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1842000000026

第26章 消化系统病证(8)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加减:若脾胃虚寒,肢冷,畏寒者加柏叶汤合理中丸。

三、其他疗法

(1)生大黄(粉或片)8g,每日3—4次。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2)生大黄、白及1.5g,冲服,每日2—3次。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

(3)生地30g,生大黄1g,先煎生地,去渣后,入大黄末调服,一日2次。适用于胃火吐血。

(4)花蕊石9g,白及6g,共研细粉,一日2—3次。适用于吐血的应急止血。

四、预防与调摄

增强体质,避免情志刺激,调摄生活起居、饮食适宜,防止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过量饮酒,是预防吐血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重要方面。

在吐血发生时,应使患者情绪安定,卧床休息,并给予精神安慰,消除恐惧及忧虑。大吐血时宜禁食。血止后,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饮食,并宜少吃多餐,以防伤络出血。饮食不宜过热,以免血热妄行,更使吐血不止。蔬菜、豆类等清淡而富有营养食物及藕、梨、橘子等水果,对防止出血和早日恢复健康有一定帮助。

五、病案选录

励xx,男,39岁,1973年9月6日初诊。

病史:吐血五天。患者于7年前发现胃小弯溃疡。五天前突然大口吐血,量较多,同时黑便,在某医院治疗五天,稍有好转,但仍断断续续,且黑便不止,伴胃脘嘈杂不适,头晕,耳鸣,口干苦,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睡眠不安,过去有吐血、便血史。

体检: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呈明显贫血貌,肺(一),心前区可闻柔软之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来触及,三天前查血色素10.9g,现大使潜血试验仍阳性。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

辨证施治:胃病日久,脾胃虚弱,劳倦过度以致气不摄血,血液妄行而吐血。治以益气摄血,佐以降逆清火之法。

处方:黄芪30g,当归15g,赤白芍各12g,生地炭12g,旱莲草9g,丹参12g,白及9g,黄芩炭12g,仙鹤草12g,煅牡蛎30g。

二诊:服药两剂,症状明显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好,来再吐血,大便转为黄色,仍感全身乏力,有时上腹部不适。舌淡苔白,脉细弱。仍宗前方加减:

黄芪30g,党参12g,当归15g,白芍12g,茯苓9g,白术9g,白及9g,仙鹤草12g,陈皮9g,麦芽15g,牡蛎30g,甘草6g。

三诊:服药三剂,大便潜血试验(一),精神食欲均佳,有时上腹轻微不适,舌质较前转红,上方去仙鹤草,加山药15g,远志6g。

四诊:一般情况较好,生活自理如常,唯感腰困,乏力,仍以上方为基础去白及、牡蛎,加枸杞子、麦冬等。后以此方加减化裁,又服中药十余剂,恢复正常工作。

(蔡新章侯蓉蓉张军)

(第十七节)便血

一、概述

凡血从大便而下,不管是在便前下血、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者,统称便血。

现代医学之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位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痔疮、肛门裂等所致之出血,以及出血性疾病,或上消化道出血之黑便,均属本病范畴,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远血、近血以判断出血之部位若先便后血,或血液与粪便相混,血色黯褐呈柏油状的称为远血,即后世所称之脏毒,出血部位多在胃、小肠。若先血后便,血色鲜红的称近血,即后世所称的肠风,出血部位多在直肠或肛门。

2.辨血的颜色以分析出血的原因《见闻录》指出:“纯下清血者,风也。色为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柏相混者,食积也。”这对分析出血的原因,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辨虚实湿热郁于大肠,肛门灼热疼痛,大便血色鲜红,舌苔黄腻者为实,若脾气虚弱,神疲懒言,面色无华,大便血色紫暗或如柏油,脉沉细弱,舌淡苔薄者属虚。

(二)分证论治

1.肠道湿热

主症: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或槐角丸。

地榆、茜草、栀子、黄芩、黄连、茯苓、槐角、防风、枳壳、当归。

2.脾胃虚寒

主症: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

灶心土、白术、附子、阿胶、地黄、甘草、黄芩。

力口减: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

三、其他疗法

(1)椿根白皮80g(炒),艾叶9g(炒),共研细面,每服9g。适用于便血的脾虚证。

(2)槐花60g,丝瓜络9g,共烧炭成性,研束,每次服6g。适用于便血的湿热证。

四、预防与调摄

避免情志内伤,注意饮食调摄,对于便血的预防及调摄均有重要作用。

便血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疲劳。便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于便血量较多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心悸、面色苍白、脉象细数等症,及早防治虚脱。

饮食以软烂少渣,容易消化,少刺激,及少食多餐为宜。可吃一些油脂不甚的荤菜及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忌食烟、酒以及辛辣动火之物。

五、病案选录

郑xx,男,51岁,1972年11月26日初诊。

病史:发现黑便二天。日前日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而致食欲不振,胃脘不适,时时隐痛。遇寒加重,得温则适,偶尔反酸,精神委靡,四肢乏力。过去有溃疡病史,未经系统治疗,每当季节交替时容易犯病,但从未吐血便血。

体检;精神委靡,面色少华,心肺(一),上腹部压痛,肝脾未触及,脉沉细涩,舌淡苔薄白,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辨证施治:劳倦过度,脾胃虚寒,脾失统摄,血不循经,下溢肠道而为便血。此属远血之征,治以温中健脾止血之法。

处方:制附子6g,炮姜3g,茯苓9g,白术9g,白芍12g,黄芩6g,地榆炭9g,槐花炭9g,仙鹤草15g,甘草6g,阿胶9g。

二诊:服药二剂,胃脘不痛,精神转佳,大便已显黄色,唯仍纳呆、乏力。上方去黄芩,加党参9g。

三诊:精神振作,乏力好转,食欲稍增,大便颜色正常,潜血试验(一),脉象较前有力。

原方去地榆炭、槐花炭,仙鹤草、黄芩,加党参9g,当归12g,砂仁3g。

四诊:便血停止,一般情况良好,乃改投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按此例仿《金匮》黄土汤之意,温清兼施而获效。

(蔡新章侯蓉蓉张军)

(第十八节)肝癌

肝癌,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主病在肝、渐为癥积而成。临床以右胁肿硬疼痛,消痩、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黄疸或昏迷为主要表现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肝癌的临床表现中西医认识基本一致,其辨证论治可参照本节进行。

一、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患者本虚标实极为明显,本虚表现为乏力倦怠,形体急骤消痩,甚至面色萎黄,懒言等;而右上腹有坚硬肿物而拒按,甚至伴黄疸、腹水、浮肿、脘腹胀满而闷等属标实的表现。

2.辨危候

晚期可见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危候。

(二)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主症: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

2.气滞血瘀

主症: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紧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方药:复元活血汤(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3.湿热聚毒

主症:心烦易怒,身黄目黄,口干口苦,食少,腹胀满,胁胀刺痛,溲赤,便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胆,泻火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

4.肝阴亏虚

主症: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大,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血柔肝,凉血解毒。

方药: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抗癌有效药物有半枝莲、茯苓、茵陈、穿山甲、山楂、虎杖、泽泻、肿节风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以加用上述药物。

二、简验方

清肠消肿汤(八月札、广木香、红藤、白花蛇舌草、苦参、丹参、生苡仁、乌梅肉、瓜蒌仁、凤尾草、半枝莲、壁虎),水煎服,日1剂,并将本方煎剂的1/3保留灌肠。

三、预防与调摄

调摄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其重点在于注意患者全身状态的变化,如体重、皮肤改变、精神状态等。为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嘱食用富于营养易消化的软食,忌食生冷油腻及硬性食物,忌用损害肝肾功能及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物,以防止出血。加强心理调摄,在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公开性治疗,这样既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猜疑,还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张立群胡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