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人也要知道点历史
13385100000017

第17章 目光长远,进退有度(3)

唐代有个叫窦公的商人,很善于经营家业,但财力上很困难。他在京城里有一块宝地,与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中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很高兴地把这块地献给了那位大宦官,却根本没有提价钱。在讨得宦官十分欢喜之后,他就借故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信给神策军中的护军,那宦官便替他写了信。窦公借这些信总共获利三千缗,从此,他的事业便发达起来。

长安城东郊有一片空地,地势低洼有积水,窦公就用低廉的价钱买到手,然后让女佣人带着蒸饼盘在那块空地上诱儿童:哪个孩子如果扔砖瓦击中空地上的一个目标,就奖给他一个蒸饼。小孩们都跑来争相扔砖瓦石块,这样那片洼地填平了十分之六七。接着又用好土垫在上面,在这块地上盖起了一个客店专门留波斯的客商居住,每月能获利数百缗。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时候不爱吃看见的小亏,反而吃了看不见的大亏,正所谓“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其实,如果想顺利解决一些小事情,办法只有一个,以“吃亏时就糊涂一下”当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多谦让别人一些,自己吃点小亏,就万事大吉了。

张某与李某是对门的邻居,这天不知哪家的鸡在两家的路正中下了一个蛋,张某有事出门正巧看见了这枚蛋,当他伸手要拾起来的时候,李某正巧也出来了。李某上前一句“我家的鸡下的蛋,凭什么你拿起来?”张某不服气,“凭什么说是你家的鸡下的,这是我家的鸡下的!”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犟起来。李某见自己的嘴快不过张某,便抬手给了张某一巴掌。张某见自己吃了亏,跑回家拿了剪子来,一气之下捅向了李某的腹部,李某当场死亡。张某被抓进了劳改所。两天后,张某对自己的做法越想越觉得窝囊,就自寻短见,一命呜呼了。

还有一顾客到菜市场买菜,向菜主讨价还价,菜主不同意。一番争执之后,菜主终于同意优惠一点。可当顾客选好了菜,要付钱时,菜主还是按原价收。顾客见菜主少找给了自己1元2角钱,就一肚子的不满。菜主说:“愿买就买,不买就算。”顾客一听火冒三丈:“我还不买了呢,你怎么着?”说完把菜往地上一扔,准备要走,菜主见状忙追上去让顾客捡起来。顾客硬着就是不捡。菜主一急踩了顾客一脚,这个顾客不服输,拿起一秤砣就打向菜主的脑部。菜主当场晕倒,被送入医院。顾客本来想占点便宜,不愿吃1元2角钱的小亏,没想到自己却吃了管人家医疗费、医药费,还得照顾病人的大亏。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表明了有些人看问题时目光短浅、眼前利益太重。像张某与李某,任何一方肯让一步,吃点小亏的话,也不至于断送两条人命;而顾客不愿吃1元2角钱的小亏,最后却吃了百倍的大亏。

人生在世,即使什么也学不会,也得学会吃亏。只要学会吃亏,你就烦恼从不上身,遇事游刃有余,心底坦坦荡荡,吃饭有滋有味。这种神仙般的滋味,是爱占小便宜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的。

例如,在单位里多干些工作,哪怕工资还不如那些整天闲着的人拿得多也没关系。虽然眼前你付出的要比别人多,而得到的却又比别人少,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吃亏了,但是谁工作干得多,谁的能力强,老板心中自然有数。若是将来有一天单位优化组合,想必哪个老板也不会让勤勤恳恳干工作的人下岗,而把那些吃饱了混天黑的人留下来。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够保住自己的饭碗,对于养家糊口的你来说,难道不是福吗?

因此,遇事该糊涂时就糊涂一下,吃点亏让一步,不是弱者而是英雄。因为他用糊涂的智慧躲避了身后不可想像的事情发生。

经商中的“先赔后赚”之计,也就是欲取先予。美国人出外旅游,有一去处可以不花一文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个地方便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那里来回车费才20美元,到达后马上可以得到赌城当局馈赠的15美元现金,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的回赠。

这是赌场老板谋利的一个妙计,吸引顾客前来,来的愈多愈好,因为到赌场来而不赌者寥寥无几,不管赌客运气如何,总体上是赚少赔多。因此,所谓来去不花钱,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老板从顾客身上赚来的零头。落最大好处的当然是赌场老板,但顾客的心理上还总能承受。这就是赌场老板的诀窍。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品尝销售”、“买一赠一”,等等,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然而,商战中因此取胜的却是很多。看似吃亏,实则赚大便宜。

古人常说,“过犹不及”,是说凡事要讲一个适度。对于功名利禄,凡人几乎没有不梦寐以求的,但如果过分热衷,弄不好也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毁灭自己。身外之物应当被人奴役,而不应奴役人,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能明白。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跳出三界外了。因此,真正聪明之人,对待功名利禄也是“得放手处且放手”,讲究个“吃亏是福”,讲究个装糊涂,不可过分执着。

张良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权势登峰造极时,他毅然决然放弃了权力,这在一般人看来,算是“吃亏”了吧?殊不知,天下的君王和臣子之间,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说的天下清平之后,帝王就要收拾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呢?所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看似吃亏,其实是莫大的福气哪!历史上有多少不知急流勇退,抱着权力不放的臣子惨遭毒手啊。这种抽身隐退的功夫,岂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呢?

一首《吃亏歌》中唱道:“做人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其中道理耐人寻味。从人的本性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便宜虫”,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许多时候能占点小便宜,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这些小便宜就没法生活了,恰恰相反,这些小便宜对绝大多数人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厚黑学提倡你在生活中能装装糊涂,吃点亏。

7.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在汉语的词汇里,“舍”与“得”经常是联在一起用的,最有哲学的味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就是得,小舍有小得,大舍则大得,不舍则不得。所以,人生的学问不是如何去得,而是在于如何去舍,学会了舍才懂得了得。

《老子》第三十六章有这样的说法:“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而另一经典名着《韩非子》引《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意义基本相同。今天成语里的“欲取姑予”,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予”与“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变化的,“取”是最终的目的,“予”只不过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予”就是为了“取”。一切的“予”都是以“取”为前提的,都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可图。

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可以暂时交出或放弃它,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再把它夺回来。

康熙即位时年龄很小,刚刚7岁零9个月,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召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4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在4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因年纪大而病死了,遏必隆勾结鳌拜,惟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则是鳌拜的对头,没过多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剩下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蛮横强暴,为人勇武,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政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没有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无奈,只得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康熙14岁时,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没办法亲政的,除掉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不动声色地筹划了起来。

满族人很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多,技艺大有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