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礼仪修养
13490600000029

第29章 人际交往礼仪(1)

人际交往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场合中形成的,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交际准则和规范。

人注定要生活在人群中,一个人离群索居是不可思议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别的人。人们总是要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交往是一切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没有人们之间的交往,便没有社会。交往是人类基本需要中广泛而永恒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手段、方式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行为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各种各样的交际是普遍存在、经常发生的。人们为了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交际,从而逐渐产生各种交际礼仪。

交际礼仪受历史、文化、宗教、时尚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人际交往礼仪的原则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一、真诚尊重的原则

苏格拉底曾说:“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当然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真诚和尊重也表现为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的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如果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也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忠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徒劳了。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地提出或适度地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手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二、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地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三、自信自律的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那么如何剔除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原则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又一原则。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心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摆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的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四、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宽容的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在社交场合,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第二节)校园人际关系礼仪

一、师生关系礼仪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千百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能体现教师的高尚的个人品格、优雅的礼仪修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1)师生伦理关系。当前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师徒如“父子”,还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树立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重,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设定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总之,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师生情感关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只有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师生之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关系呢?良好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投入,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③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教学方法,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疏远与冷漠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愈来愈疏远与冷漠,有时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都没有,如师生相遇时,有意回避或互不问候,甚至视对方为路人,佯装不识,等等。有的还造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对立。请看“少女自杀教师鼓掌案”:

2006年1月16日13点05分,雯雯在家洗过头后由母亲吴芙蓉将她送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进考场时被班主任邱雪梅老师训斥,要她把辫子扎好以后再进考场。雯雯到校外小店买了扎头绳扎好辫子再回到学校时,老师以其已超过1点30分为由拒让其进入考场。吴雯雯想不开,在学校旁边的九山湖里,结束了自己15岁的生命。

吴雯雯自杀后,家长认为,导致女儿的自杀,有老师和学校的责任。而学校认为,这个说法不能成立,学校和老师与吴雯雯的死没关系。就是这样的分歧,让双方情绪很对立。

2006年4月17日,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时,当学校方的律师为学校作完辩护陈述之后,旁听席上发出一阵五六十人,集体、持续、整齐、热烈的掌声,而鼓掌的,居然就是前来旁听的,女孩吴雯雯生前的老师们。

一个花季少女离开,老师们还在法庭上鼓掌,确实是太让人寒心了,确实是不应当啊,难怪会有人问“丧钟般的掌声为谁而鸣”?

吴雯雯父亲吴立俊坐在原告席上非常气愤,拍案而起:“吴雯雯是我的女儿,也是你们的学生,她的死为什么你们这么高兴,你们师德何在,你们也是为人父母,你的孩子死了,你们也是这么高兴吗?”

学生自杀,教师鼓掌成为当时全国众多媒体热议的焦点,吴立俊特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费1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与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基于这样的理论,师生之间一般意义上的对立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师生双方持续处于比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伤害性的对立与冲突之中时,就会严重破坏师生关系,伤害相互的感情,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有可能引起法律纠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结合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教师随意打骂惩罚学生,学生故意与教师对抗等现象,尽管并不普遍,但却时有发生。

18岁女老师赵献红在课堂上逼迫38名一年级学生吃屎的事件。

一天上课时,赵献红老师发现讲台上有一泡屎,就让当班长的亮亮调查屎是谁拉的。问了一番后,亮亮也没查出来,赵老师非常生气,她说查不出是谁拉的,你们就把屎吃了。

这泡屎有一个馒头大,由于亮亮是班长,赵献红让他第一个吃,其他学生排着队挨个走到讲台前执行赵献红的命令。亮亮说:“我第一个上去吃,吃掉大约枣那么大的一块。”

学生花花说:“赵老师用教鞭把屎挑起一块,放到了我嘴里,赵老师还让我闭上眼不许看。”花花还告诉记者,因为丽丽坐在最后一排,她就成为吃屎的最后一个人。赵老师就让她把剩下的屎全吃了。同学们说:“数她吃得最多了,吃的屎比核桃还大。”

吃完屎后,赵老师让同学们去学校的灶房漱口,漱完口回到教室,学生鹏鹏说:“赵老师对同学说,谁把这事情说出去,就打谁的脸。”

西马小学校长发现此事后宣布了两项决定:开除赵献红和扣发赵献红1000元的工资。

针对西马小学一教师逼学生吃屎事件,黄河律师事务所杨力律师说,如果吃屎的事情属实,赵献红就构成侮辱罪,家长可向警方报案。

易引起师生对立与冲突的因素很多,例如有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差,方法简单粗暴,还有些教师情绪复杂多变,自我控制能力差,个性修养欠缺,一不顺心,就表现出不满和愤怒。这些都易伤害学生,引起学生的对抗。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标。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教师应为开创新型师生关系,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全面关心学生。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等待人。

(4)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5)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耐心教育,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二、与同事相处的礼仪

同事是与自己一起工作的人,与同事相处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工作、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如果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和谐,人们就会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反之,同事关系紧张,相互拆台,经常发生摩擦,就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阻碍事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