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育变革浅析
13166100000006

第6章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的理论探究(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教育与科技和经济结合更为密切,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在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科技进步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地球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过度的开发已经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和匮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为追求发展而寻求新的实物资源和自然资源越来越困难。于是,人们的发展眼光便转向人类自身,提出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的科技、文化和技能素质,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转轨,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实物资源投入转轨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很多重要内容,但最基本的是教育的投入。西方学者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及个人收益的关系中研究发现,教育的投入是可以带来利润的资本投入,而不仅是消费性的成本投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1963年又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认为人力资本是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对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而形成的,其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项目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形成教育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来说,人力资本是可以带来更大剩余价值的资本,因为劳动力素质提高可以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提高不可替代的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形成,强调了人的因素,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对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家把优先发展教育当做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这就不足为奇了。在世界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以自然资源为支撑的第一产业,以资本资源为支撑的第二产业,都出现了萎缩,而以人力资源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不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知识密集型,都得到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标志。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人力资本已占到全部资本存量的52%,已超过物质资本的总和。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前两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50年的461%下降到1986年的291%,服务业则由1950年的534%上升到1986年的699%。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是知识经济特征最为显现的国家,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只占到3%左右的比重,制造业占20%左右,而服务业却占到70%以上。在就业人口中,服务业占到80%左右。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的基础是什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靠什么?靠的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了《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教育先行论”,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公认。各国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生产投入、战略投入,将教育改革和发展当做进入21世纪大门的重大战略任务。就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观察到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我国怎样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指明了方向。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部署作出了重大调整,及时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将教育科技列入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是我国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新趋势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作出的积极反应,为我们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是人类认识教育功能的新发展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讲它产生于生产劳动。这种社会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生产力水平要相适应。而教育又要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生产力,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既要体现现存社会的要求,又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是通过培养人去实现的,因此,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功能的内在依据,而反作用于社会,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是教育功能的外在表现。“内在依据”与“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之中,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永远不会完结。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功能的揭示和作用的发挥,与社会进步程度密切相关。人类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自身发展,遵循着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片面到逐渐全面,由表象逐渐深入到本质。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通过手工劳动向土地索取生活资料,这种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的劳动者,不需要经过学校来培养,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离的。那时的教育,主要是授人以孔孟之道,统治之术,圣人贤哲的治国与道德观点,为统治阶级政权服务。那时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官学有明确的等级,劳动人民子女无缘问津;私学虽接纳少数劳动人民子女,也不过学点封建道德,识几个字便于写信记账而已。在封建社会里,国家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在读书人中选拔统治人才,以充实官僚机构。自隋唐以来长期实行科举制度,至今还留下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在欧洲中世纪,教育主要由宗教势力和世俗封建主所垄断,由于生产劳动主要是依靠铁制农具的小生产的手工操作,教育与生产是脱节的。为了维护宗教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其教育内容主要是神学,骑士技能及道德品质,培养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和英勇善战的骑士。纵观人类封建社会的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服务上。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从手工劳动到机器代替体力,到电气化,到自动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逐渐普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益紧密,教育在继续发挥为上层建筑服务功能的同时,为经济服务功能愈来愈显示它巨大的能量,时至今日,已成为许多国家新世纪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考虑的因素。社会对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要求,已形成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热潮。在改革的热潮中,围绕教育到底应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教育价值观,其中最为突出的有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经济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价值观。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主张“科技依托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改革和强化科学技术教育;经济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科技、人的因素是生产的决定因素,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的理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主张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包括人性化、人道化、个人化、个别化等;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价值观主张,为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与劳务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人要终身处于学习之中,主张社会应从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过渡到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

在这四种教育价值观中,前三种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和价值判断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片面性。科学主义、经济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了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没有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关系,没有充分理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要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来实现的。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没有完全理解教育的育人功能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的。各种教育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步趋向全面。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在今天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持久性;教育本身就是知识的摇篮,它对科技进步具有基础和关键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育人功能是其它所有功能的内在依据和源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真谛所在。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的增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不断调整变化,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不仅决定了人们必然终身学习,而且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于是终身教育应运而生。终身教育的提出,表明在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生活条件下,教育活动不仅覆盖全社会,而且伴随着每个人走过一生,教育在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及教育功能在当代的发挥,决定了在国家发展的宏观决策中,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