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育变革浅析
13166100000010

第10章 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取向(2)

教育的科技、经济取向,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这是因为,教育改革发展走向的根本原因不在教育,而在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现代国家来说,还是对于垄断财团来说,都是高于一切的。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的程度及其实力,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里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力资本的提出,又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因素、科技的因素、教育的因素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的决定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恐怕只有极少的国家仍在忽视教育的科技、经济取向作用,“教育优先”、“教育超前”已被当做发展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教育的科技、经济取向首推美国,然后席卷全球。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上天,使美国感到震惊,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是科技领域的“珍珠港事件”,动摇了美国科技领先地位,使美国的安全处于新的威胁之中。美国举国上下对这一事件开展了热烈讨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教育落后了,现代科技必须依托现代教育。为改革和发展教育,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明确提出“好的教育与强大的国防是密切相关的”的观点。曾做过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也在同年出版了《今日美国中学》一书,又称《科南特报告》,强调应加强中学的科学教学。美国的《国防教育法》、《今日美国中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以保持美国科技领先地位,继续称霸世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一方面将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课程列为学校核心课程,巩固科技教育地位,另一方面是将科学技术的革命与经济发展,同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将科技教育改革纳入教育整体改革之中,来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又相继颁布了《2000年:教育战略》、《2061计划》,强调要为明日的学生创建满足21世纪需要的新型学校,要使美国学生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位居世界首位等;要求进一步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通过《2061计划》来建立美国人的科学素质体系(即科学素质观、科学素质目标、科学素质源泉、改革措施)等,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教育。

我们在强调教育的科技、经济取向时,并不是说教育对人的自身发展不重要。相反,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等,也正是许多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及一系列改革举措,说明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对“教育的个性化”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予以提倡。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文件中提出:“重视个性原则,是此次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认为对个人的个性的尊重,就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让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关于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日本强调了自身的文化特长、传统价值和道德规范,强调了日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向心力,以及个性与共性、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关系,提出了培养既珍视日本文化,又通晓异国文化,在国际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的目标。教育的科技、经济取向,与教育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培养目标中的德育取向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中,居于首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3月28日参加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时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师生,坚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务必使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成为所有学校特别是大学校园的主旋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一点请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从邓小平、江泽民的多次讲话和指示中,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突出培养目标中的德育取向。

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概念,它应包括哪些内容难以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但它又无处不在,是一个人的精神体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的要求出发,德育应包括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等,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现代化要求出发,德育应包括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代民主和法制的教育,科学思想与科学道德的教育,人类共同的美德和共同的道德规范教育等,使学生成为植根于中国文化又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中国人。从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要求出发,德育应包括对学生进行自爱、自尊、自律的教育,进行人格、国格的教育,进行爱岗敬业、求实奉献教育,进行关爱他人、处世诚信教育,进行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秩序和纪律的教育等,使学生成为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公民。德育的每一教育内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内容密切相联系,互相渗透和融合。把德育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内容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体系特征是,以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作为基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支柱,以理想、信念作为追求的目标,以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与行为的规范作为现实存在,来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德育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中,智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学习动力的驱使,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也离不开人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体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的自身物质存在状况,认识健康的重要,掌握增进健康的各种途径和科学方法,培养健康的体魄。没有健康的体魄,人的正常生活就受到影响,甚至丧失正常生活能力。医学和经验证明,人的健康状况与个体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心理因素与精神状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美育是培养学生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美的体验,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气质和素养,促进人的智力的开发。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功能,又是彼此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于人的综合素质之中,其中德育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我们这样来认识德育,认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辩证关系,是一种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的科学教育观。我们所讲的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与“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所搞的“突出政治”那一套是根本不同的。“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在“突出政治”的口号下,将德育纳入他们那个极左的政治范畴,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对立起来,在学校扶持所谓“反潮流英雄”、“造反英雄”、“白卷英雄”,践踏科学与文化,破坏民主、法制与纪律,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教育战线通过批判极左思潮和拨乱反正,恢复了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从中央到地方到各级各类学校,不仅高度重视德育,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水平。如德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教育与校外基地的建设,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德育体制的探索,形势、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渗透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等。在加强和改进德育的过程中,也有部分人轻视德育,甚至动不动给加上“左”的帽子而加以抵制。这其中有的人是不甚懂得什么“左”和“右”,不甚懂得德育是什么,是盲目和消极地吸收了“文化大革命”中极左的教训。这其中也有极少数的人,从政治主张到世界观的深层次来讲,是追求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是权力、名位、金钱、美色的崇拜者,他们所主张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德育,而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化。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德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中的经验教训,防止“左”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和抵制资产阶级那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与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使德育在培养“四有”新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育不仅受到社会制度和反映这个制度的意识形态的支配,而且也属于社会文明的范畴,具有人类社会所共有的道德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在当代西方一些国家,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德育理论,如主张“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的“自我意识”、“个人意志”、“个人情感”才是第一位的个人本位主义德育论,已与科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反映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价值观念形成了矛盾和冲突。一些国家的政府在教育改革中,不得不采取一些对它们来说是异乎寻常的导向:淡化个性、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强化共性、共同利益和利他主义。许多人认识到“竞争性的个人主义”是产生道德危机的根源,从而把扭转这种危机当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为预防和解决由此而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破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等,西方出现了一种全球本位的德育理论,产生了生态伦理学、科技人道主义观念;为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社会本位的德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德育理论等。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前沿,研究分析当代西方德育诸如上述的一些重要理论、突出观点和改革动向,吸收其精华,避免其有害成分的侵蚀,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时代文明和人类共同美德的德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