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改变命运
13412700000022

第22章 创业要不怕折腾,成功是折腾出来的(2)

当初李书福发现装潢材料利润惊人,而国内却无生产市场尚是空白状态,便有意做这个行业。当时有人笑他:“中国人哪搞得了高档东西。”他却拍案而起,倾囊2000万元成立了装潢材料厂,集中当时手下所有技术人员全力攻关,在1990年搞出了国产第一张美铝曲板,各项质量指标均可与进口同类产品媲美,而价格仅是其三分之一,该产品迅速畅销全国。至今装潢材料已是李氏家族企业吉利集团的支柱产业,年产值5个亿,而台州也在李书福的带动下成为国内最大的装潢材料生产基地。

1993年,李书福去一家大型国营摩托车企业参观,羡慕不已,向该企业提出代做车轮钢圈的配套。对方表现得很轻狂:“这东西不是你们民营厂能做的,该干啥干啥去吧。”李书福这一气非同小可,他下决心不仅生产摩托配件,还要生产摩托整车。好心人也劝他:搞摩托车,弄不好是会把企业做死的。李书福偏不信邪,仅用了7个月时间,就攻克了曾取笑过他的那个国营大厂没有攻克的难关,率先开发出了国内同行一直没有解决的摩托车覆盖件模具,成功研制出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生产出国内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

但进入摩托车行业,还是要经过一番波折的,最严重的障碍就是体制的“红灯”。汽车摩托车行业从前一直是国家垄断性生产,是民营企业不能涉足的禁区。李书福想到了绕道而行,于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厂就这么建立了起来,而这个厂要走向市场靠的是“借船出海”的策略。回到浙江后,李书福找到了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浙江临海邮政摩托车厂,借他们的招牌生产吉利摩托车。当时这家厂已经停产,李书福便花钱购买他们的许可证,每生产一台吉利摩托车给该厂几百块钱,就这么一转弯,绕过了政策障碍。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五六年,直到1998年,原机械部才在李书福兼并台州一家负债国企后,正式批准了吉利摩托车的生产权。

李书福搞装饰板和摩托车开发成功后,并没有坐下来歇口气,而是做出了更惊人的决策:生产小汽车。造轿车是李书福自小即有的最大的梦想,多年来他一直在琢磨: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中国汽车业应该有更大的文章可做,而老百姓买得起的轿车在市场上还没有。国有汽车制造业一直忽视低端市场的开发,使汽车成为普通百姓不敢奢求的产品。中国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小轿车却买不起,潜在的需求巨大得惊人。所以,早在吉利摩托车产业仍在“地下”运营之时,李书福就决定要着手研制汽车。

早在1998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严格限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明确规定:除长春、十堰、上海、天津、广州外,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这一规定令想要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的李书福一筹莫展,眼瞅着跨国汽车巨头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李书福心急如焚,他的眼里闪着焦灼的光芒,他的语言开始变得急促。

“我们要做的事很多,也很有意义,但国家的一些行业政策还没有对民营企业开放,所以我就想请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允许我尝试。”“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造小轿车,尽管这条路很艰难。”李书福到省里找到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看着这名台州人好像在看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尽管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征地850亩,打着摩托车的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号,辗转于各管理部门,李书福学会了委婉,语气也柔了许多,情真意切地恳求:“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元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也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从1997年到2001年,李书福一直在为许可证奔跑,忧心如焚,头发掉了不少。迫不得已,李书福只好再次实施自己的“绕路”计划:司法部下属一家生产小客车的四川企业濒临倒闭,经过多方努力,李书福与该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对方以目录、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吉利集团方面投入1400万元,以“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冠名的企业由此成立。李书福再一次借船出海,拿到了小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迈出了渐进式生产的第一步。

1998年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家用轿车也从临海工业生产线下线,李书福搞了个“下线仪式”,将“吉利豪情”的市场定在449万元,成为当时国内最便宜的“电喷车”,其优越的性能价格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逐渐上升。国产家用轿车市场被李书福唤醒了,跃跃欲动。在这一方面,李书福不但走在了国产轿车企业前面,也走在了上海通用、天津丰田等技术合作企业之前。

现在李书福正将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地变为现实,生产的吉利车系因价格低、质量好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吉利集团也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无论时空如何转换、环境如何变迁,这位中国民营汽车业的先驱人物,都像大多数中国富豪一样,在创富历程中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浙商的梦想上面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李书福所代表的创业成功者的精神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创业不容易。万事开头难,开创事业,举步维艰,如果没有敢于折腾的精神和坚忍的毅力,恐怕会半途而废。只要经受得住折腾,意志不变,一定能够把事做成功。

4.欲望强烈,忍辱负重

大凡成功的人,都缺少不了一份执着和一份韧劲,成功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只有不怕艰险才能达到成功的终点站。

她就是一个凭着执着与韧劲获得了成功的坚强女人。她柔弱的外表下埋藏的是一颗不服输的心与永不言弃的精神。在“生命有限,追求无限”理念的支持下,她一步一个脚印,稳妥而又扎实地向着成功不断前进。

1983年,小萍高中毕业,经过熟人介绍,她进了一家企业幼儿园做老师。但这家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好,到1996年时,幼儿园就被解散了。小萍也因此而失业。

过惯了平稳生活的小萍当时一下子“蒙”了,失业了怎么办呢?自己又没有很高的文化,又没有得力的社会关系,这以后的生活怎么安排呢?“屋漏偏遭连夜雨”,小萍失业不久,丈夫也下岗了。家里丧失了经济来源,孩子又在上学,双方父母年事已高,压在小萍夫妇身上的重担更沉重了!

小萍没有灰心,她在家附近的日本料理店找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

虽然工资低,但小萍没有抱怨,也没有不满,为了生活,她放下架子,做了一名洗碗工。上班第一天,厨师长——日本人金田三郎用日语给她分配工作:“把洗完的盘子都拿过来!”小萍对日语一窍不通,所以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当然也就没有把盘子送过去。金田三郎见她没反应,又用日文说了几次。小萍看了他几眼,也不知道他是在跟自己说话,就继续洗自己的。厨师长见她无动于衷,非常生气,把炒菜的勺子往池子里一扔就走了。

后来,在厨房里工作的同事告诉他,厨师长只是让她把盘子拿过来。

小萍十分难堪,她意识到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不懂日语是行不通的。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日语学会!”当天下午下班时,她就用刚学会的日语向厨师长告别:“下班了,您慢走!”厨师长十分惊讶,随后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对她说:“你是一个很努力的中国人,一定会有发展的!”

此后,她便做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日本料理店来往的基本都是日本人,为小萍学习日语提供了便利的语言环境。不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她都很用心地听他们说话,从中学习发音和吐词。没多久,她的日语大有起色。

厨师长知道后,就开始提拔她,并向她传授一些日本料理的烹饪技术。

一个月后,她被调入了后厨,开始真正接触日本料理的做法。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她凭着自己的细心与敏感,基本掌握了日本料理的烹饪。她的勤奋与努力也被日本老板看在眼里,没过多久,她被提拔为前厅经理。

一直到2001年,这家日本料理店生意越做越红火,而小萍的工作能力与表现也渐渐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有好几家料理店都开出特别优厚的条件请她过去工作,但小萍丝毫不为所动。她除了是一个工作认真努力的人,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是这里培养了我,我不能走!”

2001年年底,小萍所在的日本料理店的老板出国劳务,便结束了在中国的料理店生意。小萍又失业了。

此一时,彼一时。这个时候的小萍面对失业,跟5年前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经验就是财富,而她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丰富日本料理店的经营管理经验的业内高手了。这时她想是改变自己随从大流还是自己干呢?

静下心来,小萍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又冒了出来,自己干就自己干!“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决定自己干后,小萍理清思绪,做了一些简单的准备,向银行贷款20万元,又从亲戚朋友处借来一些钱,开了一家规模约160平方米的日本料理店。

因为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到一个月,小萍和她的日本料理店在长春就小有名气了。小萍信心满满:“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一定能把银行贷款还清!”

命运捉弄人,2003年4月,小萍和她的日本料理店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打击——“非典”爆发了!

“非典”期间,光顾料理店的客人寥寥无几,即使是周末,店里的顾客也很少。小萍每个月至少要赔3万元。不仅小萍和她的料理店如此惨淡经营,别的饭店情况也差不多,甚至还有些饭店因为承受不起亏损而倒闭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小萍伤透了脑筋,她开始计划为各个学校和医院送日本盒饭。有个老教授在她的店里订了一份盒饭,为了让老教授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小萍亲自打车将盒饭送到了老教授家里。

老教授十分感动,就将小萍和她的料理店向学生推荐,而小萍打车送饭的事也成了业内美谈。

凭着自己的信誉和真诚,小萍终于挺过了那段困难时期。

“非典”后,小萍更务实了。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料理店上。

一天,小萍像往常一样工作着,这时店里来了一位日本老人,他进门就叫服务生喊来了经理。小萍来到老人面前,问老人有什么需要。老人看了她一眼,慢慢地说:“我给你出一道题,如果你能答上,我就在你这里用餐。如果答不上,我就再找别家。我问你,日本的清酒温度多少最为适宜?”

小萍不假思索,很快地回答:“37摄氏度。”

老人听到这个回答时非常兴奋,因为日本是以清酒来衡量料理店是否正宗的。而老人在长春其他几家日本料理店也提出过这个问题,其负责人均没有正确回答出这个问题。只有小萍连这么简单的细节也注意到了,这让日本老人非常满意。在品尝过小萍做的料理后,老人亲切地说:“这是我们家乡的味道!”

日本老人和小萍结成了朋友,他不仅自己常常来这里用餐,还不断地把她的料理店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注重细节是小萍的一贯作风。她的料理店内,墙壁窗棂一尘不染,连牙签盒里的牙签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天料理店开门前,小萍都要戴上白手套对每个窗棂进行检查。

细节决定成败,对服务和食物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的小萍和她的料理店在长春越做越红火,很多顾客都慕名而来,而小萍无论多忙,都是笑脸相迎,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

磨难是人生的一把剑,越磨越锋利,越磨人生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