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故事说明了两种思维的优劣。从前有个老太太,大儿子染布,小儿子卖雨伞。老太太总是发愁:阴雨天担心大儿子的布无法晾晒,大晴天担心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每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有人劝她说,晴天你就想大儿子能晾布了;雨天你就想小儿子的雨伞好卖了。从那以后,不管晴天、雨天,老太太“净想好事”,总是乐呵呵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对于同一个事物,由弊导思维转为利导思维,心情永远是愉快的。无论是正向思考,还是利导思维,其实都是趋利避害的不二法门。其价值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启发超越的智慧。人生在世,每天面临着形式多样的选择。是非善恶,得失成败让人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好在有了正向思考与利导思维,人生的选择就有了参照的标准和努力的方向。让世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以积极的心态,走在光明的道路上,逐步实现人生快乐的目标。
“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每件事情都有幸与不幸两个方面,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它、运用它。困难和挫折也是这样。从表面看,它们是一种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又是对人生的磨炼,促使人们在正向思考中开启智慧、提升能力。任何事情发生时,不必过多地考虑不幸的一面,而是去寻找它幸运的一面,当这种思维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时,乐观就成了宝贵的性格和智慧的源泉。
2011年6月16日
人生是一个整体,快乐就好
——心理学哲学笔记之五
人生是一个整体,有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幸福与成功,任何片面的理解和获取都愚不可及。
(一)
中国人讲福禄寿喜,似乎包含了一个幸福的体系。纵观人的一生,仿佛福禄寿喜占全了,那才叫美气。而事实上这四个字自古到今都难周全:有福气的人不一定能做官(有的可能沾了祖先的光,衣食无忧,健康长寿,没心没肺地活了一辈子,倒也逍遥自在,但一生无官无职,无权无势,有时想想也憋屈),做官的人不一定能长寿(短寿甚至自残的有增无减,或公务繁忙伤神动骨,或饱食终日疾病缠身的大有人在),有学问的不一定有富贵(穷酸的文人比比皆是),即便有官有钱有福了,不一定心情好,天天都笑口常开。这样的例子不举也罢,满大街都有哇。
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官做的大的、钱赚得多的不一定个个家庭幸福、子女成器、夫妻恩爱、身心康健。甚至有官当得很大,钱赚得很多的,一生却很失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疾病缠身的个案不在少数。拿当官来说,这个职业不一定让人舒服。因为不得不陪一些不愿陪的人,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当官的场面看起来气派,但不一定是内心所需。比如吃饭,自己中意的是清粥小菜,但被安排或安排别人陪吃满汉全席,也是相当的别扭。不要以为公款吃喝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公款买的烟不抽白不抽,要知道这些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机体来消化,营养过剩或奢华过度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二)
这些年大家强调幸福指数。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古人提出“福禄寿喜”这个“喜”字的,至少上升到精神层面了,是不是古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但我始终认为,由于心灵满足而得到的愉悦,是每个时代都令人向往的。特别在当今这个心理疾病日益暴涨的时代,欢喜与否,受人关注。心情好坏、快乐与否,已成为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
想来好笑,人心总是难以满足的福禄寿都强调了,还得突出一个“喜”字。在大家看来,没有了好心情,没有了欢乐,不论是做官,还是发财,都不是人心向往的。于是又有人总结了:身无病,心无忧,便是人生好时节哇。即便如此,就这简单的两点,一般人都难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物质攀比从未中歇,人的欲望总在不断升级,自寻烦恼的人和事层出不穷。
(三)
仔细想想,人选择一种生活,扮演一种角色,不管怎样,都不必惭愧。钱多钱少,都有烦恼。官大官小,没完没了。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事可干、什么路可走、什么生活最适合自己。
人生就是一个整体,不必盲目攀比,患得患失,失去了某一方面,可能在另一个方面得到更多补偿。人生就像高处流下的河水,永远是单向的旅程,不可能回到过去。因为人生短暂,每个人都不可能将天下好处占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做出别人替代不了的事情。
因而祝愿大家:终其一生,可以为官,则做好官;可以做事,尽量多做好事;可以为学问,则求精、专、深,莫与他人比钱、比权、比富贵。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拓展的空间实在太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例比比皆是。只要用心生活,总会有所收获。
上天总体公平,给予人的光阴大致都那么多。每人每天都平等地拥有24小时,而不同的是怎样使用这24小时。盘点每个人的一生,人生得到的每件东西都是拿生命中宝贵的时间换来的,一个人不可能终其一生把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占尽了。只是千万不要虚度光阴,敷衍一生。认认真真地活在当下,实实在在地追求精神的愉悦,一门心思做好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与人无争平平淡淡地生活着,由此足矣。
2011年6月18日
惜时是因为对生命的敬畏
——心理学哲学笔记之三
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出门打的,有事请家政,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有太多的设想尚未实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越来越懒得与他人闲扯,越来越珍惜时间的金贵。也曾真心地对朋友和兄弟说,有事说事,没事各忙各的,只因时光短暂,只因对生命的敬畏。
在诗中,我曾写道:“时光的流逝让我不安/真的,越来越感到不安/我想在长眠之前/让每一分钟都被填满。”在我看来,时间和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的一生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分一秒累积起来的。浪费每一分钟都是在谋害生命。
曾经看过一则资料,是算时间账的,很有道理,让人折服:假如我们活100年,睡觉就需要用去三分之一的时间,至少用去30年,吃饭和娱乐的时间又得花去十几年,再加上年幼无知和老态龙钟什么事都干不了的时间,细算下来,真正能干点正经事的时间少得可怜。
真正的好时光是在人的青壮年时期,可这一段时段往往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沉重的职场和生活压力,就谋生一项就要用去很多时间,教育子女又要用去更多时间。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我们不能用好分分秒秒,谈不上对生命的负责。
近年来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我发现每一名成功者都是利用时间的高手。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珍惜时间、善用时间密不可分。陆游是闻名中外的高产诗人,总共活了85岁,为世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歌。我在阅读朱东润先生所著的《陆游传》和后来浏览的《剑南诗稿》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陆游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时光里,总共写了481首长短不一的诗,几乎每天都在写诗。人老了,贫穷落魄,疾病缠身,时间依旧还抓得这么紧,不成功也难呵。
香港首富李嘉诚经历过太多的贫穷和残酷,当年14岁就要照顾一家人。他没有时间去抱怨命运的不公,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勤奋学习和发奋工作。80多岁时,他曾动情地回首往事:“在过去的70多年,虽然我每天工作12小时,下班后我必定学习。无论在言谈、许诺及设定目标各方面,我都慎思和严守纪律,一定不能给人嚣张、惰性、脆弱和依赖的印象。”我想,惜时算得上是李嘉诚成功的秘密吧。
还有一个令我肃然起敬的成功者——李可染。2010年11月22日,李可染的水墨巨制《长征》拍到一个多亿,给了艺术界相当大的震撼。好多介绍李可染的文章都曾提到,大师之所以在艺术上炉火纯青,除了天分之外,最大的秘诀在于对时间的运用。
据说,李可染先生多才多艺,除了绘画,还精通京剧,会拉胡琴。1944年,李可染因为听了三天三夜的京剧而失踪三天。回家后妻子责问道:“要是这样迷戏,你的画还能成吗?”李可染由此愧疚不已,躬身反省,一心一意投入到绘画中,终成一代宗师。
李可染在“文革”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他把时间用在了哪儿呢?传记作者写过一个细节:1954年,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一百元稿费的李可染和两位朋友到江南写生,他们边走边画,衣服和鞋子破了,也没时间打理。几个月后回家,李可染形同乞丐。三个人几个月一百元钱竟然没花完。原因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没有时间花钱。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尽管今天和昨天没有多大的区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四季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零碎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汇合起来大有可为。只有珍惜时间、用好时间,才能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
我的亲身经历也能说明问题。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从上世纪的1993年到本世纪的2001年,毫无规划,想写就写,写出的散文大约4万字。8年时间,这点成果少得可怜。2001年到2011年初,我近10来没写过散文,主要是从未兼顾。这样白白荒废了十年。
2011年年初,受一些文友的影响,我坚持每天写一点。尽管工作学习异常忙碌,但因为坚持下来,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我在生病、工作、旅游、教子、按时作息、坚持晨练的同时,小半年写作发表4.2万字,居然是8年之和。由此我痛感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的极端重要性。只要将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能显示时间的威力。
由这件事情,我再次感到每分每秒是多么宝贵,规划和安排时间是多么重要。我深切地感受到,管好时间是一生的功课,用好时间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倘若不抓紧时间,注定一事无成。我在内心提醒自己:“抓紧些、再抓紧些,来日毕竟不多。”因为对生命的敬畏,每分每秒我们都应该好好把握。
2011年1月初稿,2011年7月16日改定
小伙子今年二十三
二十三岁生日那天,我独坐于书房抽闷烟。回头看看镜里自己的容颜,夸张的近视眼镜犹若鱼的鳞片。我再仔细将自己打量一遍,瘦弱不堪的身影孤零零的,似乎是一株营养不良的青菜。
然而,正是命运,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推向喧嚣的城市。十年前我在一所子弟中学读书,吃商品粮的同学们对农村兄弟几乎不屑一顾。我拼命读书,只觉得唯有这样才是我的骄傲所在。后来我曾仔细想过,我一生的悲喜剧会不会源于书本?因为爱书,原来虚弱的体质丝毫没有壮大的趋势;因为读书,我贫穷依旧,却坚信精神的力量是最硬的铁质。
我成长的岁月一直风调雨顺,可二次住院、多次急诊都没有使我出脱成一个像模像样的男子汉。而我们生活在城市之中,被人拥挤也拥挤着别人,越来越活得小心翼翼。在许多惆怅的日子,生命甚至在我眼里竟是另一种意义:活着即是受苦。这种佛经式的偈语多少让我对命运有一些不可言说的敬畏。
二十三岁与十八岁都属年轻之列,其间时光仅仅流失了五个春秋,然而对比之下,却有大大的不同。我的许多同学、朋友一度称我“老赵”,说这家伙的脑袋简直就是一台丰富、神秘的机器。他们不明白“这家伙”为什么总能谈笑风生,总能大碗喝酒,总能抛弃忧伤像牛一样忍辱负重。他们哪里知道,“这家伙”一边劝别人“乘风破浪会有时”,一边“感时花溅泪”,“对影成三人”。他们哪里知道,“这家伙”表面上像金刚石一样坚强,而私下总为一些伤心事独立西窗、苦思冥想。
现在我拿二十三年的勇气审视过去,连我自己也大吃一惊:为了更好地活着,我居然有了乐观的态度,也学会了隐忍和等待。人生如白驹过隙,唯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才会如此这般看待苦多乐少的时光。我呢,经历过一系列变故后,一步步走向成熟。有多少恩恩怨怨、成败得失都像我记忆中的玉米地一样逐渐成为模糊的背景。我苦苦追寻过的事物如同太阳下的冰淇淋,化了便无影无踪,而许多不期而至的东西总如身后的影子一样相伴相随。我在大学校园研究哲学时总想起生与死之类的问题。直至有一天我独坐山头,远望火葬场硕大无朋的烟囱冒出的白烟时才猛然醒悟,难道我就这样在无奈的焦灼和苦苦等待中直到化作一缕青烟才能对自己虚度光阴而后悔不已?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正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们的普遍悲哀。许多人永远只盯住脚下巴掌大的地盘,永远急功近利,也终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他们经不住任何波折和磨炼而过于脆弱了。
这就是生活的现实和现实的生活。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无论怎样想潇洒、想丰富、想充实,都离不开脚下贫瘠的土壤。也许有一天你功成名就,威震一方,但那毕竟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那么,你还奢求些什么?苦酒你得自己喝,蜂蜜你得自己酿,高楼你得自己盖。既便你的恋人或朋友在背后投来暗箭,射来铅弹,又能怎样?你仅仅只是用手接过,欣赏一会,把它丢进阴沟里,而不是射回去。你,只能成为你自己。你,得走自己的路。
生日那天,我终于在书房独自笑了。我想我的笑会使自己感到温暖。这,巳经足够了。
1996年8月15日
走进夜色
已经是凌晨两点。
天,自然黑,如鬼怪,如流星,总之把握不定。林子并不大,但草木葱茏,尤其多樟树。当然,这白天能看到,而如今,夜色茫茫,黑沉如铁。
这时,几乎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就是光线,就是眼睛,我独行在黑夜里,我跌跌撞撞,我不明方向,我不知往哪里去。
小路崎岖,与夜狼狈为奸。蝙蝠们张开黑的羽翼,做着无声回旋。这些醉鬼几乎要扑进人的怀里。密林们也有叹息,在冷风中窸窸窣窣。当然,这是我的感觉。我的脚在大地上,头和脑仿佛在空中。
远了,近了,恍恍惚惚地轰轰震动,好像在无止境的隧道。思维是一种刺激,一种孤独,一种疼痛。我看到了思维,张牙舞爪,紫的,红的,蓝的。它在扩大,它丰富了夜的色彩。
我跌跌撞撞地走路,我选择了黑夜,我走得慢极了。但我不是唯一,听慢流的溪水的呼吸,鹧鸪不停的宣言。这不算什么,那螃蟹的情语、螺蟀的轻吟,甚至微生物的歌声,我听得一清二楚。地球又走了多远,宇宙又变幻了多少,我感觉到了,我分外动情。
是谁,擦亮了一根火柴,映红了刚毅的面庞,那是个瘦弱的青年,他点燃了香烟。烟圈襄袅上升,青年的眼睛被泪润湿。然而,他又掐灭了烟头,走进夜色。
那是我。
1995年6月16日
谁能证明你是谁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曾这样喟叹:“我的天主,我究竟是什么?我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读后,我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