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或者缺乏了解自己,原因就在于我们把目光总是放在别人身上,而没有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正是世俗的眼光无法看清自己。
“光环效应”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和阿施等人做了一种实验。阿施选用了57对形容词,第一对都是由正反、褒贬意义的词组成,如:“清洁——肮脏”等,他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最突出的核心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如:“热情——冷酷”分别反映了两个人的主要品质,当要求被试者回答,这两个人中哪个“慷慨”、“风趣”、“有礼貌”时,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热情的人是慷慨、风趣、懂礼貌的;大多数被试者认为冷酷的人是粗鲁的。
这种实验证明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效应——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指的是在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一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叫做“光环效应”。那些一开始便被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其他的品质或特点,所以又形象地称它为“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属于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它表现为在个体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不加分析地用对对方的最初印象来判断、推论他的其他品质。如一个人最初印象被认为是好的,那么他就被一种积极的有利的光环所笼罩,人们因此也容易将其他好的品质与其相联系。与此相反,当一个人最初被认为是不好的时候,他就会被一种消极的不利的光环所笼罩,人们也易将其他不好的品质强加给他。
光环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有些“以点盖面”。如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与之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成绩不好或者调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和家长认为一无是处。
比如,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上海人是精明的、小气的、没出息的,上海的男人是唯唯诺诺的,上海的女人是假洋鬼子。可实际上呢,上海也有大方的男人,也有干出了大事业的男人,也有在老婆面前气高声壮的男人,而上海的女人中,也有很中国化的,不为外国新潮事物所动的。许多有作为的男人和传统的女人,都是可以作为鲜明的例证的。
又譬如,我们总认为北京人是傻呆呆的,只知道侃大山、吃大饼,没有志向,没有吃苦的精神。可实际上呢,北京也有聪明的人,也有不爱侃大山的人,也有不吃大饼的人,也有有志向的人,也有有吃苦精神的人。这也是用不着举例、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找出证据的。
又譬如,我们总认为老人懂事,小孩不懂事。可事实上呢,现在的小孩,在许多方面要比老人懂事多了。
了解“光环效应”这种现象,有助于人们克服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偏见,避免单凭初始印象,以偏概全所导致的片面性。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往往是根据已有的了解对别人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我们常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评价。
“首因效应”的微妙作用
首因效应是交际心理中的重要名词。它指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在外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一家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也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这位毕业生边说边从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了总编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第一印象在人们心目中难以改变。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认知。对某人第一印象好,就乐意与之接近,并能较快地相互沟通,甚至“一见钟情”。反之,第一印象差,便会产生反感,即使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但也会很冷淡,甚至“告吹”。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对后来观察和感知到的内容则往往不大注意或被忽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也会服从最初印象。毫无疑问,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工作条件带来诸多便利。所以,与人接触时一定要策划好第一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注重仪表风度外,更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不卑不亢、举止优雅的人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好印象。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往往会在对方心中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导致偏见。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八九要出偏差。所以当与对方交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善用首因效应,让自己取得主动,而不是形成难以改变的不良的“刻板印象”。
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应该说,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有时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这说明,知人、识人应当力戒“以貌取人”。
当然,“首因效应”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个人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加强自身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别用有色眼光看人
智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明眸看人,很准确,很恰当。然而,生活中有一群人,虽然并没有带太阳镜或茶色眼镜,看人却带有眼色,把正直的人看成恶徒,有才华的人看作窝囊废。这称之为“用有色眼光看人”,相当于门缝里看人,一洞窥天,全是偏见。
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带着固有的感情色彩,也就是带着成见去识别人。虽然这是识人中的大忌,但用有色眼光去看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用有色眼光看人,首先体现在对没有出名的“小人物”起初的轻视上。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把17岁时写出的关于高次方程代数解法的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受到重视。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出,审稿人波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苏格兰科学家贝尔想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地说道:“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好在贝尔并没有相信这家伙的一派胡言,凭着高度的自信将实验坚持了下去,而最终取得了成功。
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也是用有色眼光看人。1968年,英国皇家学会为研究碰撞问题而悬赏征文。荷兰人惠更斯文章最好,可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而被扣发文章。后来,他的论文被法国赏识,在法出版,他本人当上了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在科学上赶超英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老眼光看人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一个人最初的工作可能简单、平凡,但这并不妨碍他将来的工作重要、地位显赫,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的未来,所以,看人时也不要以对象现在的状态而自作聪明地评价对方的将来。同样的道理,故友相见,也不要凭借原来的印象来评价对方,说不定对方已由当年的环卫工人成长为显赫一方的企业家呢!小张纪年家贫,读书不多,16岁后靠着在城里工作的小叔介绍,才得以在一家公园里当上环卫工人。小张是个勤奋好学、上进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经过几年的努力,20岁时他已取得国家自学考试中心颁发的大学文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文化礼品市场巨大,就集资做起了文化礼品生意。5年之后,他的公司成为当地最大的文化礼品公司。腰包已满,衣锦回乡,他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位十年未见的村里长辈。村里长辈关心地问他:“在公园当环卫工人,受人欺负吗?”他一时无语回答。
用有色眼光看人,会使我们犯下许多错误,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人际关系。摘下“茶色眼镜”,看一论一,以眼前论眼前,凭事实说话,对别人做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出现“偏见”错误。
放弃自我偏见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发挥着偏见的作用。有很多人都曾经碰到下列情形:
例一,你和朋友碰面谈事情一向都很准时,但最近由于塞车曾迟到两次,今天当你再度晚了10分钟才出现时,你的朋友马上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总是迟到啊?”朋友忘记了一向都有你等他的。
例二,你的17岁女儿周末很反常地晚归了,你焦心地等着,她一进门,立刻气急败坏地质问:“你和什么狐群狗党混到这个时候?还知道要回来啊?”你完全不理会女儿很委屈的申辩,她是在和同学在学校练习下周的拉拉队比赛。
例三,你在8岁儿子的书包中,搜出一款不属于你们的卡通手表(儿子曾经要求你买给他,你却斥之以盲目追求流行)。当下你如同五雷轰顶,捶胸顿足地哀嚎:“你这么小就会拿人家手表,长大后岂不要去抢银行?”你没去思索儿子的行为也许并非受当前社会物质价值观的影响,而可能只是反映了某种心理需求的不满足。
在面对自己不愿看到的情况时,往往以自己有的主观意识混着不满的情绪说出有失公允的话。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放松自己的心态,有了问题直接与对方交流,真诚坦率地交换意见,互相信任和理解而不要先入为主的使自己的思维偏见不分场合地发挥作用。同时,自己要胸怀宽广,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令别人无法忍受的缺点。如果你总是对别人的缺点十分苛刻,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以恶为仇,以厌为敌”。一个能够容忍别人缺点的人,必定是胸怀宽广、受人尊敬的人,而且也是能够拥有辉煌人生与成就的人。
看到别人缺点时,先反省自己是不是立场角度不对,才导致的认识。然后以换位思考来接受别人的缺点或短处,那样,你也将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的,一个不能容忍别人缺点的人,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朋友,而他的人生也难以成功。要改变人生,就要赢得朋友的支持。所以,在面对别人的缺点时,要尽量多一分容忍与理解。
我们都有缺点,找一处静地,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想一想,假如自己的缺点不能被别人容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倘若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自己会怎么想。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容忍别人缺点的理由。曾经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说:“以前社交圈比较狭窄,只知道别人有很多缺点。现在随着社交圈的扩大,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后,才有知心朋友告诉我,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我希望别人能够容忍我的缺点,所以我也常常容忍别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