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景观探奇
11808600000018

第18章 南美景观探奇(2)

南美北部亚马孙河及其支流流域,为大热带雨林,面积600万平方千米,覆盖巴西总面积的40%。北抵圭亚那高原,西界安地斯山脉,南为巴西中央高原,东临大西洋。

亚马孙河流域为世界最大流域,其雨林由东面的大西洋沿岸(林宽320千米)延伸到低地与安地斯山脉山麓丘陵相接处,形成一条林带,逐渐拓宽至1900千米。雨林异常宽广,而且连绵不断,反映出该地气候特点︰多雨、潮湿及普遍高温。

亚马孙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

桃花心木与亚马孙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其他动物,亦有多种猴类。

20世纪,巴西迅速增长的人口定居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各主要地区。居民伐林取木或开辟牧场及农田,致使雨林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及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保护部分雨林免遭人们侵占、开辟和毁坏。

安第斯山以东,就是亚马孙热带雨林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的生物量足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近年来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论题了,亚马孙热带雨林依靠亚马孙河流域非常湿润的气候,亚马孙河和它的100多个支流缓慢地流过这片高差非常小的平原,河岸旁的巴西城市马瑙斯距离大西洋有1600千米,但海拔只有44米。

这个雨林的生物种类繁多,聚集了250万种昆虫,上万种植物和大约2千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5。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千米内有超过75000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

充满诱惑——沥青湖

在特立尼达羽状叶棕榈树的翠绿丛中,广泛分布着一种油质黏性的灰黑色泥土,这可以说是特立尼达最着名、但并非最美丽的特点。尽管如此,来特立尼达沥青湖参观的人流却源源不断,似乎足以证明此地的自然景观具有一种奇特的魅力。

该湖位于特立尼达岛西南海岸,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沥青矿,它由40%的沥青、30%的黏土和30%的盐水组成。据估计,沥青湖深达82米,占地面积45公顷。奇怪的是,许多小型的岛状植物星罗棋布地分布于湖泊的周围,腐烂的植物的枯枝落叶堆积在地表的坑洼里,形成富集的堆肥,使矮小的灌木丛得以生长。250多年前,外来文明第一次闯入这里。一些西班牙拓荒者将其命名为拉布雷沥青湖。散落的动物骨骼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以为不过是些不幸的野牛而已。1906年一队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沥青湖底整整埋藏了几万年的动物历史。从那时起,科学家在方圆不到0.4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对100多个沥青坑进行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发现的宝藏越来越多。

如今,拉布雷沥青湖已成为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当人们走进这片神奇的地域,听着那一段段久远的童话般的故事,不能不为这里聚集着大量史前生物化石而惊叹。在91号沥青坑中,科学家发现95%的哺乳动物骨骼来自7种动物:西部野马、古野牛、身高2米的陆地树懒、惧狼、剑齿虎、北美狮和山狗。除了山狗,其他动物现都已灭绝。但由于沥青的迅速掩埋作用,它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对骨骼进行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测定,科学家分析出了这些动物的习性及变化。

科学家还发现了珍贵的植物。黏稠的沥青把植物的种子和花粉包裹起来储藏至今。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不同时期的种子和花粉,就可以发现地球上万年来的气候变化。此外,这里还发现了人类的足迹。大约1万年前,一名30岁左右的印第安妇女不幸遇害,尸骨被抛进了沥青湖。经考证科学家得出结论,这名妇女的体型特征与加州峡岛印第安人相近。可以肯定,当时的印第安人已经利用这些天然的沥青来装饰器皿、修补漏洞、维修棚屋。沥青湖内物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已确认的350万件动植物化石中,至少包括231种脊椎动物、234种无脊椎动物和159种植物。至今挖掘出的骨化石总重量已超过100吨。它们像矩阵一样层层堆积。仅4号沥青坑就发现了174匹狼、90只剑齿虎、14匹马、8只骆驼和7头狮子的骨骸化石,拉布雷沥青湖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冰河期物种化石研究宝库。

然而在拉布雷沥青湖中却没有发现恐龙。原来数百万年前,洛杉矶和拉布雷沥青湖地区一直沉睡在太平洋底。恐龙灭绝很长时间以后,约10万年前,这片地区才由于地壳运动成为陆地。又经过了几万年,地下的原油通过裂缝渗漏出来,并逐渐形成了焦油沥青沉积层。

对湖泊中的沥青和焦油进行工业开采,至少有100年了。每条开挖的地沟内,马上又涌进了新的沥青,抹去了人类干预的痕迹。哥伦布于1498年发现特立尼达。差不多一个世纪后,英国冒险家沃尔特·雷利爵士访问该岛,在其船上用了沥青,宣称这里的沥青质量远胜于挪威的沥青。今天,沥青大部分用于敷设当地道路的路面。

虽然由于含硫气体的受力外逸,到处都迸发气泡,“噼啪”作响,但湖面的柏油却十分坚固,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湖面看起来好像是由厚厚黏黏的沥青褶皱铺成一样。雨水汇集在褶皱之间的低洼处,沥青中的油散布在各个水潭,在变幻的光照下,形成色彩各异,熠熠生光的彩虹颜色。据当地传说,沥青源的原址曾是一个名叫恰马的印第安人村落,后被沥青湖填没,这是由于村民胆敢以神圣的蜂鸟为食,神灵于是降祸于他们。

根据科学家研究,沥青湖曾位于海底。大约5000万年以前,大量微小的海洋生物体死于海底,被分解成油,浸入渗透性岩石中。地壳的变动促使油返回地表,并受太阳熏烤,成为硬实的地层。

沥青湖并非是静态的事物,新的沥青正在不断地渗出地表,并以缓慢移动的形式向周边施压。

特立尼达沥青湖不是独一无二的,与其邻近的委内瑞拉也有一个沥青焦油湖,而拉布里亚的沥青焦油矿床位于繁华的洛杉矶(与美国洛杉矶同名,但并非同一地方)中心。这里的焦油矿由篱笆相围,防止人们跌落其中而变成陷阱——这是200年前西班牙创建城市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降临在成百上千的动物身上的一种灾难。1875年,地质学家推测,焦油矿内很可能有保存完好的动物尸骨,但是,直到30年后考古学家才开始考察这不断冒泡的沥青焦油矿的成分,挖掘出了50多万根动物骨头,包括剑齿虎、猛犸、现已绝迹的一种熊、翼幅达4米的巨型秃鹰,以及多种啮齿类动物、蜥蜴和昆虫。拉布里亚的动物骨骼,成为世界上15000年以前动物的最大收藏品,现已收藏在洛杉矶县博物馆内。

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称之为圣湖。

传说中,水神的女儿伊卡卡爱上青年水手蒂托,水神发现后大怒,将蒂托淹死。

蒂托死后化为山丘,伊卡卡则变成浩瀚的泪湖,印第安人将他俩的名字结合一起称为的的喀喀湖。阿依马拉族也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创造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只也来自湖底。

也有这样的传说:太阳神在的的喀喀湖上的太阳岛创造了一男一女,而后子孙繁衍,成为印加民族。因为湖区周围群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印第安人用黄金制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随身佩戴,便把它取名为丘基亚博(即“聚宝盆”的意思)。有一天,太阳神的儿子独自外出游玩,不幸被山神豢养的豹子吃掉了。太阳神悲痛欲绝,泪流满湖。印第安人同情太阳神,痛恨豹子,纷纷上山猎豹,杀了豹子作为供品,追悼太阳神的儿子。后来,人们又在太阳岛上建起了太阳神庙,把一块大石头象征豹子,放在太阳神神庙里,代替祭祀的祭品,世世代代使用,所以这块大石头就叫“石豹”。“石豹”在印第安克丘亚语中就是的的喀喀。所以湖名就由“丘基亚博”逐渐变为“的的喀喀”了。

的的喀喀湖面积有8330平方千米,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处可达256米。是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海拔2000米以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它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其中2/5在秘鲁境内,被称为“高原明珠”。

一般内陆湖都是咸水湖,可的的喀喀湖虽说是内陆湖,却是个淡水湖,湖水清澈甘美,可以饮用。原来,的的喀喀湖附近安第斯山上大量的高山冰雪融水,不断地流入湖内,湖水又通过德萨瓜德罗河向东南方向奔流,进入波波湖,湖内大量的盐分也随之排入波波湖内。

的的喀喀湖是拉丁美洲着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色秀丽,引人入胜。泛舟湖上,可以看到许多的的喀喀湖特有的名叫“巴尔萨”

的小舟在捕鱼,这种渔船是用当地出产的香蒲草捆扎而成的。还有许多“浮岛”在湖中漂来荡去,上面住着三五户人家,这些“浮岛”并非陆地,而是用香蒲草捆扎而成的。“巴尔萨”和“浮岛”构成了的的喀喀湖上的独特风光。

优美的自然环境,湖区周围肥沃的土地,哺育着世世代代的印第安人,使的的喀喀湖成为古代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的篮,着名的蒂亚瓦纳科(古印加帝国一支印第安部族的首都)就建在的的喀喀湖畔(后因湖水退走,城市才远离湖岸20余千米),蒂亚瓦纳科之名在古印第安语中意为“创世中心”,古代印第安人就在这一带发展了灿烂的蒂亚瓦纳科文化,在建筑、雕刻、绘画、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蒂亚瓦纳科遗迹中,太阳门驰名于世,它用巨石雕凿而成,宽3.84米,高2.73米,厚0.5米,门上饰有花纹,最下一排刻有“金星历”,中央为太阳神像,左右有三行八列鸟人,每年9月22日(南半球春分日)时,正午阳光直穿太阳门,说明当时的蒂亚瓦纳科人已经掌握了高深的天文学知识,在那技术不发达的旷古年代,在当地不产巨石的情况下,蒂亚瓦纳科人是用什么方法运来如此沉重的巨石,是如何雕凿加工这些巨石的?为什么他们的天文学水平如此之高?这些还都是不解之谜。

的的喀喀湖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海拔3800米以上才有的清冽稀薄的空气,更接近太阳本色的阳光,比天空更湛蓝的湖水。在这里,殖民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被奇妙地融合了,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当地人至今仍使用印第安语言,保持印第安生活传统,却个个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乌鲁斯人的漂流岛,是的的喀喀湖上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乌鲁斯人是印第安阿依马拉族的一支。作为一个小部落,他们为了避开印加等帝国的侵略而逃到了湖中。他们择“芦”而居,吃芦笋,用芦苇根造出巨大的浮岛,在岛上用芦苇造房子,造船,造一切生活必需品。他们知足常乐,在漂流岛不大一方天地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将用苇草制物的手艺口口相授。

跨越两国——伊瓜苏大瀑布

当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语称该瀑布为“伊瓜苏”,意为“大水”。当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某部族首领之子站在河岸上,祈求诸神恢复他深爱的公主的视力,所得回复是大地裂为峡谷,河水涌入,把他卷进谷里,而公主却重见光明,她成为第一个看到伊瓜苏瀑布的人。

1541年,西班牙探险家德维卡来到这里,他是最早发现这条瀑布的欧洲人。德维卡并不觉得伊瓜苏瀑布特别壮观,只形容为“可观”,他描绘伊瓜苏瀑布,说它“溅起的水花比瀑布高,高出不止掷矛两次之遥”。耶稣会教士继西班牙人来此传扬基督教,建立传教机构。其后,奴隶贩子来此掳掠瓜拉尼人,卖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种植园去。耶稣会教士于是留下保护瓜拉尼人。西班牙王查理三世竟然听信了庄园主的谗言,于1767年把该会教士逐出南美洲。在阿根廷波萨达斯附近,仍保留着一座耶稣会的古建筑,称为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建于1696年,是观赏瀑布的旅游中心。

伊瓜苏河发源于塞罗多马,紧靠圣保罗南部的巴西海岸,向西流入内陆,流程约1320千米,河流顺着蜿蜒曲折的河道流淌,在穿越巴拉那高原之前,因支流汇入而河水上涨,河流途经70多个瀑布,使航道不时中断。其中最大的为纳空代瀑布,落差40米,几乎和尼亚加拉大瀑布相当。伊瓜苏最终流到巴拉那高原边缘,在其汇入巴拉那河前不远处,在伊苏瀑布上方直泻而下。

此处的伊瓜苏河宽约4千米,在壮观的新月形陡崖处倾泻而下。共有275股独立的大小瀑布,其中有些瀑布径直插入82米深的大谷底,另一些被撞击成一系列较小的瀑布汇入河流。这些小瀑布被抗蚀能力强的岩脊所击碎,腾起漫天的水雾,艳阳下浮现出闪烁不定的绚丽彩虹。在两条小瀑布之间的岩石突出处,绿树密布;棕榈、翠竹和花边状的树蕨构成丛林周围的前哨。树下,热带野花——秋海棠、凤梨科植物和兰花透过下木层争奇斗妍。穿梭于树冠层的各种鸟类,如鹦鹉、金刚鹦鹉及其他披艳丽羽毛的鸟类形成了缤纷的色彩。

巴西和阿根廷双方的国家公园均位于瀑布的某一侧,通常需要经由另一侧才能接近瀑布。也许从直升机上能获得最佳视点,惊心动魄的全景尽收眼底。

但是最具刺激性的体验瀑布的方法,是行经跨越河流上空的狭窄通道,从紧靠山脉的一侧横越瀑布至远端的一侧。偶尔,小路也会被洪水充盈的河流冲掉,如果你紧靠这一地区,就会感受到因河水直泻深渊而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

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是此处的雨季,瀑布最为壮观。但是,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里都有美景。尽管持续的急流给人以恒久的印象,但是,据知,瀑布也有断流的时候。1975年5月和6月,天气特别干旱,河流逐渐断流,25天内没有一滴水流经崖边,使得当时的游客非常扫兴,这是自1934年瀑布干涸以来的第一次断流。

在上巴拉那河上,与伊瓜苏河汇合处的上游160千米处是萨尔托多斯塞特奎达斯瀑布,或叫瓜伊拉瀑布。这条瀑布平均高度仅34米,但当测定其年平均径流量时,它却是世界最大的瀑布。瀑布上缘宽5千米,据估计,每秒流量为1.33万立方米,相当于在0.6秒钟内充满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

石像故乡——复活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