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礼仪修养
13490600000030

第30章 人际交往礼仪(2)

处理好同事关系,在礼仪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同事

礼仪的核心就是尊重。相互尊重是处理好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同事关系更需要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但是从我们每个人来讲,必先主动施与,才能有所回报。

2.要讲信誉

在任何一个单位,信誉都应被视为其立身之本。与合作伙伴打交道时,尤其应当注意这一点。具体来说,一方面平日讲话要算数,不要滥开空头支票,自毁信誉;另一方面,对于双方已有的合同、协议,一定要认真遵守,绝对不准以任何借口,去做毁约、违约之事。

3.将心比心,利益共享

与合作伙伴相交,不仅要提倡患难与共,而且也要讲有福同享,彼此双赢。不然的话,合作便难于取得成功。

4.遵守“白金法则”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它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人们往往将之简称为“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条“金箴”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都是正确无疑的,而且几乎适用于一切条件和场合。

然而,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奥康纳博士在他们合作的《白金法则》中,向人们展示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

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以自我为核心,要学会真正了解别人,然后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中意的方式。这一点意味着要善于花些时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的人,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以便让他们觉得更称心和自在。它还意味着要运用我们的知识和才能去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

在现今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大家的喜好需求也随着千变万化,莫衷一是。所以当我们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别人”时,往往只能达到“自己”猜测对方满意,而未必是“对方”真正的满意。如果想要达成对方100%的满意,就必须从对方的立场来考量;“别人希望我怎么对待他们,我就怎么对待他们”,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客为尊”、“顾客满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5.分享快乐,不要招摇

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有了什么得意高兴的事情,可以与同事分享快乐,但是不要有意无意地显露出优越感。例如,自己买了外国名牌服装,家里买了名牌汽车等等,无形之中给同事增加压力。如果自己外出后给同事带一点小小的礼物,礼轻情义重,证明你心里没忘了同事们,这样大家的心情会好一些。

6.批评有益,注意方法

同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方法,不要锋芒毕露,批评不要忘记尊重。同事之间任何横加指责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举动。平时,对于别人明显的失误,作为同事,可以善意地提醒,但是绝对要避免当面指责,尤其是当领导和其他同事在场的时候,即使批评是善意的,也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嫉恨。最好的办法是在下面单独交流,照顾对方的面子,反而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费力不讨好。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置于危机之中。在开会的时候,如果有和他人不同的意见,也不能全盘否定别人的看法,首先应表示对他人智慧成果的尊重,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自己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7.择善而从,多赞美,少嫉妒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向同事学习。多从他人身上寻找优点,吸收学习;对于他人的缺点多宽容、理解;同事取得成绩,要由衷地赞美祝贺而不是嫉妒排斥。多寻找自己和同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

8.化解误会,求同存异

由于不同的个体间工作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同事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有一些细小的分歧,细微的误会。不要总是抓住别人的失误不放,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一切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唯一中心,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力求殊途同归,圆满完成工作。

9.互助是美德,兄弟明算账

同事有了困难大家相互帮助是一种美德,但是同事之间我们提倡亲兄弟明算账。同事之间发生借贷之类的经济往来,即使是小额借贷,借款方也最好主动开具借条,以免遗忘,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还清款项,以增强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如果不能及时还钱,应向对方说明情况,并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忘记归还。同事之间的聚餐若无特别情况,一般采取AA制,这样既不会产生经济上的负担,心理上也不会有太大压力。

现在是竞争时代,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同事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又表现为竞争关系、对手关系。要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必须提倡新的竞争观,既竞争又合作,大家共同发展。双方通过竞争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共同发展。指望通过竞争置人于死地,非要使竞争出现“你死我活”的结局,从指导思想上讲是错误的,从实践上讲则是有害的。

10.工作之余的闲谈注意事项

谈话要有节制,不能影响工作和耽误工作。谈话内容要有益无害,不要谈论他人隐私;谈话格调要高雅,不可低级趣味;谈话中一旦出现分歧和矛盾应主动缓和争论或转移话题;不要过多向别人叙述自己的苦恼和牢骚;谈话时要注意力集中。

三、与下级相处的礼仪

作为上级,在处理与部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要讲究科学,也要讲究艺术。在礼仪方面做到:

1.尊重下级

作为领导者要清楚,领导在职务上高于部下,仅仅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尊严上,上下级之间依然是完全平等的。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对于这一点,领导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忘记。在工作之中,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对于部下进行必要的批评、监督,也是管理的职责所在。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对部下以礼相待,要尊重部下的人格。

2.善用权威

一位称职的领导者都必须令行禁止,拥有权威。但是要善用权威,尤其是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聪明的领导要学会分权、授权,调动下级的积极性。要在尊重的前提下,树立权威,而不能仅凭对待部下的冷、硬、卡、压,或是欺上压下地“发威”。

3.以身作则

要在下属面前树立权威,塑造领导者的良好形象,以身作则很重要。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背后还“下套”。只有领导者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在工作之中身先士卒,言行一致,在部下面前才会受到拥戴,才能拥有真正的权威。

4.秉公办事

领导要形成团队凝聚力,就必须秉公办事,无论是立规矩、出主意、用干部,都要注意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搞“一言堂”。

5.怀有爱心

关怀部下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可以与其进行情感沟通,融洽关系。领导者对部下的关心,应当重在行动,并且应当将重点放在支持部下、保护部下、体贴部下、帮助部下发展等几个方面。

四、与上级相处的礼仪

处理上下级关系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作为下级也应当学会做下级的礼仪,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1.尊重领导

尊重领导是对下级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不论自己在日常生活里与上级关系如何,在工作岗位上都必须公事公办。尊重领导体现在对领导的意志要尊重,命令要服从,相处之时讲究礼貌。不要在背后议论对方,或者是当面跟其乱开玩笑。尤其在工作之中,跟领导不分彼此、当“哥们儿”是不合适的。

2不溜须拍马

对待领导不要阿谀奉承,吹吹捧捧,甚至戴高帽子。一个正直正派的领导是很不喜欢这些的,这些低俗的东西很让人反感。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做到巍巍正气在身,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不要染上势利小人之习。

3.服从管理

领导是管理者,承担着管理的职责,不服从管理,不仅是跟领导过不去,同时,也是跟自己过不去。就工作纪律而言,下级服从上级,听从指挥,加强执行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领导也是人,也会犯错误,领导犯了错误,要体谅领导。对于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应以适当的方式向上反映,或加以保留,但是不应当将其作为拒绝服从领导的一个借口。

如果领导的错误涉及道德、纪律、法律问题,可以采取合法措施。

4.支持领导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领导都需要有人支持。身为下属,应当尊重领导,支持领导,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5.汇报工作礼仪

(1)遵守时间,不可失约。因故不能赴约应尽早告知。

(2)进门应先敲门,有人应声后才能进门。

(3)汇报要实事求是。

(第三节)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礼仪

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它的教育和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和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合作是完成教育计划的重要条件。

一、家长会

家长会是教师对家长的群体谈话。在家长会上,教师成功的谈话能有效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使家庭教育尽可能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家长会上教师与家长群体谈话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1)以教师单向陈述的形式,全面地介绍和汇报学校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通报学校工作的近期打算,向学生家长提出具体的配合要求。

(2)以教师身份发问,学生家长回答的形式,了解学生在校外以及在家庭的表现情况。

(3)以双方座谈的形式,听取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改进对学生的教育。

有的年轻教师为面对学生家长要做的发言而忧愁,比如,家长对某位教师有成见,有的家长很难对付,有些家长容易动感情,盛气凌人或过于唠叨,还有的家长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认为“无可指责”,过于溺爱,而有的家长却热心说三道四挑毛病等等。因此,在家长会上的发言,比起面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难度要大得多。

同家长群体谈话要注意的策略有:

1.谈话要准备充分,目的要明确

不要以为只有课堂教学才须要讲稿、教案,家长会的发言至少应有一个较详尽的提纲,以保证家长会达到预定的目的。与家长群体谈话,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家长会的主旨是什么,班主任想讲些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讲才更好些,对家长可提出哪些要求等等,都要精心思考、精心准备。这样才能使谈话有明确的目的,谈起来条理清晰,内容具体,事例生动,从容自若。

谈话的准备,应从事实材料和思想材料两方面去收集、整理。具体包括:

(1)学生方面。教师要熟悉每一位学生在校思想表现、学习成绩,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情况,能较全面地介绍和准确地评价学生。

(2)学校方面。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班级开展的活动及具体设想、学生的各种心态等,使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情况,并给予支持和配合。

(3)家长方面。要求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孩子的需要,改进或完善家庭教育的方法,配合学校教育,检查、督促孩子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计划。

对以上的准备,事先还必须梳理出一个头绪,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需要出示和列举什么事例、数据等,都要详细考虑到,这样才能临场不乱,侃侃而谈。如果事先缺乏准备,临时东拼西凑,漫无边际或蜻蜓点水,必然使谈话的效果事与愿违。

2.谈话要力求达到统一认识

许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对此,教师要设法引导,介绍有关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特别是向家长传授对孩子心理训练的做法。比如,告诉家长对活泼好动的孩子,应多给以发散精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对沉默内向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各种交际场合锻炼;对好胜的孩子,在保持其进取心的同时,疏导其抗争心理;对独立性过强的孩子,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疏导其自主心理;对虚荣心过盛的孩子,在倡导真善美的同时,疏导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对懒散过分的孩子,在培养“四自”能力(思想观点能自辨,行为情绪能自控,工作学习能自立,家务生活能自理)的同时,疏导其依赖心理;对不听话、顶撞家长的孩子,家长要分析其逆反心理的类型及成因,如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平衡逆反等等,疏导其对抗心理。

家长会上的演讲,特别要求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教育孩子时,尽量不要用批评指责、禁止命令的手段,也不能无视子女正当、合理的要求,粗暴干涉子女的言行。必须指出,有的家长对孩子采用“棍棒式”的教育方法,结果适得其反,激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有的家长苦口婆心,事事包办代替,反而使孩子十分厌烦。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此,教师在谈话中要运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论证,统一家长们的认识。对于女的教育,只能采取说服教育,耐心引导的方法。要求家长经常观察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经常与孩子促膝谈心,了解在校情况,努力改进方法,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这样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步调一致,就能增强对学生教育的效果。

3.谈话态度要谦和

教师向家长群体介绍情况或提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谈话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要摆正自己与家长群体的关系。要以谦虚和蔼的态度去征求家长的意见,用商量的语气要求家长按你的设想、计划去做,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家长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与学校积极配合、步调一致。

讲话的开头和结尾口气最好是自信和乐观,不必愁眉苦脸,更不必板起面孔,家长不是听我们训话而来的。还要注意对家长应一视同仁,不论是好学生的家长,还是差生的家长,不管是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的家长,还是普通市民、生活艰难的家长。另外,对学生的家长介绍情况,也应乐观,比如千万别说:“你的孩子,无可救药了!”“你们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某某孩子是匹害群之马!”之类的伤及家长自尊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