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13754000000041

第41章 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

一、发展高校科技企业,服务于教学与科研

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肩负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历史使命,也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高校将经营性固定资产用于创办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应在做好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前提下,同时积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才符合高校的发展定位。

(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

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是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形式。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所从事的科技企业则是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让的桥头堡,是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科技型企业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努力将自身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把技术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转化过程中仍需技术投入、社会企业暂时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以孵化小型科技企业为工作重点,努力将孵化成功的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搭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作平台。

(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的科技产业化工作,要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走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高校在研发高新技术时,不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要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把科技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在合作方式上,可以通过联办技术中心、向企业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实现;也可通过企业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促进中心之类的技术集成与扩散示范中心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等形式实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逐步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地方的龙头产品、龙头产业。在这方面,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股份、华工科技等众多成功的高校企业,一再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积极寻找适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高校一方面可通过与实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以“参与”方式创建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可通过以自己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转化自身拥有的市场需求和成熟度高的高技术成果为任务,走以注重孵化高科技企业为发展目标的道路。以“参与”方式创建科技企业,主要是将技术创新所形成的专利或非专有技术,与社会企业或风险投资基金开展合作,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模式运作,一般不宜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合作过程中,高校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重点在技术和产品研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要注意规避企业运营的风险,不必刻意追求主导企业的自主运营和管理。高校只是在技术和人力上给予相应的辅助,其兴办企业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高校按所投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或付出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孵化高科技企业,主要是指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开发,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形成高校科技产业的最合适的形式。高校要积极集中人力、物力对起点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成果,优先以市场操作方式转化,使其尽快走出实验室,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成为商品的产业化全过程。

总之,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科技产品广阔的社会需求给大学提供了创造发明的动力,科技企业为高校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依据自身的教学科研而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只能朝着转化本校特色高技术成果和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目标前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让高校产业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桥梁。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后勤体制改革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因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将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组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前提,以保证师生的教学、工作、学习为目的,以服务收费为手段,其实质是实现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它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

后勤社会化包括的范围较广,涵盖了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诸多行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校办产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不管一般的社会企业,还是高校原有的后勤系统都有其局限性。一般的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不具有教育的特点,赢利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这必然与校园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还关系到校园诸多安全因素。这些也是一些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将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整体分离出来的机构(实体),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的烙印,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是一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校办产业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校办产业有两个特性,其一是校办,就是说,校办产业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学校利益有关,因而能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在经营管理中,自然会把它上升到学校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其二是产业。就是说,校办产业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它融合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各自的优点,因而有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出“停滞”困境,进入加快发展的轨道。此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校办产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来自于学校,他们受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与高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同时他们经过多年的磨练,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并摸索出了一套既符合市场规则,又具有校办产业特色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利于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应该属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通过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多年来,校办产业一方面为后勤服务实体社会化做出了开拓性成绩,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了符合市场规则的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后勤中建立校办产业,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三、依托高校专业优势,积极服务教学实践

(一)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基地

高校以经营性固定资产投入兴办的校办产业,是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育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完成的,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来实现的,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校办产业在满足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方面则更为现实,可操作性更强。

(二)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必然选择

高校发展校办产业是遵循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和满足市场经济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它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高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校校办产业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与其互动的局面,要纠正那种发展校办产业是“不务正业”、“副业挤主业”的错误思想,突破教师从事技术开发和服务是“单纯为创收”、“谋取个人利益”的认识误区,把教学、科研、校办产业放在同样位置来对待;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与创新放在同样的位置来对待。

在发展思路上,高校一方面要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体(公司);或发掘实验室、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专业实体(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这一模式既为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创造了条件,又综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三大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办好产业促专业,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功能,即高校要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有效安排多种技能、多种岗位的培训,有效克服校外实训场所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的缺陷,使实践教学计划和要求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为专业教育提供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特长技能提供有力保障,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提供有效支撑。

四、遵循先进经营理念,服务高校整体发展

(一)坚持成本控制和效益优先原则

高校校办产业管理的根源性问题就是成本概念的严重缺失。由于高校资产的购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使用上不核算成本,所以长期以来,对高校资产管理存在一种偏见,即认为国有资产是一种消费性资产,只需注重需求,无需注重效益,从而导致了管理的松懈和无序。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大学的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都是提高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手段,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健全运营成本控制机制,要完善资产购置的财务审批制度,强化岗位责任制、控制过高的人员成本,量化资产使用和产出的标准。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资产使用也要进行科学的效益分析,正确处理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以期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坚持目标责任和市场经济原则

对高校校办产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在任期内的资产利润率、资产保值率、资产负债率、技术创新率、人员资绩效率等管理和经营指标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对资产管理经营者实行奖励或经济制裁的目标责任制度。高校资产管理领导小组需组织制定经济责任制的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每一步目标明确落实到个人,突破高校管理的“你等我靠”现象。尤其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后勤社会化、公司上市等新生事物出现,必须增强管理者的经济运作意识。大学管理需要引进经营理念,需要借鉴现代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继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成为许多中国大学管理者的共识。国有资产管理需要“经营”,必须要强调成本与效率的重要性,这对正处于深刻变革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是刻不容缓的。

总之,高校校办企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服务育人作用。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办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此类产业实体是承担学校学生实践教育的场所,学校科研成果的试验基地,学校对外技术服务的窗口。因此,校办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高校校办企业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做好校办企业的科学定位工作,才能使校办产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广阔的前景。高等学校要对校办产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办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尤其是“211”、“985”高校,应以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作为校办产业发展的主要定位;普通院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应以利用学科或专业优势创办和发展技术型企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教师提供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定位,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校办产业,为后勤社会化服务。同时,高校发展校办产业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要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为高校整体发展的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