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沧海之盾:海洋军事与海军趣闻
11895600000020

第20章 海上亮剑——海军神器(2)

潜艇——神出鬼没的奇兵

海洋是个神奇的世界,很早以前,人类就产生过潜到海底探秘以及从事水下活动的幻想,也制造过能潜入水中,也能从水中浮起来的器具。一些科学和探险者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探索,想造出一条既能潜浮又能在水下前进的船来。

17世纪初,荷兰有个物理学家,名叫科尼利斯·德雷布尔,为了使潜水船能在水中前进,他做了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17世纪20年代,他用一条很大的潜水船,装载12名水手,用浆划船前进。这种潜水船是用木料制成的,在船体外面蒙上了一层涂油的牛皮,下潜深度为4~5米,船内装有羊皮囊作为水柜。羊皮囊内灌进了水,船就下潜;把羊皮囊内的水挤压出去,船就上浮到水面。这种潜水船要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潜艇雏形了。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的战舰在美国的海面和港口横行霸道,激起了美国人的义愤。有一个名叫戴维特·布斯涅尔的美国人,很早就想造一条潜水船到水下作一次旅行,由于战事爆发,他在爱国热情的支配下,改变了原来的主意,打算建造一条水下战舰,从水下去攻击英国的水面战舰。于是,他很快设计制成了一条小艇,起名叫“海龟”。“海龟”艇是木制的外壳,形状很像一个尖头向下的大鹅蛋。艇底有一个小水柜,艇内有一个小水泵,向水柜灌水时,小艇就潜入水中,当水泵把水柜的水抽出时,小艇就上桨。艇上还装有一个手摇螺旋桨,可使小艇在水下前进。艇外挂有一个大炸药桶。进攻时,小艇开到敌舰的正下方,然后用长矛似的钻子去钻敌舰的船底,钻好后把炸药桶挂上,启动定时爆炸装置,当小艇离开后,炸药桶自动爆炸,就可以摧毁敌舰。

19世纪中期,潜艇的武器装备也有了改进,由炸药包发展到长杆水雷或有线电发水雷。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的潜艇就是用长杆水雷击沉了北军的军舰。早期潜艇最大航速4节左右,下潜深度4~5米,水下逗留时间约半小时,只能对停泊在自己港口附近的舰船进行攻击。

早期潜艇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受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大型水面舰艇决定海战胜负的传统海战观点的影响,认为潜艇只是近岸防御的工具,对潜艇的发展很不重视。因此,早期潜艇装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水面舰艇装备的发展。

潜艇在海战中的威力是很大的,它和水面舰艇相比,具有很多特点。

潜艇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好。潜艇活动在水下,海水是它最好的天然屏障,它在海水的掩护下,使水面舰艇、飞机和卫星的侦察都不易发现,即使是探测潜艇最有效的器材——声呐,由于目前的作用距离不远,对在大洋深处活动的潜艇,也是不容易探测到的。特别是导弹核潜艇,它能在远距离向敌人发射导弹,这就更增加了它的隐蔽性。

潜艇的第二个特点是有较强的突击威力。常规动力潜艇,一般装有4~8个鱼雷发射管,如果潜艇上鱼雷发射管的鱼雷同时发射,并命中目标,那么,任何类型的水面舰艇都可以被击沉。潜艇上还携带有6~16枚备用鱼雷,发射后重新装填,能多次地进行攻击。导弹潜艇,能携带3~16枚导弹,可攻击数十海里甚至数千海里之外的目标。这些导弹,有的是单弹头,有的是多弹头,有的是普通装药,有的是核装药。因此,一艘导弹潜艇的打击威力,其当量一般为万吨、百万吨、甚至千万吨以上,它等于一个水下核武器库或水下核导弹发射基地。

潜艇的第三个特点是续航力大。常规动力潜艇,续航力最高的为两万多海里。核动力潜艇的续航力更大,可以在水下绕地球航行2圈。

潜艇的第四个特点是自给力强。常规动力潜艇带足给养,一次可以在水下活动30~60天,核动力潜艇的自给力更强。这就使潜艇具有远离基地独立作战的能力。

当然,潜艇也有不少弱点。它的主要弱点是自卫能力弱,只有进攻性的武器,没有防御性的武器,一旦被敌方反潜兵力发现,只有迅速潜水规避,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尤其是反潜飞机发现后,对潜艇的威胁更大。

潜艇与岸上通信联络也是比较困难的。由于电磁波在水中容易衰耗,影响通信距离,潜艇必须上浮到一定深度才能接收到电磁波,这就破坏了潜艇的隐蔽性。

应该看到,潜艇虽然有些弱点,但是,优点是主要的,它本身的战斗威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核动力导弹潜艇的问世,使潜艇的战斗性能有了飞跃的发展,它在战斗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

潜艇,这个在近一个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型舰艇兵力,在两次大战中以其显著的战绩,被称为神出鬼没的奇兵。

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是袭击陆上重要目标,摧毁敌人的战略设施。潜艇用它携带的弹道导弹去攻击敌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摧毁敌人的战争指挥机构、军事工厂和重要设施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削弱敌人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动摇其军心和民心。

二是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海上运输船。潜艇在水下,目视看不见它,这就便于它偷偷地接近水面舰艇和运输船,突然发起攻击。一般情况下,只要潜艇发现了水面舰艇或运输船,而水面舰艇或其他兵力没有发现它,就可能被潜艇击沉或击伤。

三是与敌潜艇作斗争。以潜艇反潜艇,比其他反潜兵力更为优越。潜艇能在水下活动较长的时间,可以对敌潜艇进行隐蔽而长期的观察。而反潜飞机或水面舰艇,则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潜舰进行长时期的搜索。这是潜艇反潜艇的特殊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70余艘潜艇被敌方的潜艇所击沉。目前,由于各种水下观察器材的改进,各国建造了专门的反潜潜艇,反潜也成为潜艇的重要任务。

四是担任布雷等任务。潜艇可以隐蔽的到达敌人港口、海湾和航道上布雷,封锁、打击敌人的舰船。据统计,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5月,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共用32艘潜艇,布雷658个,击沉击伤日本舰船54艘,平均每布12个水雷,就击沉或击伤一艘舰船。

此外,潜艇还可以担负侦察、运输和海上救护等任务。

布雷舰——雷阵布置者

布雷舰是专门用于布设水雷的水面战斗舰艇。可在基地、港口、航道和近岸海域及江河湖泊水域进行防御布雷和攻势布雷。包括远程布雷舰、基地布雷舰和布雷艇等。有专门设计制造的,也有用其他舰艇或商船改装而成的。布雷舰,排水量500~6000吨,航速12~30节,可载水雷5…0~800枚;布雷艇,排水量在500吨以内,航速10~20节,可装载水雷50枚以内。布雷舰艇设有专门的水雷舱、引信舱、升降机、温湿度调节装置和布雷操纵台等。在舰尾甲板上设有2~4条雷轨,水雷布放前,在雷轨上作最后准备;布放时,水雷在雷轨上经链条输送机和布雷斜板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投布入水。装备有较完善的导航设备,以保证布设水雷雷阵的精确位置和水雷间隔;并装备有少量自卫武器。

1892年,俄国最早建成布雷舰2艘。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交战双方都用布雷舰艇在中国旅顺口外进行水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巡洋布雷舰、驱逐布雷舰、高速布雷舰、舰队布雷舰、近海布雷舰和布雷艇等。参战各国的布雷舰艇与其他舰艇共布设30万枚锚雷,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布雷舰艇得到进一步发展,交战各国有布雷舰59艘(不含前苏联)。苏、德等国还专门建造了布雷潜艇。布雷舰艇和其他舰艇及飞机共布设水雷约80万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航空兵和战斗舰艇的发展,使用布雷舰艇到敌方基地、港口进行攻势布雷日益困难,一些国家海军趋向于改用潜艇和飞机进行攻势布雷,其他水面舰艇也可用于布雷,不再建造专用布雷舰艇。只有少数国家在新建布雷舰,并用以兼作扫雷母舰或训练舰。1987年,中国海军建成2000吨级的布雷舰,装备有由计算机控制的运雷、布雷系统,布雷精度较高。

布雷舰艇的基本使命就是在本国沿海海域布设阵地雷阵和防御雷阵,也可兼负各种训练、供应、支援等任务。布雷舰的核心部分是雷舱,通常占舰长的2/3以上。雷舱内设有多条布雷轨和灭火、通风等安全设施。舰上还设有水雷调整室、布雷指挥室及相应设备。起重机、升降机及转盘机等设备,可将水雷从码头吊装、转运至雷舱内并贮放在雷轨上。布放水雷时,水雷借助于驱动装置沿雷轨向舰屋移动,经由布雷机通过开启的尾门布入水中。

按照排水量大小,布雷舰可分为大型和中型两种。排水量4000~8000吨,为大型,可装载500~800枚水雷;排水量2000~3000吨为中型,可装载100~500枚水雷。排水量在500吨以下,称为布雷艇,载30~60枚水雷。

鱼雷——水中爆破手

20世纪有一种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要的水中兵器,人称“水中爆破手”。它是一种能在水下自动推进、自动控制深度的进攻性武器,由于形状像鱼,又能像鱼那样前进,所以得了个非常形象贴切的名字。

早在20世纪中期鱼雷出现之初,恩格斯以他的远见卓识就对这种新武器作过高度评价。

大工业供海战之用的最新产品自动鱼雷的完善化,看来是要实现这一点:最小的鱼雷艇将因此要比威力最大的装甲舰厉害。

鱼雷在水中航行接敌,隐蔽性好,能够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又因为它是在水中爆炸,能量作用效率高,对敌方舰艇的破坏作用大。一般1~2条鱼雷就能击沉护卫舰、驱逐舰;2~3条便有可能致巡洋舰和轻型航母于死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的舰艇就不下4628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被击沉舰艇总吨位的68.5%,都是鱼雷立下的“汗马功劳”。当时有6艘战列舰、19艘航空母舰、45艘巡洋舰、110艘驱逐舰被鱼雷葬送海底。后来,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海军1.3万吨的重巡洋舰“芝加哥”号,也被朝鲜人民军的鱼雷武器一举击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鱼雷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并没有因为出现了火箭、导弹而影响它的发展。现代鱼雷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蒸汽瓦斯鱼雷、电动鱼雷和核鱼雷。

蒸汽瓦斯鱼雷又称热动力鱼雷,它采用燃油、压缩空气和淡水为能源,通过燃烧产生蒸汽瓦斯,推动主机工作,主机再带动螺旋桨前进。

电动鱼雷是由蓄电池通过电机带动螺旋桨工作。这种鱼雷的性能与蒸汽瓦斯鱼雷相当,但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行进时不留下航迹,不易被敌方舰艇发现。因此,它越来越受欢迎,成为现代鱼雷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