名,底印“MSK1.0.6MadeinChina”,此罐材质为老团泥,身浮雕九匹神骏的奔马,雕刻刀法纯熟、飘逸,画面仿佛怒马如龙欲奔腾而出,气势宏伟,一泻千里。此类造型国内极为罕见,均为清中出口外销特制。

收藏投资明清两代一般艺人的作品,如许晋侯、陈隐龙、陈汉文、张怀仁、张岳昌、邵德馨、华真祥、华君德等,由于这些人公众知名度不高,因此仿品也相对较少。但是他们的工艺水平描金鼓腹壶“清德堂”款仍是相对较高的,对收藏投资者来说收藏其作品应该比较放心的。

中华民国时期的仿伪作品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着名艺人的作品作为仿制对象,而现在的仿伪者根据收藏者的心理,若仿制大名家作品可能不易被人相信,因此多仿伪稍有名气艺人的作品。为了使作品仿的逼真,挑不出大毛病,一般都选择与现在较接近的清末艺人的作品。

因此收藏者在选择藏品前,不能只看作品的造型和印章,还要特别注意从泥料上辨别真伪。因为不同年代的紫砂原料是不一样的,收藏者要特别注意这点,只有综合地观察衡量一件作品,才能准确把握。

实例分析

合欢壶

清中后期,张怀仁制,高64毫米,此壶为优质紫砂泥,造型端庄、优雅,包浆明显,过度自然,可见为藏者心爱之物,经常把玩;壶身一面刻菊花图,另一面铭“风香别院晓岩仁兄大人清玩兄泉子刻”。此壶为送人之作,整壶典雅、别致、古朴,文人气十足,实乃文人佳作。

张怀仁为清中期名家,用印“怀古氏”,此壶为清中雅士晓岩定制之物。

根据我国公布的《文物法》,上至开元,下至清末之物都属于国家保护文物。

所以,收藏明清两代艺人的作品比收藏中华民国和当代的作品要多一层意义,藏品更具有文物价值,当然也相对的更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

侧角四方壶

清中后期制,邵德謦制,高128毫米,口径62毫米,材质为纯正紫砂,色呈深紫,四方侧边,整壶共有8片长方形拼接而成,壶把、壶嘴均为侧角四方,壶稳重、大气,工艺精湛,底印“邵德謦制”,此人为清中后期名家,传世作品甚少。

清中期制,高102毫米,把下印“鹰华”楷书款,整壶筋线从底到花蕾,线条流畅,每瓣均是手工捺划而成,且盖换方向仍瓣瓣相连,实乃巧夺天工,可见作者的功力,整壶包浆凝重、自然,一派古朴气息。

二、中华民国时期传世作品

中华民国因为时间较短,且国内战争频繁,全国经济波动较大,从而直接影响了紫砂陶业,是紫砂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般艺人的作品可从紫砂收藏的历史入手,但也涌现出一批名家名作,是值得收藏投资的对象,代表人物有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陈光明、范大生、蒋燕亭、陈伯平、李宝珍、王腾长、鲍明亮等,将这些制壶艺人归类于中华民国时期,主要是以他们卒于中华民国时期而划定的。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作品。

黄玉麟(1842~1914年):制壶名家,为邵大亨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作风严谨,所制的壶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宜兴县志说他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非其重价费予,虽屡空而不改其度”,“家贫,然非义不得其壶,每柄售两金,须报贫时始再制”,并且他调配出的雪花泥,其他人不能及,特别是与着名书画大家吴昌硕和着名收藏家吴大合作的,精品倍出,如仿供春树瘿壶、弧菱壶、铺砂蟠龙六方竹捆壶、铺砂提梁壶、铺砂年方壶等,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值得投资收藏。

对于收藏黄玉麟的传世作品需注意三点:①在与名家合作之前作品,可在10万~30万元藏购,增值幅度较大;与吴昌硕和吴大合作的作品,并由两人铭刻的,值得高价藏购,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可估量;③文玩作品价格在5万元左右,但仍有升值潜力,因为传世较少。

实例分析

铺砂蟠龙六方竹捆壶

清末,高120毫米,底印“黄玉麟作”篆体方印。此壶胎骨为优质铺砂,无漏砂,为其独门配方,蟠龙为钮,仰首卧望,嵌入式平盖挺括,嘴与把均为方竹,相得益彰,功力不凡。壶身一带状将六边形捆竹拦腰一束,圆圈足,使壶方中有圆,造型新颖,整壶色泽古朴、典雅,造型大气,实为精美之作。

芝麻砂束腰香炉

清末,高70毫米,底印“黄玉麟作”篆体方印,香炉材质为团泥铺芝麻砂,铺砂均匀,无漏砂,整器束腰,圆足底,看似简单,但制作精良,不失大气。

程寿珍:生于同治初年,卒于中华民国28年,号冰心道人,制壶名家邵友廷之养子,技艺纯熟,擅制形式简练的款式,作品粗犷中有韵致,是这一时期的一代名匠和多产作家,中年以后以掇球、仿古、汉扁三种款式名噪一时。由于长期制作而熟能生巧,巧中生艺,故精品不断,自1915年起,其作品曾获巴拿马、芝加哥博览会金奖、优质奖等。多用“冰心道人”、“寿珍真记”、“八十二老人”等印章,传世作品较多。

实例分析

掇球壶

中华民国初,高150毫米,底款印“冰心道人”,盖印“寿珍”,内底印“寿珍”,把印“真记”。此壶材质为黑铁砂,现此种材质已经绝迹,壶身、壶盖、盖钮均为球形,以盖钮出气孔为中心点,大中小三球重叠,故名掇球壶。造型以优美的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舒适,整个形体丰满、健壮,充满活力,又浑厚质朴,气度神韵极佳,是其紫砂茗壶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后人制作光器的典范,为世人所珍。

仿古壶

高96毫米,材质为优质紫泥,直口,短颈,嘴略弯,把环形,壶盖呈弧形,与壶身的扁鼓形相融一体,整体造型协调而自然。此壶盖内印“寿珍”,壶内底印“寿珍”,底印阳文隶书“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把下阴文楷书“真记”。此壶用全手工制作,壶口与盖如此紧密,更显技艺;外观沉稳大气,颇有汉魏遗风,今人虽也有做得较好的,但是使用档模,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汉扁壶

高81毫米,口径84毫米,壶的造型简朴、厚重,一条曲线连接壶把和壶嘴,似无限伸展,给观者留下许多美好的想象。壶盖设计为平盖和扁圆钮,使壶肩和壶腹上下均匀对称,底印“冰心道人”,把印“真记”楷书款,盖印“寿珍”。

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是程寿珍后期制作的主要款式,具收藏价值,目前价格并不高,但其后人仍制作此3种款式,并沿用其图章,寿珍本人作品在8万~15万元,得奖作品则价格不菲。

高90毫米,口径85毫米,材质为紫团泥,壶肩刻竹叶与铭文,程寿珍刻书画壶极少,底印“陶厂特制”,盖印“寿珍”,把印“真记”。此壶线条流畅,线条变化都能使壶体现个性,反映特色,呈现美感。

俞国良:清末至中华民国年间人,制壶名家,用泥讲究,配色极佳,在款式上还是以传统为主,但往往在形体的布局上有所改变,更自然、合理而富有情趣,显示了俞国良较高的造型艺术素质。他一生传世作品不丰,特别是大红袍传炉壶获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他的作品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壶嘴和壶把浑厚端庄,力度感强,时人誉为制作清癯而气格浑厚,常为收藏家吴大制壶。

实例分析

平盖汉君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