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13129400000001

第1章 序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作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门类繁多,不胜枚举。例如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新弗洛伊德理论等。

社会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产物,在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与米利特《性政治》出版后,才真正进入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其实,一般社会学一向会把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包括在内,只不过性别问题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入主流。在60年代和70年代热闹的女性研究之后,女性研究转向了性别研究。

从对女性地位的总体看法上,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在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的历史性的失败不只是女性的失败,也是男性的失败。虽然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但是男女两性都丧失了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的机会。在某些部族文化中,“自由”一词的本意是“回娘家”。由此逆推,在婆家就是失去自由的。等级和统治的观念占领了男性的头脑,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逼迫式的进贡、普遍的卖淫和通奸,以致整个人类和所有的社会都丧失了平等和睦相处的可能性。

人类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性别平等?历史上有相当大比例的被压迫群体成员是满意的、不抱怨的,例如一些奴隶是安于奴隶生活的。美国一个种植园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奴隶主决定给奴隶自由,但是奴隶集体请愿保留自己的奴隶身份。中国也有性质类似的事情发生:改革开放后,在结束了普遍的贫穷状态,一部分男性又有了供养妻子的能力之后,有一批职业女性自愿回家做专职太太。按照这两个事例的逻辑,平等似乎并不是人们普遍要求的和不可或缺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性别平等呢?原因很简单:就像有一些奴隶不愿意做奴隶一样,有一些女人不愿意忍受与男人不平等的关系。至于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忍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认为不平等会压抑下等人的潜能,使上等人腐败;有些人是因为不愿意在利益上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些人仅仅因为不喜欢不平等的感觉,认为它是对人格尊严的伤害。

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已经使性别不平等成为不必要的、过时的制度和观念。因此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和男权制的批判。性别平等是一个无人能够阻挡的大趋势。所有想扭转这个趋势的人都显得愚昧可笑,而且势单力薄。

这本书所收集的是女性主义思想史上一批最重要的经典论文,是从西方当代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最具代表性、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论述中精选出来的。所选文章有的是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如《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曾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是从某个学术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论述女性问题的精华之作。本书的出版,将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和关心当代西方社会状况与女性问题的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门,了解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们的研究正在哪一层面进行,以及我们同她们的差别和差距。我相信这种沟通是必要的。

感谢原作者的无偿授权,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使女性主义运动得以存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林春博士为译文集的初选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以她丰富的学识为这部译文集的权威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李银河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