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格力是空调行业的领跑者,那么董明珠就是这支队伍的领跑人。第一代领跑人朱江洪以技术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代领跑人董明珠则用“另类”渠道为格力的市场开发打出了一片绚丽的天地。
坚守“吃亏”的工业精神
“格力”质量感言:“对格力来说,国标只是入行的门槛,只有令消费者满意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我们最好的代言人就是格力的产品。”
在采访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吃亏”。所谓的“吃亏”,就是用最苛刻的产品质量要求每一台格力空调。不过,格力在市场上表现并不吃亏——销售量连续14年全国第一,连续4年世界第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内涵,造就了格力产品的核心价值观呢?
1995年,有一批格力空调出口意大利。空调安装好准备试机时,一台空调忽然响起“哗哗……”的摩擦声。恰逢时任格力电器总经理、现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朱江洪正在意大利做用户调查。朱江洪亲自拆机检查。当机子被打开,大家都傻眼了——原因是一块没有粘紧的海绵正搭落在风叶上。客户当场退货并要求格力赔偿损失。一块没有贴紧的海绵让格力失去一个客户,同时造成几百万元损失。
朱江洪懵了。高质量产品对当时处于火速扩张的国内家电企业来说,只是个理想。格力行业地位的变化让朱江洪不得不思考公司长远发展的步调。也是在这一年,格力首次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了当时国内空调业老大——春兰,坐上国内空调老大的交椅。
“1996年以前,格力以春兰为标杆,采用跟随战略。而当时处于卖方市场的格力,一批空调刚下线,就被搬上货车销往全国各地,基本上不用考虑长远发展战略。1996年起,国内市场悄悄蜕变。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来指导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一次公司内部交流中,朱江洪回忆道。
格力选择了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格力没有走当时其他家电企业涉及汽车等多元化的投资路线,而是把空调确定为主业。朱江洪对专业化的理解是,不仅仅“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集中精神看好这只篮子,更重要的是对每一只鸡蛋进行特殊的护理,这样鸡蛋才能保存得更长久。
痛定思痛。1996年底,格力推行了“精品战略”。这主要是在质量上对产品进行控制。
为了控制零部件的产品质量,格力还成立了原材料筛选厂,有1000多名质检员筛选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像压缩机、电机等重要元器件都要经过长期运转测试、环境与老化实验、盐雾实验、潮态测试、噪音测试、高低压启动测试、电器安全测试、长期颠震测试、电磁兼容测试等检测。
据格力供应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物料的使用上,格力把关很严。例如格力使用了全球最大的铜管制造商奥托昆普制造的铜管,其质量是行业公认最好的;在空调的注塑件的使用上,格力坚持使用稳定性更好、耐热性和介电性更优的ABS注塑面板。
此外,格力实施了“零缺陷焊接”等空调制造工艺。出厂前,格力空调还必须经受格力实验室的各类测试。除了常规检验外,还有各种模拟现实生活中特殊个案的实验,例如高温、高空摔落等破坏性实验。格力成立了质量监督队,专门监督检查在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和违反禁令行为。
1999年开始,格力投入百万元推行“零缺陷”工程,在工厂灌输“零缺陷”的质量观念,并在设计、制造、采购等环节大力推广“零缺陷”,这让格力空调的返修率降低。2003年起,格力更是引进了世界质量管理上最先进的方法——六西格玛管理法。
2005年1月1日,格力电器率先在业内推出“整机6年免费包修”政策,此举服务创新措施,彻底根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肃清了游离在行业边缘的“螺丝刀加工厂”。而格力提出的口号是:8年内不见消费者。更让同行难以望其项背。
在很多企业追逐利润而非长远发展的浮躁氛围下,董明珠又“不合时宜”地提出了“吃亏的工业精神”,就是不要有投机心理,不急功近利、只追求眼前的效益,而是要高瞻远瞩考虑企业的发展。“格力从来不请什么代言人,就是埋头做品质、研发技术。我们最好的代言人就是格力的产品”。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格力耐得住寂寞,埋头做研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技术和生产方面积蓄力量。在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时,格力投入的研发资金就达10亿元,“研发的资金绝不会封顶”。300多个实验室的庞大技术力量为格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格力空调在世界家用空调已经保持4年领先的绝对优势:
中国首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在格力电器问世;世界第一台超低温数码多联机组在格力电器中央空调生产基地顺利下线;格力自主研发的G-Matrik变频技术,运行频率最低可达15赫兹,成为变频空调领域唯一的“中国芯”。
“标签好贴,诚信不好贴”。在格力空调独揽中国“世界名牌”、“全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工作先进集体”和“出口免验”等顶级荣誉时,董明珠眼中看重的东西其实非常简单,格力的成功也很简单:
生产最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以诚信对待市场、行业、经销商和消费者。
“我想我是寂寞的,至少在中国的制冷工业界。我一直把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业精神’作为格力的发展信条之一,但真正读懂其中含义的人又有多少?”这是董明珠读《亨利·福特自传》后的一段感言。
在福特生活的年代,许多人都从杂志上知道了“自动发动机”,但这只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非热情。当时的发动机有着一个大汽缸,动力是间断性供给,因此需要一个特别重的飞轮,平均每镑金属产生的动力还不如蒸汽机,更别提它还要使用发光气体。没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实验,除了冒点傻气的福特。福特先是弄清了发动机的原理,然后有了制造双缸发动机的构想,然后在1892年成功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他的执着精神造就了他成功的开始!
可以想象年轻的福特如何在自己的小车间里不断地研究、实验,凭借着不多的资料,摸索着将一个个别人从来没想过的构思变为现实的。福特的快乐和艰辛是每一个工业者必经的心路历程。
工业与商业是不同的,这是一座用思想与汗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构造起来的大厦。大厦的高度,取决于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侥幸与投机在这里都不管用,只有秉承一种“工业精神”,朝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走向未来。
100多年前福特因为执着的“工业精神”而成功,100多年后的今天,做企业、做事也同样需要工业精神。“格力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更需要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来充实企业的精神文化。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尽快实现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商业精神’到‘工业精神’的转化,就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一项灵魂性的支撑,也是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任务”。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长期用“商业精神”来指导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用利润的标尺来衡量企业发展。但这把“利润的尺子”把企业推向了追逐利润的沼泽,价格战、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都是“商业精神”带给中国制造企业无法逃避的后遗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那些长期领导行业发展的领袖企业,从表面上看似是在“商业精神”的指导下,实际上其发展核心动力就是一股“傻劲”和“吃亏的精神”。如果没有当年福特坚持只做汽车不做金融的“傻劲”,就不会有今天的福特汽车;如果没有比尔·盖茨放弃房地产暴利不赚,专心软件产业的“傻劲”,就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所以,真正能支撑一个企业走向未来的不单是技术,还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工业精神”。
与传统“商业精神”不同,董明珠所理解中的“工业精神”应该是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简单说就是“吃亏精神”。有了这种“工业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无限量聚合起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经济向前发展与世界接轨。
在董明珠心中,真正的工业者必定是“工业精神”的实践者——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了这些而放弃眼前的利益。
真正的工业者会把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事业的核心,而非简单的赢取利润。当代中国要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真正的工业者和他们的“工业精神”——他们获得利润,但并不仅仅为了获得利润!他们的利润来自于自主创新而实现的核心技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制造业过于强势的商业精神,只会使企业更富于投机性,更短视,产生更多的不正当竞争,会使工业家们也像商人们一样行事,其结果必然是工业行为的短期化和商业化。
这是董明珠在带领格力成为世界冠军后的一种慎独与思考,这是一种来自独特视角的特别关注,也是让中国的制造业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对于“工业精神”的执着,让董明珠和格力的奔跑变得更有力量。在他们的身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加入到跟跑的队列之中。
在空调行业习惯于靠价格战来占领市场份额的时候,格力却默默无闻地潜心于工业制造,每年都拿出巨资进行产品的研发试验,并且在原材料上涨、空调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毅然采用名牌压缩机电机以及优质镀锌钢板、螺纹铜管,丝毫不在材料上偷工减料。这就是工业精神的表现。可以说,工业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吃亏精神”,它还包含着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董明珠说,过于强调商业精神容易使企业变得懒惰。这句话不无道理。为了赚钱,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喜欢靠“捷径”赚钱的企业自然也就忽视了产品的研制开发,最后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总想着在短时间内赚取暴利,时间久了,产品的技术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最终还是要被市场淘汰。
从短期效益来看,工业精神确实是一种“吃亏精神”,因为企业要耐得住寂寞,要投入巨资潜心进行技术开发,这一切,在短时间内都看不到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研究一下那些“从优秀到卓越”基业之树长青的企业,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长期领导行业发展的领袖企业,从表面上看它们好像是在“商业精神”的指导下,实际上它们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实是一股“傻劲”和“吃亏的精神”。一个真正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肯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关注企业的产品质量,还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声誉。可以说,在未来的时间,一家没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其产品将很难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格力在“工业精神”的指引下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知道,格力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赞誉。
创新产品要有核心技术
销售出身的董明珠在总裁位置打拼多年后,终于发现工业精神和技术的金字塔尖才是她和企业存在的意义。“我觉得,企业不能把经济危机当成在竞争中失利的借口,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仍会有企业倒闭,因为他们没有核心技术”。
技术能在困境中当饭吃吗?格力电器以业绩给出了肯定答案:“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公司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产品销售大幅增长。”
任何人走进珠海格力研发中心,都会被560台空调压缩机昼夜不歇运转所发出的噪声、热空气以及被此屏蔽的一切所震慑。七层研究大楼戒备森严,据说里面有全球最大、最昂贵的空调环境模拟实验室。
“格力研发投入没有限制,只要觉得需要就会投,上不封顶。”董明珠说。这就是格力的研发精神。近年来格力引进大量高端制造研发设备、开发系统、设计软件等,如日本东芝注塑机群、真空氦检漏设备、CAD、CAM、CAE系统等,先后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焓差、热平衡、噪声、可靠性等270多个专业实验室,涵盖家用和商用空调多个领域,无论数量、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格力的快速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发展信心和力量的昭示。原是一家小厂的格力电器,经过20多年的演进就屹立于全球最大空调企业强林之列。为什么格力空调产品能呈持续“牛市”?“靠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靠空调领先的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董明珠毫不犹豫地回答,“格力十年磨得一剑,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所以在金融危机面前,格力才能保持自信。格力的启示,就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这是我国所有产业振兴发展最根本的要素。”
为了打破家电核心技术长期由外国垄断的局面,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格力电器积极实施核心技术“务实赶超”战略,接连取得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崛起为可与世界家电巨头平起平坐的空调企业。
搞技术出身的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认为,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一个丑陋的企业。“作为一个大国,随着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不断崛起,在各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上,不可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朱江洪说,“作为专业化的空调企业,格力不仅要在销售量和销售额上领先于对手,更要在技术研发上领先于对手。只有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格力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现在我国空调保有量约2亿台,如果全部变成采用领先变频技术的空调,按照平均每年开机120天、每天开机10小时匡算,一年可节约用电1300亿度,超过三峡电站全年的发电量。也就是说等于建了一个三峡电站。“我们之所以在研发这项尖端技术上,花如此大的代价,绝不仅仅是为了确保格力产品的技术和市场的领先性,而是着眼于让中国在世界空调产业中赢得强势地位。这就是我说的中国企业应当具备的追求和责任。”董明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