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秦始皇的故事
13206200000014

第14章 出兵伐赵雪耻辱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唐)李白

(一)

尉缭当了秦王政的国尉,自知无法离开秦国,此后只能小心翼翼地为秦王政出谋划策,制定攻伐六国的战略方针。此时,秦王政的身边文有李斯,武有尉缭,朝中将才济济。因此,秦王政雄心勃勃,准备发动统一之战了。

他先根据尉缭的建议,派姚贾等人怀揣金银珠宝,分道前往东方六国,想尽千方百计去贿赂收买那些身居高位的显贵“豪臣”,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破坏六国之间的合纵。很快,东方六国的君臣之间及各诸侯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彼此互相猜忌,再也无法结成联盟了。

秦王政见用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集李斯、尉缭等人商议进军计划。李斯说:

“东方六国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而且紧邻我大秦。如果能一举攻下韩国,不但能巩固我大秦的霸主地位,还可以威吓其他诸侯。”

尉缭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说:

“李大人的见解与在下相同。只不过,自昭襄王驾崩起,韩国已经向我大秦称臣,两国近年来也没什么纠纷。如今突然用兵,恐怕师出无名啊!”

秦王政眼睛盯着挂在墙上的秦国地形图,缓缓说道:

“两位爱卿所言都十分有理。那么,依两位之见,寡人现在该怎么办呢?”

李斯向前一步,回答说:

“大王,既然韩王向大王称臣,何不派一位使者前去招降韩国?”

秦王政面露难色,沉默片晌才说:

“只怕不容易吧,韩王怎么会轻易将他的江山交给寡人呢?”

这时尉缭说道:

“大王,如若韩国不降,我大秦便有向它用兵的理由了!”

李斯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大声道:

“不妙!”

秦王政惊问道:

“什么事不妙?”

李斯向秦王政深深一躬,回答说:

“臣跟随荀卿先生学习之时,韩国公子韩非也在先生处学习。此人满腹韬略,不易对付啊!”

秦王政忙问道:

“与爱卿相比,那韩非的用兵的韬略如何?”

李斯诚实地回答说:

“在臣之上。”

秦王政沉思半晌,说道:

“如此说来,寡人更应该对韩国用兵了。无论如何,寡人都要见见韩非。如此奇才,放在韩王手里实在是太浪费了。”

韩非是韩国王室的成员,曾同李斯一起向荀子学习王霸之术,不过他更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并下了很大的力气去钻研法家的学说。他在各方面的造诣均比李斯更高一筹,李斯十分嫉妒他。

两人在学满出师后,李斯来到秦国,韩非则回到韩国。韩非亲见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日益沉沦,外有强秦虎视,内有悍臣弄权,亡国之危已迫在眉睫,内心十分忧愤。他多次上书给韩王安(?-前226年,公元前238-前230年在位),针对时弊,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庸懦无能的韩王不识人才,根本不理睬韩非的主张。韩非满腔爱国热忱被冷落,又因口吃,不善言谈,只能将一腔忧愤倾注于笔端,埋头著述。

不久,韩非的著作便流传到秦国。李斯读到他的《孤愤》、《五蠹》等政论文时,不禁冷汗直出,惶惶然不知所措。韩非的笔墨犹如利刃,堪比数万大军。如果韩王采纳了他的政治主张,秦国灭韩之日将遥遥无期。

与秦王政讨论了韩非的才华之后,李斯便把《孤愤》、《五蠹》等文送给秦王政阅读。亲王政读完,不禁拍案称奇,感慨道:

“奇才!真乃奇才!寡人如能得见此人,死也无憾了!”

韩非集法家之大成,主张以法治国,以重刑惩治冒犯君主威严之人。除此之外,他还十分重视权术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政治体制的变革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君主统治天下所用的基本都是韩非的这套理论。可以说,他的这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和固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力与义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不过,这种绝对专制的政治理论同时也桎梏了人性,极大地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但不论如何,韩非的这些理论在当时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些思想与秦王政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得到了秦王政的认可。

(二)

秦王政十一年,即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命王翦、桓齮、杨端和为将,领兵直奔赵国的军事重镇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这三人都是秦王政收拢的大将,其中以王翦一生的功劳最大。

王翦是秦国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少有壮志,不但有万夫不当之勇,且熟读兵法,颇有机谋。而桓齮和杨端和两人出身均不详,何时开始跟随秦王政的也无法考证。有历史学家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这种说法的影响力很大,这里暂且采信桓齮即是樊於期的说法。至于杨端和,他只不过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名字而已。

在三位大将的联合指挥下,秦军迅速攻破邺城,并连续取得9座城池。而后,秦王政命王翦为主将,桓齮与杨端和为副将,全权处理伐赵之役。王翦决定以得胜之师进攻赵国的另一座军事重镇阏与。

阏与可以说是秦军的伤心之地。公元前270年,赵国名将赵奢就曾率部在此击败了强大的秦军,而秦王政的祖父秦孝文王也是在此战之后入邯郸为质的。

王翦决定在此一雪前耻,重振秦军的士气。王翦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率部向阏与进发的途中突然停止进军,命令俸禄不满一斗粮食的士兵全部返回家乡,只从原先的军队中挑选出五分之一的忠勇之士,全力进攻阏与。结果,这支士气高昂的精锐部队不但顺利攻下了阏与,同时还攻取了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等城池。

赵悼襄王闻讯后大惊,竟然一病不起,不久就驾崩了,其子赵迁继位为王,史称赵幽缪王(生卒年不不详,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

秦军在前线取胜的消息接连也不断地传到了咸阳,秦王政大喜,在宫中大宴百官。远在洛阳的吕不韦也在此时再次活跃起来。一天,吕不韦秘密召见了几名门客,对他们说:

“如今大王挥军东进,正是用人之际,我这把老骨头说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一名门客恭维说:

“老相国所言极是。朝中的那帮小毛头怎能与老相国相比呢?我想,大王现在一定十分思念老相国。”

另外一名门也附和着说:

“如果我等现在向大王进谏,大王一定会重新启用相国的。”

吕不韦笑而不语,默认了两位门客的建议。

半月之后,咸阳宫突然热闹起来,吕不韦原先的门客纷纷入宫觐见秦王政,劝说他重新启用吕不韦。对于这种情形,秦王政大怒,喝道:

“难道你们以为寡人离开了文信侯就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吗?”

吕不韦这次猜错了秦王政的心思。秦王政好不容易才摆脱了太后、嫪毐和吕不韦把持朝政的局面,怎么会再次让吕不韦入朝为官呢?如今,嫪毐已死,赵太后也不再过问前朝之事,唯有吕不韦还蠢蠢欲动,这让秦王政很不放心。

左思右想之后,秦王政提笔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很短,只有22个字,但这22个字却像22把尖刀一样,将吕不韦刺得遍体鳞伤。秦王政在信中说:

“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吕不韦接到秦王政的这封信,心中仅存的幻想瞬间便被击碎了。他就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一样,耷拉着头,蜷缩在角落里,暗暗垂泪。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立国”的政治投资为什么会在“利润”达到顶峰之时突然“破产”了呢?他更想不通,秦王政为什么会如此绝情,竟连自己想为秦国出最后一份力的请求也拒绝呢?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吕不韦想不通,秦王政周围的人却看得一清二楚。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吕不韦威胁到了秦王政手中的王权。

吕不韦正在洛阳闷闷不乐之时,秦王政又下达了一道诏命,命令吕不韦及其家属全部迁居蜀地。蜀地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现在的蜀地虽然被誉为“天府之国”,但在先秦时期还是荒草丛生、瘟疫盛行的蛮荒之地。只有那些犯了罪的人,才会被送到那里居住。

秦王政的这道诏命彻底击碎了吕不韦的信念。吕不韦喃喃地说:

“大王步步紧逼,是不想给老朽留下生路啊!如今迁居蜀地是死,不迁居也是死,何不死得体面些呢?”

于是,吕不韦召集家人和门客,嘱咐他们不要与秦王政作对,而后便喝下事先准备好的毒酒安然就死。

吕不韦死后,他门下的数千食客纷纷赶赴洛阳,偷偷将他葬在北芒山。参加送葬的人很多,场面十分浩大,这说明吕不韦还是很得人心的。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吕不韦与秦王政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权力之争,无所谓正义或邪恶。

秦王政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认为那些给吕不韦送葬之人是向自己示威,便下令惩罚那些在吕不韦墓前落泪之人。吕不韦的数千门客因此都受到了牵连。那些从韩、赵、魏三国投奔吕不韦的人也全部被驱逐出秦国;俸禄500担以上的官员一律削爵,迁徙他处;俸禄在500担以下且没有参加吕不韦葬礼的人,不削爵,但要迁往他处为官。

自此,吕不韦在秦国的残余势力被彻底肃清了,秦王政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主张治理天下了。

(三)

吕不韦死后,秦王政才得以从政治斗争中抽身而出,全力思考攻伐东方六国之事。秦王政十二年,即公元前234年,秦王政任命桓齮为将,令其继续攻打赵国。桓齮受命,领兵直奔赵国军事重镇平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而去。刚刚正式登基不久的赵幽缪王立即派大将扈辄领兵十万去救平阳。桓齮佯装退却,并在撤退的途中布置了埋伏。

扈辄是一个没有什么指挥才能,但却十分自负之人。他见桓齮退却,立即上书给赵幽缪王称:

“秦国不足虑!有我扈辄在,别说一个桓齮,就是王翦、桓齮和杨端和一起领兵打过来,也都让他们有来无回。臣领十万大军,尚未到平阳,桓齮就望风而逃了!”

扈辄根本没有派兵打探虚实,就命十万大军悉数出动,全力追击桓齮。结果,赵军在平阳以西遭到了秦军的伏击,全军覆没,扈辄也兵败身死。

消息传到邯郸之后,赵幽缪王大吃一惊,连声道:

“扈辄误我!扈辄误我!”

而此时,秦王政却在咸阳笑得合不拢嘴了。他连声称赞桓齮说:

“桓齮将军真是寡人的一员福将啊!赵国人在羞辱寡人之时,恐怕没有想到他们也会有今天吧?哈哈,这还远远不够!赵国人加在寡人身上的耻辱,寡人要加倍还给他们!”

秦军大获全胜,举国上下自然高兴万分,但秦王政的笑声却让满朝文武大臣不寒而栗。虽然不能说秦王政屡屡对赵用兵完全是为了报当年之仇,但其中必然有报仇的成分。否则,他应该按照尉缭和李斯的建议先灭韩国,然后再对魏、赵两国用兵。

一天,秦王政突然召集众臣,宣布说:

“桓齮将军横扫赵国十万大军,寡人实在高兴之至,因此决定亲自到河南之地去看一看。”

秦王政所说的河南并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指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与今天的河南省所在的位置大体相当。秦王政此话一出,立即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大王,河南之地大部分还在韩、赵、魏三国的控制之下,大王贸然前往定然十分凶险,请大王三思!”

秦王政大笑道:

“寡人难道会害怕韩、赵、魏三国的流寇吗?寡人的桓齮大将军与数万士兵正在前线浴血奋战,寡人不能不去看看他们。寡人心意已决,众爱卿不必再说什么了。”

众臣明白,秦王政一旦下定决心,是没人能改变他的决定的。几天后,秦王政的车架就浩浩荡荡地向东而去。数万士兵将簇拥着秦王政的马车,保护他的安全。韩、赵、魏三国的百姓听说亲王东巡,夹道欢迎者有之,想要谋杀他的人亦有之。不过,在数万大军的保护下,想要谋杀秦王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只看到了那些夹道欢迎的百姓。

这是秦王政回到咸阳之后第一次离开秦国的领土,也是他第一次亲临战场。当他来到战场之时,桓齮早已将数万士卒列成方阵等待他的检阅了。秦王政走到方阵前,拔出腰间的宝剑,向天空一指,数万士兵都齐声喊道:

“万岁!万岁!万岁!”

秦王政猛地收回宝剑,欢呼之声戛然而止,检阅场如同旷野一般安静。秦王政高说道:

“大家此次东征既是为寡人打天下,也是为你们自己争取功名。如今,大家已经征战数月,赵国也已经筋疲力尽,寡人希望大家一鼓作气,直奔邯郸,活捉赵王!”

桓齮随即便高声附和道:

“活捉赵王!”

士兵们也立即齐声高呼:

“活捉赵王,活捉赵王!”

秦王政此次东巡意义重大。秦国数万士卒见到秦王政后,都倍受鼓舞,作战也更加卖力,这就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而秦王政自己也更加坚定了一统天下的决心,因为一路上韩、赵、魏三国秀丽的江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