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路上
12105000000036

第36章 论文(1)

浅谈县级电视台的会议报道

王鹏

会议报道是县级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报道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传递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等重要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县级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大量的会议报道充斥着荧屏,占据了相当数量的播出时间,虽然会议报道给群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但现实的文山会海移植到屏幕上来,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那么,如何搞好会议报道,真正使会议报道出新出彩呢?

新闻报道特别是会议报道,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一级党委、政府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思路和举措。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也往往使记者养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记者习惯站在领导的角度进行新闻宣传报道,写稿子以领导的口气、以命令的方式、以俗套的文字、以不变的格式,再加上言之无物和单调呆板的画面,这样的新闻有谁爱看呢?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记者只是在动身去采访时才知道要报道什么会议,根本没有时间精心准备。况且,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因为人手少,平常采访任务多,有时一人每天要采访两三个会议,疲于应付,根本没有精力细心琢磨会议报道。长此以往,形成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是领导干预,以篇幅长短作为衡量新闻单位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新闻单位害怕“政治错误”,在报道中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加大了会议报道的水分;三是一些记者认为会议报道出不了成绩,存在应付思想,精力投入不到位;四是会议报道时效性强,记者赶时间而按公式化处理;五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闻性强的会议新闻少;六是报道程式化、信息量少,难以引起人们关注的会议新闻多;七是会议报道养懒了记者,懒记者造成了会议报道的单调乏味,受众对会议新闻也就爱不起来了。如何克服这一“负效应”,把会议报道做好,让领导满意群众喜欢,是各级新闻单位特别是县级新闻单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会议记者不能被会议程序牵着鼻子走,而要从观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会议中揭示、颁布、披露的受众所关心的事实以及会议上提出的新要求、新意见、新精神、新布置报道出来,从而发挥会议新闻的指导性作用。所以,电视会议记者要想传播给观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内容,就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跳出会议写新闻,抓住特点选画面,突出报道受众最关心、富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新闻事实,有时要对会议进行再加工,提取精华,服务大众,而不是仅做“留声机”,进行简单重复的再传播。在报道会议整体进程时,可用侧记、见闻、花絮、访谈录等形式,用会内会外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传播。近年来,每逢“党代”、“人代”、“政协”等大会,县级电视台都是会前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商,准备大量的资料、录像素材,在会议报道中,采用现场报道,用口播、群众同期音、字幕、评论等形式,突出一两个主要问题进行报道,这样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受到领导好评,观众也认为这样的会议新闻有看头,较为满意。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给予表现。一般性会议突出重点,找出特点,采用“精编简报”的方法,以点代面即可;行业性会议,专业性强,内容单一,有其自身特点,文字处理好容易被受众接受;杂会报道抛开程式化,按新闻价值取舍,形式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于劳动节、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庆祝活动较多的会议报道,可用集纳的方法,实行“精编合报”。

提高写作技巧,让会议新闻活起来。抛开新闻稿件中的事实要素不谈,单就写作技巧、文字表达而言,也是读者喜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写作是新闻采、写、编等系列过程中绝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往往有一些好的新闻素材,尽管采访得很全面、很深入,却因为没写好,而成了新闻次品,甚至是废品。写一篇新闻稿并不难,但要写好却实在不易,要写活就更得多下功夫。把新闻写活,是忠于事实原貌的活,而不是记者主观臆造的活。有好的新闻素材,文章却写不活,大多不是因为记者的写作水平差,表达能力不够,而是记者的写作在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处理草率,不管什么样的题材,都用一样的结构,都用类似的语句,甚至用新闻八股来写,这样常常会把一些好的新闻素材给埋没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写作水平与文字表达能力不会成为新闻写活的障碍,关键在于要打破以往写作的旧模式,要有所创新,有意识地去把新闻写活,这点很重要。写活新闻,不仅使受众能获得信息,而且使受众能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不断增强会议报道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会议报道成为电视新闻中的亮点。

此外,对一些与大众基本无关或没什么信息的会议,必须坚持不报,不断创新,防止会议报道的模式化,这样电视会议新闻将会得到压缩,“会议新闻”的形式也将更加多样,信息更加丰富,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改进会议报道要取得上级领导和同级领导的支持。改进会议报道不是纯业务和技术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哪些会议要报,哪些会议不要报,分量的轻重,篇幅的长短,力度的大小,很多不由新闻单位决定。全局性、指导性和上级指令性的会议不说,同级单位主办的会议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要求对其报道长些再长些,使记者稿子难写,编辑稿子难编,签发现编作难。

跳出会议辟新径。讲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坚持“三贴近”、“三服务”原则,对会议整体把握,创新方式,选择新的角度,抛开会议程式,取其精华部分,真正达到质上的“精”,具体途径有以下三条:第一,要通过对会议材料的大量钻研、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挖掘会议精髓,有的放矢地报道。第二,要以贴近群众为报道取向,努力选择影响他们切身利益的话题作为报道的落脚点,或者选取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传达政声。把镜头对准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所谓跳出会议写会议,这种迂回的方式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体现。第三,会议报道中领导的报告讲话往往是报道的中心,大篇幅的讲话,让观众看起来比较枯燥无味,这样,不妨把报告内容分片解读,选取贴近群众的新闻角度,把报告内容揉入新闻事件中,用生活的实例辅助报道。

此外,记者要端正态度,积极深入采访,留心会议内容细节,从会议中找新闻线索。会议报道要在语言清新上下功夫。选择耳目一新的切入点,采用独特的写作方法,突出会议事实与受众内在的相关性,并在增强内容的深度上下功夫,以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视性。

县级新闻单位由于人员、设备、技术所限,对会议报道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我们的电视会议不能太“硬”,都是些宏观大论,那样只能使观众敬而远之;又不能太“软”,只注意百姓的日常琐事,缺乏研究和分析,同样吸引不了观众。

于是,找准软硬适中的“着陆地点”报道会议,当是最佳的选择。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中难以突破的领域,相对于其他报道,需要我们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只要我们记者共同努力,改进报道的传统模式,不断地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使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就会不断地提高县级电视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把握正确导向做好“三贴”文章

王鹏

平罗县是个农业大县,平罗电视台的主要收视对象在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的报道、开发农村市场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使《农村天地》栏目尽快地、更好地吸引农村观众,提高栏目的有效收视率呢?从《农村天地》栏目运行几年的情况来看,收视率逐年上升,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受众定位

《农村天地》栏目的受众理应定位于农民,应具有强烈的“农味”。这里,凡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均属“农民”之列。他们可以是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商人,投身于农业生产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农技人员,也可以是主管农业的政府官员及种养大户、专业户、脱贫致富带头人、基层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等。但是,这个“大农业”的主体和基础永远是普通的广大农民群众。各式各样的农民都不能偏离普通农民的视野,不能脱离农民的一般性去树立推动代表性的典型性。只有搞清了这个概念,创办《农村天地》才不至于跑题,才能准确、恰当、灵活地驾驭不同题材,写出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

《农村天地》栏目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井抗旱等中心工作,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因而颇受欢迎。

二、认真研究节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