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路上
12105000000037

第37章 论文(2)

确定节目内容是研究“做什么”的问题。根据我们几年来每年的收视率调查统计,广大观众对“重大政令”、“批评曝光”和“致富信息”最为关注,农民朋友最喜欢看的是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农村天地》栏目在设立之初,从制片人、编导到记者,首要的就是树立观众意识,站在农民的角度去审视栏目的可视性、可接受性及有效性。所谓“观众意识”就是心中有观众,紧紧围绕“观众想看什么”来做节目,注意回答观众关心的问题,提供观众感兴趣的东西。

节目内容和栏目宗旨是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宗旨的就是节目内容。《农村天地》栏目以“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为宗旨,采用板块、杂志化构建,设《科技站》《致富经》《小康路》《了望台》《信息桥》《农民信箱》六个板块。《科技站》

介绍农村实用技术;《致富经》传播农民致富的新经验、新做法;《小康路》报道乡、村服务“三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锐意进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做法;《了望台》结合县情,从报刊等媒体中摘选富有指导性的内容,达到启发农民的目的;《信息桥》介绍最新政策、货物价格等信息;《农民信箱》解答农民来电来信来访,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这六个板块内容各有侧重,互为陪衬补充,力图使观众窥一斑而见平罗农业的全貌。

平罗电视台作为一个县级台,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切忌向大台照搬照抄,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服务于本地群众。

面对入世对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缺水带来的影响,平罗县委、政府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力以赴抗旱保增收。鉴于此,作为面向农业的专栏节目《农村天地》,要在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和服务性上下功夫。

(一)针对性

《农村天地》栏目首先要宣传政策。上自中央,下至区、市、县,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些政策、法规出台,我们应重点选择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影响的内容进行报道。要善于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切点,既要很好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实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力戒居高临下的宣教味。

(二)贴近性

《致富经》小板块,主要反映农村能人致富的做法和经验,那么,就要选择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报道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身边的“小人物”、“小典型”乃至他们的某一侧面,来“滴水见太阳”,表现时代特征,发挥引路和示范作用。要采用农民视角,多讲农家事,既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挖深挖透,又不能一味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要自觉追求纪实风格,把鲜活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真人真事活灵活现地捧给观众,让农民感到身边人、身边事真实、平常、熟悉、可信。

(三)服务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看电视不仅仅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作为和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村土地》栏目,更应该增加服务功能,把节目办成一条专为农民解答疑难的电视“宽带网”,使农民足不出户,也可得到他们想知而未知的知识。

另外,加强节目的前期策划,是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未来的电视竞争,实际上就是策划的竞争,谁能抓住最有力的策划,谁能策划出最好的思路、最好的办法,谁就有可能在这种竞争中稳操胜券。《农村天地》栏目要想巩固收视群,就必须从大局出发,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心中有数。

三、合理安排播出时段

收视率是衡量电视传播效果的一项主要指标。一个栏目要办好,除了把节目做好外,还要科学合理安排播出,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农村天地》的时段设置应考虑到农民的作息时间与收视习惯,以便于观众收看。

目前,由于人员素质、设备、投入和体制上的原因,《农村天地》栏目和许多地方台的对农栏目一样,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趋严峻。但是,只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做法,多从农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就一定能把节目办得更精、更新。

谈谈新闻采访成本

王鹏马玉贵

现在什么都讲投入、产出、成本和效益,新闻写作同样需要讲效益,谈成本。

如今记者使用率最高的字眼是跑新闻,好像只要有脚就会发现新闻。而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新闻是用脑袋而并非用脚发现的。然而,实际采访中,违反常规的做法不少。有些记者是忠实的记录者,他会把所见所闻不遗余力、不加分析地进行全面报道;有些记者则只注重新闻形式,永不变调的倒金字塔,一个不少的六个新闻要素,仿佛有了这些便是新闻;还有记者浮光掠影跑了一圈,只问了个大概,便去“杜撰”新闻。其实真正的新闻报道是受众想知道而尚未知道或知之不详,通过记者的“发现”写出的报道。这样的报道只能属于脑袋的功用范畴。

关注、选择和发现信息,只有用“脑袋”进行归纳和系统的研究,才能在新闻采访中节支增效,才是我们记者真正的使命。

在旧闻上做文章,注意对旧事物的新发现,注意对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这是新闻节本增效的好做法。什么是新闻?不少人的认识仍停留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概念。的确,记录现实是新闻的使命。但是,立足现实通过追溯,分析“旧闻”赋予“旧闻”以新的生命,同样大有可为。在新闻背景和发现“旧闻”上有所作为,需要记者具有全新的视角,要通过记者去发掘。其实,一切“新”的都是旧的延续,抓住新旧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对这种延续性进行关注、发现和再创造,在新闻背景上做文章,这样的报道会让“死”去的东西“活”过来,让“旧闻”变成“新闻”。

新闻报道的好坏,必须要把策划放在首位,要把宣传效益放在首位。要想在报道中减少投入,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采访意向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闻宣传报道中,策划的作用不可低估。做到新闻宣传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是要深入了解这一段时期,或更为长远的一个时期内有哪些重要问题(工作),并围绕这些问题,充分考虑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宣传。要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把自己的计划、想法、意见等统统进行整理归纳,记录在案,为自己储存新闻“项目库”,并围绕中心工作结合自己的“项目库”制订采访计划,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当上级强调某―问题时,从上到下,东南西北中,不管条件是否成熟都开始大造声势的时候,正是我们计算成本,提高效益的时候。注意群众和有关部门对宣传的不同要求,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增加宣传效益,做到有的放矢地宣传,真正使群众、领导都满意。

(本文原载于《宁夏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走出“典型”报道圈子

王鹏张国祯

我们见诸媒体的典型,常常都是生活中的两极——或好或坏。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大多都是不好不坏,达不到典型报道的要求。这就造成同一“典型”事件,一些“典型”人物上镜率高、上报率高,同样的事件、人物,所有媒体一哄而上全去报道的现象。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所谓的非“典型”,被我们记者遗忘了。

这种狭隘的“典型”新闻观,高大全的表现形式,禁锢了我们的头脑,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使我们的报道偏离了大多数,失去了受众。

那么,如何在新闻中把捕捉新闻的目光从“两极”转向“全面”,使受众对报道感兴趣呢?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受众。受众“想知道”、“应该知道”而“尚未知道”

的东西,应该是我们新闻报道的方向。

研究资料表明:决定新闻接受兴趣的要素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受众受教育的程度;二是居住地;三是职业兴趣。在这三大要素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并非决定的要素,因为媒体范围的扩大,这种因素的影响正在减少。居住地则是指地缘性,银川的受众关心银川,平罗的受众则关注平罗。地缘的差异决定人们的兴趣不同,但这种不同是暂时的,或者说是受众受到文化程度、交通、信息等方面因素制约造成的。职业需要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在正常情况下股民们关注股票信息,农民关心农业和农产品信息。根据受众的兴趣,结合受众需要把典型报道融入到实际中开展宣传报道,把受众想知道什么作为宣传的目的,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宣传报道要克服大而全、大而空,但关键是要力戒片面典型报道。我们的宣传报道要力求全面,在宣传原则允许下,要把事实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防止报喜不报忧,说好的绝对好说坏的绝对坏。只注重报道轰轰烈烈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报道之所以会出现,正是“片面典型观”的具体体现。严格讲,“客观报道”本来就是新闻从业者最起码的职业规范,它要求记者选择公众感兴趣的事件,做不夹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报道,把对事件做结论的权利留给读者,留给受众。

然而在我们的报道中,缺乏“人性”,缺乏“理性”,只顾抓典型的报道,往往使受众对媒体丧失了信心;而片面化的报道只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样的典型报道同样是毫无说服力的。

多找些“人人心中有”,媒体往往无的问题,多找些能在受众中引起反响和共鸣的问题;把我们的目光从“两极”转向一般化,把“贵族式”报道转到“平民化”上来,我想我们典型报道的路子会比现在宽,你也许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新闻。就新闻宣传而言,无形的观点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缺乏“典型”的典型报道最富有宣传艺术。

经常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准确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认识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实践、创新、探索,路总是能走出来的。

(本文原载于《宁夏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