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刀尖上的道德:透过文本看中国侠史
11458200000022

第22章 侠客与刺客(2)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伍子胥这才带着公子胜从芦丛中钻出来,渔翁看见,急忙招呼登舟。为何这般凑巧呢?过了江,渔翁才道出原委。昨夜,他梦见有将星坠于他的舟中,心知有异人要来问渡,因此荡桨出来,刚好遇见伍子胥,再观其形貌,知道是非常人。伍子胥便以真实身份相告。渔翁说,我看你面有饥色,你先在这里稍等,我给你找食物去。渔翁将船系于岸边,去了附近村庄。伍子胥对公子胜说,人心难测,说不准他去叫人拿咱来了。二人急忙隐于芦荡深处,观察动静。

渔翁取来食物,却不见了伍子胥,便大声喊:芦中人,芦中人,我不是要拿你领赏的人!伍子胥从芦荡中钻出来,渔翁说,我见你饿了,特去取食,你躲什么?伍子胥说,性命属天,我的命却在你手中,忧患所积,中心惶惶,我哪能不提防呢。两人饱餐一顿,临别,伍子胥解下佩剑,对渔翁说,此剑乃先王所赐,在伍家已存三世,剑上镶有七星,价值百金,送给你,作为答谢。渔翁笑道,楚王有令,谁抓住你,赐粟五万石,赏爵上大夫,我连上卿这么大的官都不放在眼里,难道会贪图区区百金之酬?再说,君子无剑不游,你离不开剑,剑对我毫无用处。伍子胥说,你既然不肯要剑,那么请问高姓大名,将来我好报答你。渔翁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了,他说,我念你含冤负屈,才渡你过江,你却与我做交易,不是大丈夫所为!伍子胥又说,虽然大丈夫做事不图后报,可我心中还是不安呀。再三请问姓名,渔翁无奈,只好说,今日相逢,你是逃楚难,我是纵楚贼,还敢报姓名?何况我做的是水上生活,波浪生涯,飘忽不定,虽有姓名,如何会面?万一老天有眼,一朝相逢,我叫你芦中人,你叫我渔丈人罢了。

事情本来该结束了,可波澜又生。伍子胥拜谢过后,走出几步,又返回来,对渔翁说,如果后面有追兵来,你可千万不要泄露我的行踪。渔翁听了这话,仰天长叹说,我一心为了你,你还怀疑我,要是追兵是从别处渡江的,我怎能说得清楚?我只好以一死绝君之疑了!说完,渔翁解开缆绳,开船到江心,自溺身亡。伍子胥说,我得汝而活,汝为我而死,岂不哀哉!

伍子胥因甚生哀,不得而知,但时隔两千多年,我们仍能听见渔翁那声长叹,那是绝望的声音,是对人本身的、永恒的绝望!

第六个“助者”:浣纱女。

伍子胥虽逃出了楚国,入了吴境,可吴楚比邻,楚国派往吴国的间谍很多,伍子胥并未获得真正的安全。来到溧阳地界,伍子胥饥饿难当,向人乞食。见濑水旁有一浣纱女子,身旁篮中有饭,他上前说,我想向你讨顿饭吃,可以吗?浣纱女低头说,我与母亲相依为命,都三十岁了还未嫁人,我哪敢随便给陌生人饭吃?伍子胥说,我受困于旅途,借讨饭活命,你济人危困是积德行为,又有什么妨碍呢?浣纱女抬头看,来人相貌堂堂,仪表非俗,便说,我看你外表不像寻常人,宁可让人说闲话,也不可见死不救。她打开篮子,盛上饭,跪着给两人递饭。吃了一些,伍子胥不吃了,她说,看样子你是要走远路的,为何不吃饱?伍子胥和公子胜便放开吃,直到把篮中饭吃完。临走,伍子胥对浣纱女说,蒙你活命之恩,铭刻肺腑,实话告诉你,我是逃命之人,要是遇到别人,请你不要泄露我的行踪。浣纱女闻言,凄然长叹说,天哪!我为了侍候寡母三十未嫁,守身如玉,没想到会遇见男子讨饭,还与男子说话,如此败义堕节,叫我如何做人!你快走吧。伍子胥走出几步,回头看,见浣纱女怀抱一块大石头,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感伤不已,咬破指头,在河边石块上写了一行字:

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写完,又怕别人看见,用土埋住石块。

又是一声长叹,又是一个救人性命,并为保守别人机密的殒命者!

一将身成万骨枯,战场上如此,生活中莫不如此。成功者总是属于少数人。伍子胥心怀家仇国恨,他是一个决绝的行动者,他是一个才兼将相的勇者、智者,也是一个性格中的忍者,但,他的行动离不开一个个助者。这些助者,如果以典范的侠的标准衡量,他们则是侠之大者,因为,为了他人,自己的功名富贵和生命都毫不足惜。贾氏、渔丈人、浣纱女如果选择出卖伍子胥,高官厚禄在等着他们,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了成全他,拋却了自己的生命。在他们那里,道义、信义,不仅高于现实的报酬,也高于自己的生命。申包胥救楚成功后,避居深山,想到他要是不纵逃伍子胥,楚国也许会免遭丧乱,他的救楚之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他放弃来自官方的高官厚禄。但纵逃伍子胥是道义,救楚是道义,拒绝领功则是更高层次的道义,这是一种自省、自觉和慎独。东皋公和皇甫讷则从此隐姓埋名,脱离了尘世生活。伍子胥也没有忘记报恩,报仇成功后,寻找他过昭关的“助者”不得,要灭郑时,渔丈人的儿子因他而存楚,得到了现实的回报,浣纱女的母亲获得了千金之酬。

可是,在整个逃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位大英雄与普通人的情怀相差甚远。东皋公、渔丈人、浣纱女救他,资助他,完全出于人间最朴素的道义感、扶危济困的侠义情怀,可伍子胥则对任何助者都满腹狐疑,成为剥夺他们生命的嫌犯。对于一个侠者或英雄,最大的渴望,是获取现实的成功,至少要扬名于当世,或留名于后来,得不到当下物质的补偿,也要赢得精神的满足和抚慰,可这些为他人的牺牲者,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们才是纯粹的侠。从这个意义上说,侠在民间,义在民间,大侠在民间,大义在民间,大侠大义是那些为了他人,勇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成就他人,既不屑生前利,也漠视身后名的人。

三、布衣天子:郭解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及秦汉间多名侠客,如鲁之朱家,楚之田仲,洛阳剧孟,符离王孟等,笔墨重点则搁在了郭解那里。

郭解堪称侠士世家出身,其父便以任侠闻名,在西汉孝文帝时被官方处死。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凡侠客,似乎都是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辉煌,一顿饭二斗米三斤肉十八碗酒的那种容天括地之人,不用施逞什么手段,便可给人一种铁肩担道义双拳打天下的敬畏感。郭解则是一个淹没在人群中找不见的人,《史记》说他“短小精悍,不饮酒”。作者与郭解大致同时,郭解又是社会闻人,作者的信息來源应该是很真切的。少年时的郭解与侠的要求尚远,杀人如同儿戏,与人稍有不合,便会让对方人头落地,官府又拿他不着。造假钱、掘坟墓,无所不为。长大成人后,却一改恶少形象,“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整个换了一个人。当少年不羁改换为老成持重后,那种与生似来的豪侠之气也与日倶增。每救人性命,振人危困,从不居功自傲,当有人得罪他时,他也不再计较。他在少年中影响巨大,他的这一帮追随者,看见有人冒犯他,便暗地里把那人干掉,不让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