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责任关键在于落实
1290700000017

第17章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1)

许三多——军队需要踏实、负责的兵

一张憨笑脸,两排大白牙。

这就是许三多。2007年11月7日,他那张标志性的脸登上了“百度”首期“封面”。许三多从《士兵突击》走进我们的生活,一时间占据了媒体的半壁江山。

他“天生一副熊样”,外加著名的“一根筋”、“傻劲”。在“孬兵的天堂、班长的坟墓”里,别人都在混日子,许三多却“傻”到一个人坚持训练、做内务、站哨岗;把班长一句无关痛痒的玩笑话当真,一个人跑去修路;作为装甲侦察兵,竟然晕车……他拖累了班长、拖累了三班、拖累了七连。可就是这样一个迟钝、不识时务、脑筋不会转弯的傻小子,从“龟儿子”变成孬兵,从孬兵变成尖子兵,从尖子兵变成特种兵,连升三级。

是什么促成许三多完成军旅三级跳的呢?

答案就是他始终恪守着的职业精神——“踏实、负责”,认真地向着目标前进。

在红三连五班,许三多有了除许三呆子之外的别名——许木木。面对四个“混日子”的、除了身上的军装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的老兵油子,许三多依然坚持自己的军人本色,他的种种行为惹恼了那几个仍在自哀自怜和用玩世不恭来发泄苦闷的五班人,他们排挤、冷嘲热讽甚至恨不得让碍眼的许木木消失。无奈之下,班长给许三多下达了一个命令——修路。这条路曾经动用一个排也没有完成,班长想让他知难而退,不要再做那条“逆着跑圈的狗”。但是,许三多“顶住了来自他人的非议和冷嘲热讽”,坚持不懈执行班长的命令,不但修成了路,还在路旁种上了花草,让另外四个人汗颜,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士兵突击》的热播让人们看到了“傻”士兵许三多的价值。其实,不只是军队,企业同样需要许三多式的“傻”员工。“傻”员工不是不聪明,更不是没有能力,他们将这些聪明和能力都运用到工作上,而不是把目光盯在报酬、职位上。他们常常遭到那些深谙职场之道的员工的嘲笑,然而,最终笑得最灿烂的就是这些“大智若愚”的“许三多”们。

李素丽——平凡岗位作贡献,丹心一片为乘客

李素丽,在近20年的售票工作中,在岗作奉献,真情为他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广大乘客的尊敬和爱戴。

她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为乘客热情服务的态度: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她亲切、诚恳、朴实、大方、得体的服务,使平凡的售票工作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服务。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像李素丽一样全心奉献,尽职尽责,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丰硕的回报,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相反,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厌恶自己的工作、蔑视自己的工作的人,不可能获得上司的青睐和事业上的成功。因为,一个对工作不尽心尽力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罗发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公司的财物

2003年,青藏铁路建设进入攻坚年,罗发兵作为青藏铁路项目部的推土机司机,主动申请跟着修筑“天路”的队伍来到了美丽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罗发兵正在施工,忽然发觉车身往下沉了一下,探头一看,不好!车身已下陷了一米多深,并且随着松动的土石往下滑。

罗发兵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路基旁就是悬崖,如果继续下滑,马上就可能连人带车翻入万丈深沟!

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他扔下推土机立即跳车,就安全了,但30多万元的机械就报废了。这对于一向万分珍惜公司财产的罗发兵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危急之中,他朝前面一台挖掘机司机大声呼救。挖掘机司机立即掉转机头,用大铁爪猛的钩住继续下沉的推土机。此时,车身的三分之一已经悬在半空中!

罗发兵沉住气,配合挖掘机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操作,一步一步后退……就这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罗发兵和他心爱的推土机终于化险为夷!

罗发兵就是这样,对企业的财产就像对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正是因为这份对推土机的痴迷,才使这些本该退休的老机器又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使他的推土机成为该管段出勤率最高的工程车辆!

如果每个人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公司的财物,那么,这个企业不仅仅会为此而省下一大笔开支,更会像银行一样,储存下巨额的无形资产——一笔千金难买的精神财富!

事实上,从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来说,节约是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对于企业来说,节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倡节约意识,有助于逐步形成勤俭持家、注重节约的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样,节约不仅对于企业有好处,也会惠及员工自身。每一名员工都能够自觉地为公司节约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使企业的效益更好,企业就更有能力给予员工相应的回报和鼓励,员工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

所以,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员工的责任。

杨波——用学习做“帆”,让进取做“桨”,

不断完善自我

2003年,杨波被评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十大杰出青年”。有人会问,杨波获得这样的成功靠什么?答案是:靠实力,靠机遇。那么实力又从何而来,机遇又怎样才能抓住呢?读完下面的故事,你就能寻找到答案。

1997年,杨波应聘进入重庆力帆实业有限公司工作,在技术质量检测部门工作。

工作虽然十分辛苦,杨波却一点不觉得苦,因为力帆有着严格的、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企业。杨波感觉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当时,公司为拓展海外市场,急需一批懂外语、懂贸易的年轻人。因为喜欢英语,在工作空闲的时候,总会看随身携带的英语书刊的杨波恰好被董事长发现,董事长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人才,提拔了他。

虽然得到了董事长的青睐,但杨波心里明白,作为一个贸易工作者,必须要补充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因此自己去自学了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力帆公司还于2000年秋全额资助杨波进修MBA,他把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管理及实践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后,杨波大部分时间奋战在国外,他的专业知识获得了客户的信赖,对拓展海外市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2001年、2002年、2003年,力帆进出口公司的出口创汇分别达到113亿美元、117亿美元和203亿美元,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出口创汇第一,全国摩托车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出口国家达到了89个。杨波功不可没!

生命中的挑战无处不在、时刻不在,而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没有学习的习惯和进取的决心,则没有任何资本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每个员工都应该像杨波那样,成为一名学习型员工,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以担负越来越重的责任,为企业的发展当好排头兵。

李新民——嘴上说得“亮”,不如手上干得“实”

2004年2月,在1205队钻井进尺向200万米大关突破的关键时刻,井架立管油壬突然刺漏。井架立管油壬就像人的动脉血管一样,一旦受到损伤,钻井液就不能正常循环。这时井已打到1000米的下部油层,如果不及时修复,不仅迅速突破200万米进尺大关的计划泡汤,还将造成卡钻的严重事故。李新民带领几名技术骨干立即成立抢修小组,迅速查出刺漏原因,马上组织排除故障,可是在油壬旋紧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李新民系上安全带爬上井架,双腿盘住槽钢,一只手抓住保险绳,另一只手抡起十几斤重的大锤奋力砸紧油壬。戴手套用不上力,他就甩掉手套,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一下一下地砸着。20多分钟过去了,油壬终于被砸紧了,钻机开钻了,可李新民的双手已经冻得麻木了。工人们劝他休息一下,可他二话没说,又投入紧张的钻井生产之中。

2005年4月份,1205队在大庆油田南一区胜利村钢材大市场院里打井。由于连续几天下雨,加之地面翻浆严重,给搬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井场上的地面设备,包括活动房、爬犁等都深深地陷在泥水里,挂不上绳套。李新民第一个蹚进泥水里,把手伸到淤泥里,摸索着把一个个绳套挂好。泥水浸透了工鞋,湿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顾。职工们看到队长如此果断,也都纷纷下到泥水里拖拉设备,使整个搬迁工作赢得了主动,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

担任队长后,李新民就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工作上,坚持常年驻队。有时打井的地方即使离家很近,他也坚持与当班的工人一起吃住在井场,共同劳动。特别是每逢节假日,他都尽量安排职工回家休息,而自己始终坚守在井场上。

正是凭借对铁人王进喜“实干”精神的传承,李新民荣获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