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景观探奇
11808600000009

第9章 非洲景观探奇(1)

无限生机——尼罗河

尼罗河的适度泛滥赐予埃及人民以沃土、丰收和福只,但洪水的肆虐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饥馑、死亡和灾难。在尼罗河喜怒无常的背后,古埃及人似乎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神的主宰和摆布。古埃及人的灵感在想象世界里自由驰骋,创造出许多神灵,编织出无数离奇的神话。于是,埃及成了一个神的国度,尼罗河则成了神话的篮。在埃及这个众神之国里,大神小神、主神次神、全国性神和地方神,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传说在埃及众神中,瑞神是最大的主神。瑞是在宇宙一片黑暗和混沌时期从太古水中诞生出来的。瑞的双眼成了太阳和月亮,而他眼中滴落的泪水则化成了世间的芸芸众生——无数的男男女女。瑞又创造了空气之神苏和雾气女神特夫内特,他们的结合生下了地神盖布和天神努特。盖布与努特联姻,诞下了俄塞里斯和塞特两兄弟,还有伊希斯和理菲西斯两姐妹。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所演绎的故事,是埃及尼罗河地区最脍炙人口的神话。

俄塞里斯当上了国王,他是一位贤明的国君,深受子民的爱戴。弟弟塞特嫉妒他的威望,千方百计谋害他,以图取而代之。一天,他把哥哥诱骗入一个人形金柜里,投入尼罗河。俄塞里斯的妹妹和妻子伊希斯女神携同她的妹妹(也是塞特的妻子)到处寻找,终于从遥远的比布鲁斯找回了俄塞里斯的遗体。

后来,遗体又被塞特偷偷肢解成14块,分别抛撒到尼罗河上、下游各处。伊希斯在妹妹的陪同下又踏上千里寻夫的艰难旅程。伊希斯边寻边哭,眼泪落入尼罗河,竟使久旱缺水的大河又开始涨水了。姐妹俩终于找到了13块尸块,所缺的生殖器一块,她们塑造了一个新的补上。当她们把这些尸块合成原身后,便扇动自己作为神鸟的羽翼为之增添生命的精气。接着,伊希斯女神变成一只小鸟,伏在俄塞里斯身上,采得他的种子,怀了孕,生下了鹰头人身的何露斯。

何露斯长大后打败了塞特,夺回了王位,为父亲报了仇。俄塞里斯死而复活后,被众神封为冥界之王和复活之神。

在阿拜多斯,古埃及人为俄塞里斯竖立了一座高高的石碑,年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来拜谒,以求死后得以复活。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俄塞里斯端坐在冥国的法堂上审判亡灵。堂前摆着一具天平,受审者的心脏要经过称量,根据死者身前的善恶功过作出判决,确定是否准予复活。

塞特的罪恶行径受到众神与世人的谴责,他被贬为恶神——沙漠风暴之神,只能与魔鬼为伍。

在埃及,除了人所共知的地上的或者说人间的尼罗河之外,还有所谓天上的和阴间的尼罗河!

女神萨泰特坐在金船里跟随天狼星在天际航行,她的宝石水壶里源源不断地流出的水便形成了一条天上的尼罗河。至于阴间或冥世的尼罗河,则是每天从西方落下的太阳夜里随着死魂灵率领的舰队前去东方(以便第二天早晨准时升起)所航行的河道。随着天狼星的升起,尼罗河的汛期也开始了。这时也正好是埃及人最喜爱的所谓“开年节”(即新年)。这天,人们要向尼罗河献祭、献礼,尼罗河则将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在阿斯旺北面西里西莱山崖上不大的神庙里,人们向河神哈淠献上纸莎草纸写的礼品清单、鲜花,以及用陶罐盛着的酒、油或牛奶。整个典礼并不十分靡费。

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非洲主河流之父,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的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约287万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以上。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拉丁语“尼罗”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国王)尼罗斯的名字演化来的。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的。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10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丰沛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

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埃及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埃及文化。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

苏丹的尼穆莱以上为上游河段,长1730千米,自上而下分别称为卡盖拉河、维多利亚尼罗河和艾伯特尼罗河。从尼穆莱至喀土穆为尼罗河中游,长1930千米,称为白尼罗河,其中马拉卡勒以上又称杰贝勒河,最大的支流青尼罗河在喀土穆下游汇入。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汇合后称为尼罗河,属下游河段,长约3000千米。尼罗河穿过撒哈拉沙漠,在开罗以北进入河口三角洲,在三角洲上分成东、西两支注入地中海。

尼罗河最上游是卡盖拉河,它源于东非高原布隆迪境内,下游注入维多利亚湖。湖水经欧文瀑布流入基奥加湖,出湖后名维多利亚尼罗河,又经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罗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罗河。白尼罗河顺东非高原侧坡北流,河谷深狭,多急滩瀑布。自博尔向北,白尼罗河流入平浅的沼泽盆地,水流缓慢,河中繁生大量以纸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罗河向北流出盆地后,先后汇合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无支流。白尼罗河两岸平坦,偶有基岩露出。白、青两尼罗河合流处的周围是吉齐拉平原。合流点以下的河段名尼罗河。尼罗河在喀土穆以北流经沉积岩区。河谷是平底的浅峡谷。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宽仅201米,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狭窄。阿斯旺以下,河谷展宽,至纳贾哈马迪一带约16千米。河道傍近东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喀土穆至阿斯旺之间有6处瀑布,它们都是由于组成河谷东侧高原的基底结晶岩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两岸谷壁不对称,东壁高陡,西壁低缓。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汇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水量主要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

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土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总计尼罗河的全部水量有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8%来自阿特巴拉河。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阿特巴拉河占22%,白尼罗河占10%;枯水期白尼罗河占83%,青尼罗河占17%。

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英国探险家约翰·亨宁·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发现了尼罗河在——维多利亚湖的“源头”,当时计算河流全长为5588千米,后发现最远的源头是布隆迪东非湖区中的卡盖拉河的发源地。该河北流,经过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尼罗河干流就源起该湖,称维多利亚尼罗河。

河流穿过基奥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称艾伯特尼罗河,该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后,称白尼罗河。另一条源出中央埃塞俄比亚高地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汇合,然后在达迈尔以北接纳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称尼罗河。尼罗河由此向西北绕了一个S形,经过三个瀑布后注入纳塞尔水库。河水出水库经埃及首都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流,最后注入地中海东端。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地球疤痕——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这颗行星最大的地质特征之一。从峡谷一侧的断层崖顶部看到的是一览无余的深而平底的峡谷全景,有些地方峡谷太宽以至不能看到远处的一侧。大裂谷的西支从南部靠近莫桑比克海岸的马拉维湖起,向北沿着非洲大湖群到维多利亚湖西岸,延伸约3057千米。东非始于维多利亚湖东岸,继续北行约2574千米,从坦桑尼亚经肯尼亚进入埃塞俄比亚和被称作“阿法尔三角区”的综合体,这是一个火山和地震高发的地区。裂谷在这里分支:一支继续北上红海,另一支向东伸入亚丁海。

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世纪之交发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他注意到与红海相对的两岸形成完美的匹配,而且如果把非洲滑向阿拉伯半岛,除也门将叠置在“阿法尔三角区”外,红海可以闭合起来。地质学家现已确认这两个地区的火山岩较红海的年轻,因此这两个地区不可能存在于红海开裂之前;那么这种匹配过去该是完美的。

活跃的裂谷带以地震和火山活动为特征,在非洲裂谷中,“阿法尔三角区”是目前最活跃的部分。这里常有地震,但裂谷的形态尚不够壮观,因为数千年来的火山活动伴随着大量的熔岩喷出,已注满了谷地。

近期的火山活动出现于维多利亚湖周围——西侧以乌干达西南部的维龙加山脉为主,东侧集中于坦桑尼亚的北部。坦桑尼亚有伦盖火山,这是唯一的碳酸岩活火山,熔岩就像火山喷发的石灰岩,在喷发后24小时内岩石就变成积雪的颜色。

非洲裂谷的另一主要特征,尤其在西支,是沿着裂谷底部形成断续的线状分布的湖群。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第二深水湖泊。

在其底部有5000多米的沉积物,表明有一段长长的或非常快的断裂历史。裂谷陡峭到令人难以攀登,许多游客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具有非洲特征的、丰富的野生动物。恩戈罗恩罗火山口是一个20千米宽的破火山口,它是在约300万年前的一次大爆发中形成的,是非洲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那里有野生动物中的象、开普水牛、狮子和鬃狗。伦盖火山的北部是纳特龙湖,这是一个很浅的湖泊,部分靠富含苏打的温泉补给,湖中生长着大量藻类,为成千上万粉红色红鹳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地。在伦盖火山和恩戈罗火山之间是奥杜瓦伊峡谷,以人类化石闻名,并被有些人当做是人类的发祥地。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地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地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

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东非裂谷带存在着许多活火山,抬升现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两翼扩张,虽然速度非常缓慢,近200万年来,平均每年的扩张速度仅仅为2~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发展下去,未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从而产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众多的岛屿。

东非大裂谷还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一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形状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