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13169000000016

第16章 我国基本金融理论的改革与发展(10)

我国目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原来的信贷计划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把资产负债的有关科目仍然简化为存款、贷款和现金,其编制原理仍然是贷款等于存款加现金的出行或入库。但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不管是存款还是现金都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基础,所以商业银行只能根据其库存现金和其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来决定存贷款的规模。尽管从表面上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也是存贷差额等于库存现金,但它已经没有现金投放和回笼的含义,因为它的库存现金是中央银行发行后流入的。这就是说,只有中央银行还能使用存款大于贷款为现金回笼,贷款大于存款为现金投放的概念,商业银行已经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正是因为商业银行只能根据其所拥有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从事经营活动,而且它还要缴纳准备金,所以存大于贷是其经营的正常状态;贷大于存几乎不大会发生,否则,商业银行就进入入不敷出,陷入破产倒闭的困境了。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原来货币投放和回笼的三渠道已经不具有投放和回笼的意义,因为公众手中的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都是流通中的货币,现金在它们之间流动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公众从原来投放三渠道获得的现金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以前发行的;而公众通过原来回笼三渠道进入商业银行的现金,实际上仍然为商业银行所用,并没有回到中央银行。按照这样变化了的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这些年来的存大于贷不仅在于总需求的不足,更在于我国银行账户关系的根本变化。

鉴于我国银行账户平衡制约关系的变化,控制现金发行的关键不在于商业银行的现金支付,而应该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规模,因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本来就不拥有限制客户现金提取的权利;而且,商业银行的现金也是流通中的现金,不让其流出商业银行,并不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更何况,现金是商业银行倍数发放贷款的依据,商业银行的现金越多,其可发放的贷款就越大,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这就越会可能背离中央银行紧缩银根的政策意图,现金的提取反而具有减少货币供给,缓解通货膨胀的效应。

六、存款不是银行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银行对存款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存款因此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储蓄存款因此是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则成了虚假存款等等。这种对存款的重视固然是对计划金融中不顾存款多少,只按指标贷款的革命,但也暴露了我国对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的认识模糊,以致有不少论述常常把商业银行存款也当作是基础货币。

在计划金融中,因为没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划分,所有的货币都是经总行认可后发行的,即便各级银行的存款凭证,也纳入总行货币发行的总量之中;各级银行按信贷指标发放贷款,不会创造出大于总行许可的货币量。这就是说,计划金融没有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之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划分,以及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我国也有了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及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存款———各类存款凭证。尽管人们能够明确划分此两者在理论上的界限,却未必能够清楚地判断它们在实践中的表现,所以才会有上述这种流行甚广、却又大可质疑的说法。

之所以把存款看作银行生命线的原因是其存款越多,发放贷款的规模越大,支付能力也相应越强,这样的判断实际上是以计划金融的框架为背景,因为计划金融的所有存款都可以转换成现金。而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和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中,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支付能力的是它拥有的基础货币,而不是存款,除非这个存款能够和基础货币同步增长。然而存款的相当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特别是还有相当部分存款是为了完成吸收存款的考核指标,而通过贷款发放转化为存款形成的,它不会伴随基础货币的增加,所以既不能作为倍数贷款的基础,也不能用来支付客户的提现,以这样的存款为生命线,即便仅仅是口号和观念也难免要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这里还不讨论,以存款为生命线还会导致不计成本地竞争存款的弊端。

作为与派生存款的不同,我国的储蓄存款因为能带动基础货币的增长而被看作是原始存款,这样的认识也不无问题。因为就单笔储蓄存款来说,储蓄存款确实带动现金的等量增长,但是就存款的总量来说,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的总量往往少于储蓄存款的总量。因为商业银行具有存款创造的功能,一笔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可以带动若干笔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机制可以是这样的,商业银行以其与库存现金相当的存款发放贷款,成为销货企业的收入后,销货企业用来支付员工的工资奖金,员工将其中相当一部分作为储蓄存款存入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因为这笔基础货币的回流,而使其基础货币与存款之间的比例又回到准备率所允许的限度内,商业银行再将此现金贷放出去,销货企业的员工再将此现金存入商业银行,此过程可循环往复,直至现金与存款的比例达到准备率允许的限度。此时现金还是原来的一笔,储蓄存款却增长了几倍。这就是说,个别储蓄存款可以是原始存款,总量的储蓄存款却未必尽然,坚持个别正确的定义难免会导致整体合成推理的谬误。

在我们的教材中,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商业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暂时不用而将其留在商业银行的账上,就成了虚假存款。其意思是说这笔存款没有相应的基础货币。这样的判断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相应基础货币的存款是派生存款,但派生存款未必是虚假存款。因为这存款凭证只要不进入转账结算的阶段,它就能在市场上周转流通,发挥货币媒介的功能,而且确实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没有理由认为它是不存在的和虚假的。仅仅因为它没有相应的基础货币与之匹配,就认为它是虚假的,这就既可能担心它虚假的不良影响而对其控制过度,从而损害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或者因为它的虚假而掉以轻心,结果放松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存款的有效调控。

七、有待走出计划金融的框架

我国的金融改革已经解除了信贷指标控制,充分发挥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让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走出计划金融的基本框架,对于当代货币银行理论的许多认识局限强调反映着这种转轨体制的特点。

按照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买入商业银行国债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因为出售债券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拥有存款,然后据以创造存款,其创造的规模达到客户现金提取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相当的程度,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现金供给的上限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存款的额度。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农产品和外汇买卖等都在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范围内活动,其现金的支付与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出于对本身安全性的考虑不会让现金的提取超过它所拥有的限度。这就切断了中央银行直接对经济活动供给货币的可能,即便中央银行代财政买进外汇,也是动用它的外汇储备基金,而不是发行新的货币。中央银行因此比较超脱地以国债为货币供给的依据,而不必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被动增加货币供给,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缺乏增加货币供给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逆经济风向的政策操作,缓解经济波动的幅度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他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放弃与实际经济活动无关的货币供给理论———“真实票据说”。

我国目前则因为国债的数量有限,可供再贴现的合格票据也不多,货币供给则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来进行,这种再贷款又主要用于农产品的收购和外汇的买入上,而且又是农产品和外汇的货币需求在前,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在后,这就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对实际经济活动状况供给货币的格局,也就是在按照物资保证原则发放货币。无需深入探讨这种做法的理论局限,它在实践上肯定使我国的货币供给被动地服从经济运行的状况,从而使中央银行失去调节货币供给的自主权,实际上也就是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当然现在的做法还是与计划金融中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原来各级行处每笔贷款发放都要贯彻物资保证原则,现在则集中在中央银行统一实行。这样的货币供给的现实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方式还没有走出计划金融的基本框架,物资保证原则、货币代表商品的理论以及货币流通规律等理论都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的理论研究因此而沉湎于这种理论与现实的一致性,不利于我国的货币供给方式走出计划金融的框架。

可行的选择必须是在理论上认清计划金融理论的问题和局限,确定转轨的目标和要求,然后根据我国目前改革所处的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而不是因为计划金融理论与实际仍然存在的一致性,而继续肯定并停留在计划金融理论中。

本章小结

1.本章主要说明计划金融理论的提出,它与计划金融体制的适应性,以及与市场金融理论的内在矛盾,并介绍当时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2.按照计划金融理论,人民币成了黄金或其他有价值东西的代表,而不是独立的货币;通货膨胀是因为纸币发行过多超过流通中的金币必要量所造成;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取决于信贷收支、财政收支、物资供求和外汇收支四大平衡;利息成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额而不受重视;商业信用具有扰乱经济计划的性质,而受到银行信用的排斥;储蓄存款在遏制购买力的同时,也成了“笼中虎”,等等。

3.在计划金融理论的引导下,我国货币银行制度的发展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同时,我国的金融理论也在调整的过程中,本章表述了这种调整的轨迹。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大前提下,这种调整很难有实质性突破,即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我们的许多金融理论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地方。

4.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许多新的金融现象对传统的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重新审视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理论,并按照市场金融理论进行调整,进而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概念与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百物本位论

2.劳动券论

3.黄金派

4.货币流通规律

5.通货膨胀

6.三平理论

7.真实票据论

8.通货紧缩

二、思考题

1.谈谈对1∶8经验公式的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货币流通必要量,或者根本放弃货币必要量的计算?

2.试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试对三平理论进行评价。

4.利率水平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5.请说明我国银行的性质。

6.人民币代表黄金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7.对货币价值理论的认识。

8.试分析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与费雪的货币交易数量公式的不同。

9.请分析发生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