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改变命运
13412700000023

第23章 创业要从小处着手(1)

创业并不是要从大处做起,从小处着手也是可以的,因为从小处着手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经验、见识、阅历,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勿以利小而不为

创业经商要铭记一个道理;不要嫌生意小,只要善于经营,把小生意做强做大,有了规模,也就成为大生意。下面这位女士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川有一家靠卖稀饭的李姐,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

李姐与丈夫在1992年双双下岗。他们先是做烟生意。可后来因为上当受骗进了假烟,不仅亏损了积蓄,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

为了逃避债主,夫妇俩来到成都县城卖稀饭。由于没有经验开张三个月就亏本3万多元。结果一顾客提醒了他们: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不断地盘算出新花样才行。

夫妻俩决定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二是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改良稀饭品种,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正餐的饮食特点结合了进来。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他们便研究出了十几种稀饭。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惊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日趋增多的顾客常使李姐夫妇感到忙不过来,李姐的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产业做大。于是他们租下了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又聘请了几个工人。

新店的生意果然更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但李姐心里很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终于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20多个。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

面对喜人的局面,李姐居安思危:一定要保住稀饭这块牌子!于是,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将这块牌子做得更大,李姐又将店搬迁到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50多名工人。后来,李姐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一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李姐靠自己的诚实和热情终于将稀饭生意做大了,在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县城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过县城。

有人问李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姐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叮当响,又总想找大钱的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这就是李姐独到的生意经。

曾有位百万富翁说过“小钱是大钱的祖宗”,现实中的好多百万富翁当初就是靠赚不起眼的小钱而白手起家的。据统计,国外90%以上的大富豪是白手起家或靠小本起步的,只有10%不到的人是靠继承遗产发家的。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全是穷人,靠赚小钱起家的恐怕要占到99%以上。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愿望,总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财源滚滚而来,潇洒地做一回大老板。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却难以梦想成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些人赚钱心太急切了,导致了致富心态的错误。他们只想发大财、赚大钱,能赚小钱的机会看不上眼,忘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

不要嫌钱小。有的人“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结果总是愁钱用。事实上,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因为在赚小钱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经验、见识、阅历、培养金钱意识和赚钱能力,同时积累人情关系。试想,一个连小钱也赚不到的人,他能管理好上百万的企业吗?所以啊,人要想赚大钱,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还是要脚踏实地,从小钱赚起。

做生意无非两点:赚利润与赚市场。中国的经济在告别了短缺的计划经济以后,目前的低利率、低通胀、低利润,标志着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利的时代。在这个微利时代里,创业者要随机应变,通过赚微利来赚市场。

2.温州人的赚小钱生意经

在温州人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大钱小钱都赚,连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他们的商业价值观非常独特,响亮地喊出了“赚一厘钱也光荣”的口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他们就这样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在等待、坚持、忍耐中聚集财富,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累积,为其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温州人经营的几乎全是赚小钱的买卖,如皮鞋、裁缝、纽扣、皮衣、打火机、拉链、小家电等。他们赚小钱的创业精神使得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前仆后继,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一厘利润一根的吸管、一分利润一支的铅笔、二厘利润一个的塑料袋、二分利润一只的鞋跟,很多人嫌钱太小,不值得做,但温州人认为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

的确,生意场上的事,看大未必大,似小也未必小。穷乡僻壤也能开出大市场,所以怕的不是“小”,而是不去找,不往“大”处做。

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温州人从不好高骛远,挑“肥”拣“大”,而是不遗余力地把“小”做”大”。即使后来生意稳步走上正轨,即使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有了足够后劲,他们也会像创业初期那样不弃陋鄙,不计物小,踏踏实实、克勤克俭地经营。温州人纵使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从不轻视那些仍然在从事小本经营的人,甚至还虚心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小商品的行销和小摊位的经营,那些过往的经营不仅让他们赚得过成就大事业的原始资金,而且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经商的好功夫。正缘于此,而今他们的生意领域才越来越宽,规模才越来越大。

温州商人方先生身上就表现出这样的经商的特征。他五岁时就对买卖东西表现出奇的热情,对于他来说,世上最好玩的游戏不是摆弄玩具火车,也不是捉迷藏,而是“做买卖”:他经常把自有的“家当”都标上价码,向邻居家的孩子出售,有些东西的价格不好确定,他就凭想象来定价格。比如他6岁时弄到了一块奇石,竟然标价1元。他的小姐姐当了真,问他一块石头怎会值这么多,方先生很认真地回答:“小东西也能卖大价钱,因为别人都没有。”

上中学后,从作业本、乒乓球到自行车,方先生对什么小商品都倒腾。其“客户对象”不仅有自己的同学,甚至还有自己的老师。到了专科学校后,他的生意更是不得了,他公开在校园里摆小摊卖书,卖文具,卖邮票,为同学联系家教,成了一名“生意精”。

1984年,方先生在宿舍里不小心撞翻了热水瓶,瓶胆碎了。看着漂亮的热水瓶外壳,他突然间发现了商机:学生宿舍里撞翻热水瓶的事太常见了,男女宿舍里磕磕碰碰的事都少不了。由于校内、校外没有一家商店专卖瓶胆,要卖就卖整个的热水瓶,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热水瓶爆破了,只好去买新的,而把好端端的瓶壳搁置起来。如果能弄来瓶胆卖给打翻热水瓶的同学们,这个省钱的办法肯定会受欢迎。方先生说干就干,他到附近一家商店订购了50个热水瓶胆带进校园,上完课就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也在宿舍里等“客户”上门,当天就把50个瓶胆卖光了。

在校三年,方先生可没闲着,他扩大了瓶胆推销范围,到大商店按期大量订购瓶胆,跑遍了全杭州的大中专院校,每所学校都找在校生做瓶胆销售代理。此外他还成立了一个家教中心,贴出海报做宣传,以宿舍为办公地点,向校外请家教的人推荐家教老师,为同学们找挣外快的工作。1986年方先生毕业时,他的存款已超过1万元,并且有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这样别的同学毕业时都在为自己的出路操心,方先生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利用自己的资本从商下海,成了一名商人。

虽然由小做大,最终走向了成功,但方先生的经历在温州人中毕竟属于个例。温州的小商品购销队伍绝少科班出身,多数是由其他职业转化而来,其中有农民、工人、教师,有公务员,也有复员退伍军人和个体手工业者。他们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云游四方,足迹遍及都市乡村,推销的不过是一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但他们由此经历了各种风雨,领略了各地风情,不知不觉间推销的技艺便大有提高,交往沟通、铺设关系等,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说辩劝逗艺艺上乘。而且要在不起眼的小商品上抠利润,故而成本节约意识很强,这些都为他们日后成就大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温州人创业大都经过从“一身薄技”到创下辉煌事业的坚韧、刻苦的过程,补鞋、缝衣是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干过的营生。当今在国内赫赫有名的几家大企业的温州老板都有此番经历,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原是一名小补鞋匠,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曾跟随父亲做裁缝,奥康集团的王振滔曾是一名小木匠。

温州人是最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在从事小商品生产、小作坊、小铺面经营时,他们身上那种传统的“身份”、“面子”等等级观念十分淡薄,他们并不因自己从事了一些在外人看来很“低贱”的小职业、小经营而感到自己在人格上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相反,他们却因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而且还能攒钱将来做老板而信心十足、感到自豪。这比起那些宁愿下岗在家受穷,也不愿干他们所谓的“丢面子”生意的人来说,可谓是两种时代、两种思维、两种人生。

创业做生意特别注重从小处着手的温州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从小处着眼,闯出一片新天地

创业做生意并不是越大越好,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妙处。假如人人都一股脑儿奔向大市场,你却独辟蹊径,从小处着眼,反而会闯出一片新天地,赢来无限商机。

如果给你一个鸡蛋,你能把它变成一座农场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太不可思议了,并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肯定的:可以。首先,他们会把蛋孵成鸡,再让鸡生蛋,蛋再孵成鸡……如此循环往复,鸡越孵越多,蛋越生越多,钱也会越来越多,买来了牛羊,购置了土地。于是,鸡蛋变成了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