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为什么优秀
1206700000016

第16章 不成大事死不休 (3)

我要买下温州大学

他曾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温州农民;他曾是轰动全国的“八大王事件”主角之一;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了温州柳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他曾在 40岁时放弃50万年薪,入读温州大学;6年之后的他又提出“我要一人买下温州大学”的要求;他还声称想当温州市的市长;他还在1998年创立了全国十大西服品牌之一的庄吉西服,他就是那个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敢为天下先”的郑元忠。

活着就要拼搏,丢了性命也不怕

他自己说过,从小他的胆子就非常大,1952年出生在温州柳市农村的他生不逢时,初中没读完就赶上了“文革”,回家当了社员。为了摆脱贫困,他一有机会就搞一些小作坊,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成了赫赫有名的万元户。

后来他发现低压电器利润大,于是就办了一个低压电器小工厂。几年时间挣了十几万元,成了温州有名的电器大王。但是,枪打出头鸟,在1982年一场冠名以“打击经济领域内的犯罪活动”之名的“阶级斗争”中,郑元忠同其他行业搞得最好的7个人一起被列为典型,列入抓捕的名单,这就是温州当时有名的“八大王事件”。

平反之后的“八大王”,除了郑元忠决定东山再起之外,其他的7个人都表示不再大干了。经历过这一次生死的考验之后,郑元忠没有消沉,而是加强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他觉得人活着就是要拼搏,丢了性命也无所谓,于是他又干起了加工低压电器的小作坊。

但是,随着这种小作坊的增多,郑元忠认识到要想把企业做大就必须走联合之路,于是他就联合了一批同类企业,组建了一个股份制的低压电器公司,这就是全国第一个搞股份制的民营企业。郑元忠又领先了一步。到1989年,郑元忠的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企业,他又一次成了“电器大王”。

1991年,乔石委员长来到郑元忠的企业考察,曾经对郑元忠说过这样一段话:企业家赚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里面需要很大的学问。

这件事情很大地刺激了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的郑元忠,为了将来能大有作为、对社会有大贡献,已经40岁的他下了决心要上大学。

用郑元忠自己的话来说,为了念大学他是花了血本的,那时的他全脱产到温州大学学习国际财贸。公司的事情全都交给一个年薪50万元聘请来的总经理,郑元忠是认认真真地过起了大学生活。三年的课程,他用了两年完全掌握了。在不惑之年,终于圆了大学梦的郑元忠一走出校门,就又重返商海。

这时的他有了新的创业冲动,在当时温州有两千多家服装企业,但量大质低的情况之下,郑元忠决定在这个行业,尤其是西服上做出自己的品牌。于是在1996年,他一次性投资两千多万元,在温州开发区创建了庄吉服装有限公司,成为温州服装业中投资最大、起点最高的企业,他下决心要让庄吉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桃园三结义,打下服装业的一片好江山

现在的庄吉不仅已成为温州服装企业的旗帜之一,也是中国男装企业中的佼佼者。2003年,庄吉集团整体实现销售收入1035亿元,并在近几年内相继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

是什么使得庄吉能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答案就是“黄金三角”,即郑元忠、陈敏、吴邦东的强强联手。陈敏当时被评为温州服装界的少帅;郑元忠属于高智商,善于宏观调控;吴邦东则细致踏实,又是学管理出身。这三人的联合可谓是最佳的搭档。

1996年的时候,郑元忠在温州服装商会的一次活动中,碰到了当时金顶针制衣公司的总经理陈敏。

陈敏27岁时下海创办了温州华联服装厂,生产经营西服。虽然“华联”发展很快,第二年就实现利润100多万元,但苦于没有牌子,难以长足发展。于是,陈敏跑到深圳,请高手设计商标。回来后,从三个备选方案中挑出“金顶针”。“金顶针”很快就在业内脱颖而出,1995年,产值超过2 000万元。就在这时,陈敏提出要联合温州几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影响较强的企业做大温州服装,但遭到了董事会的反对。

那时候,郑元忠也在苦苦寻求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品牌发展之路。出于共同的发展理念,他和正在思考何去何从的陈敏一拍即合。

陈敏撤出在“金顶针”的全部股份,把自己的600万元全部投资到新的企业。

郑元忠和陈敏又请来精益电器集团董事长吴邦东加盟。

从此,被业内人士称为“黄金三角”的郑元忠、陈敏、吴邦东打造了温州服装界的一艘航空母舰。

如今,庄吉集团已拥有15家企业,2 000多名员工,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400多家服装皮鞋连锁店。“庄重一身,吉祥一生”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

有社会责任感,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在郑元忠看来,一个企业家如果不真心想为社会负点责任,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早在温州大学读书时,他就认为学校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于是产生了改制温州大学的想法。1998年6月,在温州市政协的一次常委会上,郑元忠递交了一份“个人买断温州大学,实行私有化管理”的提案,他个人认为民办能给学校带来新的运作方式,他很有信心把温州大学办成名牌大学。当时可行性报告写了三十多章,向有关部门呈报,也向有关部门口述。

后来,浙江省教委也批他的文件,但是考虑到这其中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教职员工的安排等都有相当的困难,于是郑元忠就退了一步,由打算买下温州大学,改为投资搞温州大学服装学院,并将服装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专业学院。

其实,郑元忠不仅想在教育上施展拳脚,而且还想在政治上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在他看来,他比较适合政治这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要胜过搞企业的能力。于是他提出要当温州市的市长,他的看法是这样的,一般来说现在当市长的,他们的胆子比较小,因为他们怕丢了乌纱帽。温州这几年应该说发展的脚步还算比较快,但是有很多方面还可以搞得更好,原因之一就是市长的胆子不是很大。如果让他来当市长的话,他的胆子就大,而且不怕丢乌纱帽,丢了他还可以回去继续搞他的企业,这就是无欲则刚的道理。

现在的郑元忠喜欢说这样的一段话:30岁时看自己20岁做的事,已经不算什么事了;到了40岁看30岁的事,也不觉得是大事了;现在我50岁了,也许还能做点什么事。

这就是那个一直都燃烧着生命激情的郑元忠,他总是在不停地跋涉、不停地拼搏……

要做世界泵业的最强者

在温州,有太多关于行业神话的故事,在皮鞋界、在服装界、在打火机上……不断进取的温州人一直都在精心地打造自己的“行业王国”,而堪称“中国泵业之王”林凯文的创业故事,也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神话。

在《温州评判》一书中,作者用极具有跳跃性的文字在讲述着他的故事:

时间:不过短短8年。

变迁:令人眼花缭乱。

“神话”的主人名叫林凯文,上海凯泉实业集团总裁。

8年前,他在上海只有一个700平方米的租赁来的旧仓库;8年后他已在上海组建了集团,下有7个公司,两个工业园区,共计40万平方米的厂房。

8年前,他在上海没有生产一个产品;8年后,他的集团已在生产第四代多种新型泵,共有八大系列2万多种规格,年销售额已超过45亿,成为中国泵业之王。

8年前,他在上海没有一个销售网;8年后,他已在全国建立了27个分公司和200个办事处,成为国内泵业最具规模的直销体系和最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并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8年前,他在上海普通得无人知晓;8年后,他已成为上海市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成了中国泵业无人不知的泵业之王。

林凯文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具有了今天的成就的?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林凯文,1966年出生在温州永嘉瓯北。瓯北是中国的泵阀之乡,林凯文在泵阀之乡的氛围里长大,虽然做过汽车装配工,办过摩托车修理行,但他最终的人生目标还是选择了做泵。1990年,他在销售水泵赚了一笔钱后,就办起了永嘉瓯北水泵厂。

1993年,林凯文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 000万销售额,在永嘉成为头号水泵企业。但1994年公司却明显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而此时的林凯文面对的对手已经不仅仅是“水泵之乡”永嘉的企业,而是全国各地的大小企业。

林凯文是善于思考的,对造成当时困境的原因他心知肚明:“当时我分析企业衰退的原因,发现技术的低能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规格型号太单一。再往下追根求源,就是缺少技术人才。”

1994年,林凯文已经领会到企业发展的停滞是由于缺乏人才所致,所以他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求贤才,但结果没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前来应聘。而公司搬到上海之后,情况截然不同。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凯文结识了一位从事水泵业研究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在工程师表示愿意帮助他招募人才之后,林凯文的人才需求量竟达一百五六十人。工程师对林凯文的胃口和“野心”惊讶不已。而紧接着,便轮到林凯文惊讶了:工程师居然真的为自己找到了这么多不折不扣的高级人才。

对此,经历过寻找人才而不获的林凯文怎能不感慨万千!只有在上海,只有在这个有资格被称作“大海”的地方,才有可能“隐藏”如此众多的“蛟龙”。

在随后的日子里,林凯文和他苦心孤诣求得的股肱之才们跑遍了全国,开拓市场,寻找机遇。在北上远至哈尔滨,南下前往广州的万里路途上,在全国各地一派风急云劲的建设浪潮中,林凯文和那些贤良手下同甘共苦,呕心沥血。

今天,林凯文的庞大基业证明着他们当初的努力。2000年,“凯泉”取得了35亿元的销售额,跃居全国第一。对此,林凯文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没有这些人才就没有今天的成绩。人才不是一个空洞的说辞,不是门面。人才是可以创造效益的。”

今天,从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军事博物馆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工程,所用的水泵都出自林凯文的公司。而历经这么多年的艰辛之后,永嘉县城晒得发烫的街道已经淡出历史,林凯文已经拥有了7家企业,200亩的集团用地和1 500名员工。

虽然林凯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中国泵业之王,但他却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自我陶醉。他比照的坐标是世界泵业巨子——不是排名世界第四的丹麦格兰夫,也不是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荏原、排名世界第二的美国费朗索瓦,而是排名世界第一、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ITT。他让员工人人都明白,ITT的年销售额是100亿美元。

林凯文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是世界泵业的最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