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棒的员工
1211300000022

第22章 最棒员工,拥有最出彩的思路和方法(1)

换个好思路,拥有好出路

可以有两种方法爬上橡树:一种是去爬橡树,二是坐在橡树籽上面。

——皮鲁克斯

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未必就是一个高效能的成功者;再聪明的人,要是缺乏好的思路,也容易和成功失之交臂。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太难了,怎么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当你着急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横在你的面前,让你难以跨越。

当你想要做成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却发现手中的资源少得可怜,对我们有利的条件更是几乎没有,很难做大做强。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你都碰到过,那么毫无疑问,你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是急需突破的时候了。

这种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该如何用极其有限的条件把事情办得最快最好呢?

答案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思路往往决定了他会向哪个方向走,而他又会向前走多远。如果缺乏好的思路,即使他再聪明、再有抱负,也容易和成功失之交臂。拥有了好的思路,就能够在迷雾中看清目标,在众多资源中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说:

“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看过报告后,在报告上批下这么一行文字:

“你还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上帝给了我们最好的阳光,只要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大量种植奇花异草,名树修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业收入位列亚洲第二。

新加坡没有高山,没有海浪,没有长城,也没有金字塔,但它拥有世界最好的阳光。只要充分利用阳光就够了。这一突破性思路成就了新加坡旅游业的辉煌。

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未必就是一个高效能的成功者;再聪明的人,要是缺乏好的思路,也容易和成功失之交臂。只有那些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懂得思考问题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高效能人士。因为如果思路不对的话,再聪明也是徒劳,因为此时他脑筋转得越快,往往也死得越快。只有善于思考的人,一生才会充满光明,而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快捷之路。

一个年轻人走在乡村小道上,看见一个老农夫,便停下来问他:“先生,您是否能告诉我这条路通向哪儿?”这个农夫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你走对了方向,它可以通向世上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

一个村庄,坐落在山坳里,老是遭受火灾。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仍然改观不大。

一天,一位智者来到村庄,众人向他讨教普度众生的办法。他说:“你们何不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何苦一定要在原地‘与天奋斗’?”

听了他的话,村庄搬迁了。从此,村民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得到了更多的收获,过上了完全不同的日子。

一则寓言说,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

他说:“我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要建立自己的解结规则。”

于是,他拔出利剑,将结劈为两半。他找到了解结的新路子,因此成了亚洲王。

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难免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有良好的解决方法,可是人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些事,而且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思路不同所带来的。

正面心态,积极思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人都应该并且可以拥有积极、正面、向上的心态,并且用这种心态去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

在工作中也如此,你总会遇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你的思路绝不能被钳制住,只要思路是活的,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借创新思维,激活自己

微软从开始起步到现在,从没有在技术上输给任何人,原因就是我们总是能比别人更快地推出新东西。

——比尔·盖茨

一流员工主动创新;

二流员工被动创新;

三流员工拒绝创新。

主动创新的员工,就是跑得最快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会成为单位里最有发展的员工。

被动创新的员工,是在以平常速度跑步的员工,这样的员工难以赢得比赛,如果不努力,甚至还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拒绝创新的员工,毋庸置疑,是整场比赛的被淘汰者,还极有可能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争当第一种员工,第一种员工也是最棒员工。

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但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后人很难向他学习。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今日的世界,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只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它,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尽管如此,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进行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活动。

1983年,牛根生成为伊利集团的一名非常普通的洗奶瓶工人。谁也想像不到的是,这位洗瓶工人因其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后来成为伊利集团的副总裁。再后来,他创办了连续三年增长速度排列中国第一的蒙牛集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利推出了冰淇淋新品“苦咖啡”。正巧有位身份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有糖尿病,按理说不能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却连声说好,并且又要了第二根。

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有许多爱吃冰淇淋的女孩,但问起“苦咖啡”,她们都没有听过,更没有尝过。在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牛根生觉得宣传力度不够,创新处也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他说:“连糖尿病人都抑制不住连吃两根的‘苦咖啡’,我们却把它‘藏在深闺人不知’,这怎么行呢?”

按惯例,冬季是冰淇淋业的淡季,工人们得放假回家。但牛根生却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做一次营销——这就是企业要勇于创新,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让人们在大冬天里吃雪糕!

经商定,伊利首先在呼和浩特与包头两个市做试点。

当时的广告创意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手持“苦咖啡”,初咬一口,眉关紧锁——苦!越吃越香,露出灿烂的笑容——甜!话外音:“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一句广告语,赋予了“苦咖啡”无限的联想,后来还成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

在当时,牛根生采取了国内从未有过的传播策略:只要有广告时段,就加入“苦咖啡”广告,以达到“无孔不入,无人不知” 的目的。这种“高密度、全覆盖广告法”赢得了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

1996年12月,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

事实证明,牛根生是对的。“高密度、全覆盖” 的传播策略,让“苦咖啡风暴” 跳出了区域市场,“刮”向了全国。

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事件让伊利的形象广告首次走入了中央电视台。1997年,“苦咖啡风暴”又让伊利的产品广告首次登陆中央电视台。

1997年一年,全国市场到处是翘首企盼、“苦苦追求”的经销商,“苦咖啡” 一到,便开始了他们的“甜甜享受”。

这一年,“苦咖啡” 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

“苦咖啡” 是伊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伊利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全国知名度。

由此可见,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惠能和尚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一种灵感也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

如何保持思考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年轻人的未来是“死”是“活”,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救活” 自己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这就要求及时注入“创新因子”。

谁要抓住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青年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善于变通,不走寻常路

变通是才智的试金石。

——莫里哀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事变我变,人变我变,适者方可生存。成功离不开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