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育变革浅析
13166100000024

第24章 教与学的革新(1)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学制,一个人从学前幼儿园算起,读到大学本科毕业,需要在学校接受19~20年的教育(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5年)。一个人正常工作到60岁退休,将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度过。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形成,身心的发育等,这些对于人的一生起着基础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学校和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学生怎样学习成长,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太重要了。教育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妨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教育可以兴国,也可以因内容方法不对,甚至违背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而误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开创人类未来的功能,它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活动过程,其中人的身心的发展更具有根本性。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人是根本的,任何事情的关键在于人本身。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根本的途径是改革教与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上升,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许多新特点。人们便把目光聚焦于教育,寄希望于教育,在世界各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改革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抛弃旧的陈规陋习,探索人才培养新的模式、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教与学的革新,便成为教育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核心所在。

社会对压抑学生身心与个性的批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来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与批评与日俱增。

批评往往揭示了教育的弊端,为改革教育起到了舆论准备作用。

指出教育存在的弊端首先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很快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转变,向工农开门,实现了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学制,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基本框架;确立了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造就了大批知识分子。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大局出发,敏锐地察觉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1950年12月,毛泽东同志针对学校学生“体质孱弱,患病者很多”的情况,提出了学校教育要实行“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65年中央在杭州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毛泽东同志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也都提出了批评与改革的意见。他说:“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设置要精减。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他在一封来信上作了这样的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实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指出:“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被摆上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他在1978年4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才质量的标准。他说:“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在讲话中尖锐地批评了“四人帮”

反对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的胡言乱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材建设,针对我国学校教材落后的实际,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邓小平同志对考试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负担过重都提出了改革和改进的意见。他在讲话中说:“考试是检查学习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他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教育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江泽民同志从科教兴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高度,指出了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见。他在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最近,看了两份材料,一份反映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另一份反映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今天的《光明日报》还报道,河南省安阳市一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儿子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和当上少先队大队长,带人把班主任给打了。

这样的材料,以前也看到一些,确实触目惊心,引起我的深思。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常委同志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都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谈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不能再用旧的思想去考虑教育问题时说:“封建时代,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这里面有着封建主义的思想糟粕和经济社会不发展的局限性。今天不能再这样去考虑问题。二十一世纪,我们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江泽民同志还指出一些学校和地方放松思想品德教育,校内和校周围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问题,要求“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他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教育是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牵连着千家万户,经常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来自社会、家长、学生对教育的关注、思考、意见、建议和批评,有利于进一步认清我国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从而增强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一书,收录了不少来自社会、家长、学生对教育要说的话,现从中摘选见诸报端的部分内容如下。《文汇报》1997年1月5日刊登了一位学生家长的信。

信中说:“我孩子眼下读初中二年级,她从清晨5点多起床,为了上课和做作业一直要到晚上10点多钟,我计算了一下,光是用在学习作业上的时间就长达13个小时。我们做家长的,无论在厂里或机关里上班,也不过8小时而已,再说《劳动法》也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单位随意超时加班。可对学生这么长时间上课做作业,却无人去限制,这怎么行呢?

不要说从周一至周五学生都要投入14个小时去做紧张繁重的作业,学校里双休日也不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请看双休日学习生活时间表便可一清二楚了。”家长附上的双休日学习生活时间表:7:00起床,7:30吃早饭,8:00~11:30做作业,11:30吃午饭,13:00外出学习,17:30吃晚饭,19:00~21:00做作业。家长在信中恳请有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说:“我们的孩子实在太累了,快想些办法给可怜的孩子们松松绑。”

《北京青年报》1995年12月24日刊登了署名陈筱红的文章《诊断“恐怖症”》。文章指出:“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小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20%~30%,中学生占40%~50%,这个比例远高于成年人。据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门诊统计,‘学校恐怖症’占门诊儿童的438%。这是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一方面它说明今天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极其脆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少数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差,成为‘学校恐怖症’的直接诱发外因。”该文列举不少事例,说明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育的方法不当,导致一些中小学生惧怕学校,惧怕教师,精神压抑,有的经常做噩梦,有的吃不下饭,甚至有的自杀。

《中国妇女报》1996年8月8日刊登了署名卜卫的文章《别让我累死在起跑线上——中小学生的八大烦恼》。八大烦恼是:1家长不能理解我;2家长总不让我玩;3老师偏心;4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5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6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7我无法获得课外知识;8别让爸爸再打我——家庭困扰。其中“5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是这样写的:“以往,考大学的起跑线在高中,家长们往往让孩子从高一起向大学冲刺。后来,起跑线逐渐改到初中,而现在,不少家长督促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奋斗,起跑线越来越长。‘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一个五年级孩子在信中感叹道:‘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中小学生中,约30%感到学习压力太大;87%的孩子总也做不完作业。252%的孩子说‘经常没时间看电视’。”

《北京晚报》1998年4月3日刊登了北京市一高中学生写给该报编辑部叔叔阿姨们的一封信。信中说:“作为一名学生,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我厌恶上学’。因为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我不喜欢这些,不喜欢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天天起早贪黑地去受折磨,不喜欢天天穿梭在老师的脸色和家长的责备中。如果您认为我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您错了!我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当一道道难题被我解开之后,那种通过奋斗而取得成功后的骄傲和喜悦更使我精神抖擞。但是,现行的教育制度、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爱’,使原来热爱学习,喜欢上学的那个我一去不复返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失去了自由!

我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去拿一张大学文凭,不得不在竞争中变得‘有心计’。于是,我觉得同以前的那个我相比,现在的我虚伪、嫉妒心强、自私但我对此竟毫无办法。我茫然:我们付出这样的代价究竟为了什么?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为了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一片苦心?为了自己、家长、老师的面子?为了国家做贡献?为了推动人类进步?为了?于是我机械地、被动地去学习那些有的也许一辈子也用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下意识地躲避老师、家长,于是我心不甘情不愿地参加一次次考试,我硬着头皮去完成那些令人厌恶的作业。”“‘听话’似乎成了每个孩子、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准则。我想,如果学生们真的这样去做,那么这一代将是最没有主见、最没有分析能力、最没有探索精神、最没有出息、最没有尊严、最没有骨气的一代!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我想,用‘苦闷’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是再恰当不过了。面对老师和家长,我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我感到力不从心;面对自己的未来,我感到不知所措。”

仅从以上引用的十分有限的讲话和材料中,我们深深感到,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的教育弊端,还是来自社会、家长、学生对教育的批评,都令人十分沉重和震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然而我们在有目共睹的教育成就面前,不能不承认教育自身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教育最基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人。我们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并没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放松德育,轻视实践的倾向。在重视智育问题上,不是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认识规律,实行的是书本至上,考试至上,教师至上,使学生整天处在超负荷的学业负担之中,在考试分数阴影的笼罩之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那份应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对学生身心发育与个性张扬的严重压抑。

学校教育弊端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