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引领青少年的100个著名建筑故事
14034800000066

第66章 四川成都草堂亭

现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花树葱茏,竹帐环合,流连其间,只觉得空气清醇有如佳酿,阵阵鸟鸣、蝉嘶从苍翠中透出,一派清幽、恬静,让人不忍离去。

此处一千多年前安顿过诗圣杜甫。中学生现在背诵的经典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身居陋屋,心怀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那座茅屋就建在此处。不过,当年的茅屋早已烟灭尘消,如今的杜甫草堂是后人靠了想象重修的,从材料到布置都堂皇多了。公元759年,杜甫带了妻子和两个男孩儿,经过长途颠沛跋涉来到成都,在熟人、朋友和当地长官帮助下,总算弄到一个安身之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他和家人十分珍爱眷恋这一个新家。尽管大风刮破过屋顶,拔掉过院子外的楠树,他在草堂艰难生活的四五年时间,创作过后来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这一处地方,自然变成纪念伟大诗人的一个名胜,每日吸引许多国内外游人前来瞻仰。

院当中的一座亭,可以看作少陵草堂的形象标志,堂皇地进入中国名亭之列。草堂亭十分朴素,木柱木椽,浑然古拙;顶上不是瓦,只苫着蓑草。远远看来,犹如一位独钓寒江的戴笠老翁。

草堂落成的时候,杜甫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绝句题为《堂成》。诗人精炼刻画了草堂宜人的环境: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读杜甫当时作品,阅他的传记,可以看出在建草堂时候,诗人特别热心环境的“绿化”。他费了许多心力种各种各样的树,四处向朋友求索树苗、竹苗。他写诗向一位做县令的朋友讨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诗人喜欢竹子,朋友韦续做绵竹县令,那里的竹子为名产。他向朋友寄诗:

诗轩蔼蔼纪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披波涛。

他又求在绵右县做县令的何邕,向他讨数百根容易成活的桤树苗: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

坐在少陵草堂亭里,静静向周围望,满眼浓碧翠帐。其中一些树种还是当年有过的。不禁想起中国一句感人至深的谚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里侧重讲人们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应该诚心感念。那么,人在种树的时候就想到了荫庇后代,以让人受益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不是更令人感动吗?杜甫在一首题为《凭韦少班觅松树子栽》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诗人在栽种树龄极长久的松树的时候,便存了“千年意”。在草堂亭缅怀这了不起的“千年意”时,我们的心灵不能不腾起阵阵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