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蔚蓝旖旎的海洋(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09000000013

第13章 麻姑见到的变迁

我国晋朝有个叫葛洪的人,他在《神仙传·麻姑》一书里说,神仙麻姑看见东海曾经三次由海洋变桑田,由桑田变海洋。桑田指的就是陆地。虽然这是神仙见到过的景象,凡人不一定见得到,但现有的资料足可以说明,海洋和陆地的确有着沧桑之变,海洋一开始并不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且可以肯定,将来也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自然界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海洋也毫不例外。我国曾拍摄过一部彩色科教电影,它生动地记录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的情景,它使我们信服,屹立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在1.8亿年以前,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是鱼虾游弋的地方。后来,在距今7000万年到4000万年前,它横空出世,升出海面,越升越高,才变成了今天世界上最高的山。

喜马拉雅海虽已变迁为喜马拉雅山,但原来生活在海中的许多水族所成的化石,仍然在那里成为历史的见证,像一本没有文字的书本,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古往今来。特别是一种鱼龙化石,它是古代海洋中称霸一时的凶猛动物,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是海枯陆出、后来居上,挺升成为最高、最年轻的"世界屋脊"。我国科学工作者还发现,喜马拉雅山还在继续增高,在最近1万年中有强烈上升的趋势。喜马拉雅山的成长过程,再一次证明了一条真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海洋和陆地也不例外。

海洋和陆地为什么会变化?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板块学说认为,这主要由于地球内部熔融状态的岩浆翻滚对流,使洋底扩张引起的。岩浆在洋底或大陆地壳薄弱的地方向上涌升,推动新的洋底向两侧推移。于是,海洋就越来越大,其两岸陆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像大西洋,2亿年前,并不是一个大洋,美洲和它对岸的欧洲,非洲是连在一起的,由于海底扩张,它们分开来了,形成一个裂隙,流进海水,便形成一个大洋。海底扩张不断进行,大西洋也越变越宽,2亿年后的今天,就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现在的红海就是一个大洋的胚胎,它还在不断地扩张,两岸的距离不断增大。它南面的东非大裂谷也在继续张裂。当它扩张到一定的时期,也会像红海那样,逐渐变成一个新的大洋。

现在的大洋和高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西洋仍在以每年1~4厘米的速度扩张,5000万年后,它的宽度将增加500~2000公里。

眼下的喜马拉雅山正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上升,两万年后,它的高度就要超过一万米了。同时,印度洋也将不断扩大。

非洲将不断向北移动,从而使地中海不断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西欧和非洲将进一步连接起来,从而使阿尔卑斯山更加高耸。

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大,太平洋则不断缩小,5000万年后,它就不是最大的大洋了。如果几千万年或几亿年后,再来看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它们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简单说来,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主要是板块不断活动的结果,但是,与气候的冷暖也有很多的关系。地球上曾有几次气候相当寒冷的时期,最后一个寒冷期到来时,三分之一的陆地表面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地面上水分大量结冻,海面因此下降,一部分浅海变为陆地。后来气候转暖,冰雪融化,海面上升,陆地又变为海洋。

在我们的星球上,到处可以找到桑田的痕迹。太行山上的贝壳、卵石,诉说着那里从前是海洋之滨,由于地壳的上升,才使这些海洋生物的遗迹出现在山崖之上。红旗渠两岸的岩石山峦,一层层地铺叠起来,又使人们仿佛看到了这里更早的时候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它也横空出世,升腾起来了。

我国西南地区的奇特风景,也是古海的见证。在2亿多年前,这里也是一片汪洋大海,含有丰富石灰质的海洋生物的骨骼,沉入海底,变成石灰岩。当海底成为陆地以后,地下水和雨水沿岩石缝隙中流过,使石灰岩不断溶解,缝隙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巨大的洞穴。水从洞顶渗漏而下,水分蒸发净尽,石灰岩便残留下来,变成倒悬的钟乳。水滴如果滴在地上,便会在地上"长"出石笋。同时,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又会形成奇妙的石柱。那轰鸣的瀑布,是水流在空洞中流过,在悬崖峭壁处冲落下来造成的壮观。

荷兰的海岸每年都在下沉。1682年,人们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下了海面的标记,到1953年发现,标记已沉没在水中130厘米,海岸平均每年以0.47厘米的速度下沉。现在,荷兰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的一座古庙,几经升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庙宇的三根大石柱,分布着许多海洋生物的遗迹,说明它曾沉入海中,尔后陆地上升,它又露出海面。现在,它又在往下沉呢万年来,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也曾因海水的进退,时而海洋变成陆地,时而陆地变成海洋。在距今3万年到1.2万年期间,气候十分寒冷,海面下降了150多米,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大部分都水枯陆出,中国和日本连在一起,我国的台湾省也与大陆浑然一体了。后来气候转暖,海面上升,中日两国才变成一衣带水的邻邦,大陆与台湾之间也变成隔海相望。

沧海桑田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