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在路上
12105000000005

第5章 新闻作品(3)

各基层信用社都设立了“便民台”,配有桌椅、茶具和意见簿,方便客户。联社营业部还实行了“首问负责制”,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受到群众好评,联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二闸、头闸、姚伏、宝丰、通伏等基层信用社的营业大厅整修一新;联社营业部、城关信用社的营业大厅安装了电子屏幕。下庙信用社在庭前院后种植了花草树木,绿树婆娑,鲜花簇簇,瓜果飘香的下庙信用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花园式信用社”。

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了联社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各社普遍开展了“揽储标兵”、“创收标兵”竞赛活动,优质服务意识大大增强。“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岗位目标管理、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管理约束机制相继出台,使联社管理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中层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异社交流制度、会计委派制度等一些有特色,颇具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广泛推广。通过县城网点开展支援边远信用社活动,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工作交流,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危机感。“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联社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屈的信念造就了平罗信合人的执着。“勇立潮头”的平罗信合人,以他们前瞻的目光、灵动的姿态在市场中稳步前行。

企业的兴衰,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兴衰。少了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就不可能走得长远。提炼信合个性文化精髓,打造信合品牌,弘扬企业文化品位成为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快速崛起,傲立潮头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刷写以“服务三农”为题材的宣传标语100余条;制作各类巨幅广告4块,条幅60多条,散发宣传材料6万余份,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达70余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树立了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良好的对外形象,营造了良好的经营氛围。

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文体活动也异彩纷呈。联社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每天早晨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广播体操等健身活动,并利用节假日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比赛。2004年7月全县83周年庆祝活动中,联社职工也参加了文艺汇演并受到群众好评。宝丰、二问、周城、姚伏、五香、崇岗等基层社在社内开展文体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乡镇举办的文体比赛。在这里,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已经形成;在这里,讲奉献、比贡献蔚然成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风起兮云飞扬”,在荣与衰、进与退的角逐中,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由一个不被别人重视的“小银行”成长为全县金融行业的佼佼者。截至2004年年底,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存、贷款规模位居全县金融行业第一;企业经营效益跃居全县第一。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7010万元,比2001年增加51603万元,增长203%。联社发展最快的近三年里,累放贷款31.4亿元,占全县贷款累放的65%,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当之无愧地成为平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客户给予联社的无上荣誉。

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刘杰说:“最大的荣誉是认可……”

同期声:

大开发的飓风开始迅猛地漂荡在西部神秘的版图。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正以她那卓尔不群的姿态高速行驶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着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一枝一叶总关情——平罗县生态移民工作纪实

王鹏

这不是哪个乡镇,而是平罗县的一个村,是一个移民村,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这里就是红翔新村,这里居住着540户生态移民。

天下黄河富宁夏,但宁夏中南部地区又因“不适宜人类居住”,制约着整个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奋发追赶,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南北兼顾、协调发展?

党委、政府做出了生态移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5年内将中南部山区35万贫困人口搬出来,并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全区生态移民动员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话语坚定:“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战略,就是要让山区人民共享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成果,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全区生态移民工程成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的一号工程,作为移民安置区的平罗县承载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嘱托,承载着移民群众的希望。

以县长为组长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移民办的工作人员到位了,箭在弦上。生态移民工作难度大,要求严,责任重,平罗县要求县上的33个生态移民工作成员单位派专人入住现场,做到工程不完工、队伍不撤离,移民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平罗县生态移民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关键一年。平罗县委、政府正以百倍的信心、必胜的决心、坚定的恒心,用非常之举,行非常之策,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用实际行动给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期声:县长

故土难舍,亲友难离。说起移民,眼泪与不舍是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在人们的意念中,移民是在天地之间背井离乡的一群人,是在土地、风俗、方言、歌谣中活着的一群人,是在家与家、家与国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一群人。

为了确保移民留得住,平罗县以移民村建设为抓手,为移民群众创造安居环境。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把移民住房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适宜居住,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子女上学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切实为移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县发改局积极编制《移民安置实施方案》;县建设局抽调专人负责移民安置区的住房建设;县水务局利用项目资金实施了生态移民区供水工程;县国土局积极做好平田整地沟渠砌护、生产道路建设;县林业局整治巷道绿化带;教育局、卫生局、农牧局、就业局、文广局、电信局、供电局、残联等所有和移民相关的部门、单位都动了起来,大家同唱一首歌,共演一台戏,为生态移民工作添砖加瓦。

同期声:县发改局局长茹福华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平罗县为生态移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按照集中建设、集中搬迁、分期分批、逐年实施的工作思路,优先安排安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对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整合农业开发、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学校建设、能源沼气等项目资金,集中解决关系民生的移民项目。

2010年8月实施的614户生态移民安置工程,目前已开发净水浇地3750亩,砌护支渠3.8公里,砌护斗渠9.5公里,砌护农渠35公里,整修生产路10.28公里;人畜饮水、供电工程入户已全部完成;绿化工程完成村庄宽幅林带240亩,栽植树木4万株,整治巷道绿化带9条共1.7公里;巷道工程完成底层黄土铺设14条,沙砾垫层14条,完成混凝土路面9850米;土壤改良项目完成农田客土压沙3850亩,种植冬麦1500亩;支斗农渠及农沟全部进行草方格治沙护坡;农村能源工程已安装太阳能20户20个,安装太阳灶20户20个,移民入住后全面实施;设施农业工程已建成庭院小拱棚100座。

传统方式的搬迁,意味着资金、就业、生存等众多难题,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就是要以新的人性化移民政策和人性化的移民工作,从根本上消除萦绕移民心头的现实困扰,帮助移民步入生活的新天地,不再担忧背井离乡的惘然和恐惧。

为此,平罗县坚持把移民安置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在抓好住房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县上协调农牧部门、红崖子乡根据落实的户籍人口,做好移民庭院产业发展意愿调查,组织制定庭院养殖、经果林和小拱棚建设方案,加快庭院设施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线,是移民稳定、脱贫致富的基础。平罗县把产业开发作为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致富长效机制。结合平罗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劳务产业培育,依托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平罗工业园区,千方百计拓宽移民务工渠道。

11月10日,西吉县沙沟乡首批生态移民64户200多人搬迁入住平罗县红崖子乡五堆子生态移民安置区。这些来自西吉县的乡亲们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进村有人迎,入户有人帮,一进门就喝上了洁净方便的自来水。

移民点的乡亲们的笑脸多了,致富的信心足了。问起这喜人变化时,移民新村的群众都说:是党的政策,这一切都源于党的好政策。

同期声:移民

在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沙沟村,192户人家、860多口人过着“种粮靠天、出门望山、吃水苦咸”的日子。十年前嫁到这里的姚永梅从前在娘家经常骑自行车,嫁到沙沟村后,到处是坡坡沟沟,就再也没有摸过自行车。“今年10月就要迁出大山,我又可以骑自行车了。”姚永梅高兴地说。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西吉县沙沟乡、白崖乡的614户2500名生态移民已整村搬迁到五堆子生态移民安置区。越来越多的群众会走出大山,来到平罗安家落户。

曾经,干旱缺水困扰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如今,党的好政策让他们开启了新生活。

一个个感人故事不断上演,搬迁工作逐渐进入高潮。真情倾注中,平罗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与移民的情交融升华。

风正济时,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根据《石嘴山市“十二五”移民安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2012~2013年平罗县规划在陶乐镇庙庙湖建设生态移民安置区。项目共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建设住房1813套,开发净水浇地8500亩,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建设住房1200套,开发净水浇地6000亩,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黄河无声,贺兰作证。到2015年全面完成安置任务时,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将明显改善,并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新格局。到2020年,实现脱贫致富,使移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协作、务实苦干的平罗人,一定能打赢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这场攻坚战,造福山区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宁夏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响彻寒冬的崛起

王鹏李耀威

在创造了“三喜速度”和“平罗速度”后,平罗人继续以西部百强县为目标负重拼搏。冬季的平罗大地,一改往年的寂静,通过冬忙的手段,提高建设速度,到处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建设景象。

入冬以来,在平罗的多处建设工地上,工人仍坚持施工,全县上下不仅难见“冬闲”,相反,到处都是抢时间、提速度,变“冬闲”为“冬忙”的喜人会战场面。

2005年,平罗县委、政府提出了跻身西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让平罗城市品位提高,形象大变。

在城市建设上,古城平罗已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为此,平罗县的决策者们曾多次外出取经,聘请名院专家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论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西扩战略,建设新城,改造旧城,把城市做精做美,从根本上提升平罗的城市形象。

为确保2006年各项重点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平罗县委、政府决定开展无“冬闲”施工大会战,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除确实不能在冬季施工的项目外,对工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中的拆迁、清淤等工程,全部利用冬季完成。

建好城市,规划先行。为了给全面开展新城区建设打好基础,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畏严寒,起早贪黑,认真做好城市新区的拆迁、规划、测量等工作。白天,他们奔波忙碌着对主要街道进行测量,定位放线;晚上,他们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统计数据资料,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丝毫没有减弱工作者的热情。房产管理机构的人员忙着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进行摸底调查,界定评估;交通部门按照规划要求,聘请专家,实地调研,为新区道路的设计做着精心准备;土地部门的工作人员则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房屋建设情况,做好评估征地测量工作。他们不顾寒冷,早出晚归,主动放弃了双休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

为确保2006年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县建设局抽调80多名工作人员,分组深入城关镇新民、新利、关渠、合作、和平等7个自然村队,宣传拆迁政策,加大巡查力度,对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物及时劝阻,及时拆除,加快了拆迁进度。

民族大街是县城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全长10公里,含绿化带宽90米。从12月17日开始,县交通局出动40多人,铲车2台,对民族大街和玉皇阁大道延伸段至山水大道规范范围内的温棚进行拆除,共拆除温棚80多座,拓宽、平整路基2公里。

县城东环路改造后将向南北分别延伸,连接规划建设中的南环路和头石路,路面由原来的9米拓宽为20米,将是县城东部的交通主干线。为了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县交通局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勘测规划,与城关镇、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等单位认真做好了道路规划、土地丈量评估、拆迁工作。

隆冬虽冷,挡不住建设者们的冲天干劲。为了加快石嘴山市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太沙工业园区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全面负责物流中心建设工作,办公室积极协调伊斯兰地质造纸厂、化肥厂、石油公司等单位对规划范围内的住户房屋、生产设施进行评估、拆迁。他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招商,通过网上招商、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向外推介物流中心,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建的石油城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