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房价直跌一万元
1404000000012

第12章 京沪穗深,被离开 (1)

哪个城市给你带来的幸福感最强,这绝对是一个扯半天都扯不完的问题。中国人都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情结,人人都会哼上几句“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如果谁要搞个城市之间比较榜出来,肯定会被问候得满头包。

但真还有人捣鼓出了一个“2010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姑且不论这个排行榜的权威性,但这个榜单却挺有意思。

青岛以9056分高居榜首,杭州和成都分别以8719分、8555分获得榜眼和探花的位置,接下来为大连、金华、威海、无锡、长春、惠州、宁波等城市。

有意思的不是青岛称雄,而是在这个榜单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集体缺席,这些城市似乎压根就和“幸福”沾不上边。现在各种排行榜到处飞,你只要给钱,第二天就可以在某全球帅哥靓女排行榜中勇夺头魁也不会有人和你争。但这个榜单却让人感觉有些靠谱,它足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京沪穗深,中国四大超级城市,人口均属于千万级别,经济上除这四个城市可以互掰手腕外,其他城市短时间内还只能外围观战,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决定了这四大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方面在全国可谓一流。

虽然硬件上京沪穗深“杠杠的”,让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但在软件上,在人们对城市的归宿感上,却有让人道不出的苦衷。

改革开放前30年,京沪穗深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大批人才都被其吸纳了。人多就意味着机会多,它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前赴后继。但改革开放后30年,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虽然它们仍然是人才最大的聚集地,同时却有大批人开始“逃离”。

曾经梦想的天堂,现在它们的无情与冷冰冰也逐渐显现出来。这里面又隐藏着何种内幕呢?细究下来,还会落到高房价上。

又是高房价,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就就业机会而言,京沪穗深仍是各层次人才的首选,这四大城市公交地铁年年都在增加,但仍逃不出“堵城”的命运,这显然是人越来越多。就算有人离开,也属于人才的自由流动,何必大惊小怪。

但当大家都在热议,不断有人写文章深入报道,这也说明逃离京沪穗深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像一条地下的暗河,表面上风平浪静,下面已经是暗流涌动。

白领逃离京沪穗深,这仅仅是一种炒作还是确有其事,真实的情况如何呢?

据智联招聘为此提供的调查数据,在京沪穗深四个城市工作的职场人中,近八成职场人偶尔会有离开一线城市的念头,具体比例为762%。如果确实有就业机会,80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会去二、三线城市就业。

在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想逃离的首要原因是: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难以承受,这个比例达到617%。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比例将近五成。

而据搜狐网站进行的一个统计,离开京沪穗深的理由是什么呢?它罗列了四个答案,分别是“买不起房子”、“找不到工作”、“制度不公正”、“幸福性价比太低”。

结果,“买不起房子”获得13566票,当仁不让地排名第一,“制度不公正”排名第二,为7903票。支持另外两个的则相对较少,“幸福性价比太低”获得2500票左右,位列第三,而“找不到工作”的仅有939票。

没有逼到墙角,逃离的想法似乎还深深地压抑在心里。如果诱惑足够大,这笔交易似乎就做成了。白领脆弱的神经也随着高房价一起跳动。

奋斗一年买不了两平方米的房子;即使委曲求全租房结婚,那将来生了孩子,还是会因为没户口而上不了学。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归宿感。京沪穗深等城市因为激烈的竞争而造就了城市本身,但过分激烈、没有人情味的竞争也让人和人之间变得生疏和冷漠。

职场上有一句名言:“40岁以前用命换钱,40岁以后用钱换命。”3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是最有活力和朝气的,这群人想要的不是安逸、不是享受,甚至也不是财富。他们最想要的是一个能够安放青春理想的空间,一个实现生命价值的打拼平台,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点燃生活激情的理想栖息地。

然而当他们的年龄到了40岁的时候,则需要好好考虑自己的下半生了。还在这样拼命吗?一是岁月不饶人,已经不再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二是你有什么资本和那些小伙子拼呢?

在高房价面前,一切都会被打回原形。就算你再拼命,也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

2010年5月,在北京打拼了5年的吴彩琼到武汉买了一套房子。眼下,她已辞职前往武汉装修新房,只等下半年丈夫的工作合约到期,便举家“转战中部”。

吴彩琼细细分析了她“弃”北京“投”武汉的原因:

两口子结婚3年,到了买房生子的时候。他们这几年攒下了50万元,加上双方父母在其结婚时赞助的20万元,手上一共有70万元。“70万元,听起来不少,可事实上在北京刚够三环附近一居、四环附近小两居的首付。”首付之外,近万元的月供也让吴彩琼吃不消。此外,将来有了孩子,父母免不了要来帮忙照看,房子也会十分拥挤;父母如果不来,自己照看肯定又会耽误工作,影响收入。

再想远一点,两人都没有北京户口,将来孩子入托、入学势必困难。吴彩琼打听过,非户籍人口想上个不错的幼儿园或小学,往往要交3万元以上的赞助费。

逃离京沪穗深,这似乎更是第一代城市移民的心态。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城市大发展以来,他们已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了十多二十年,基本上都是身经百战。

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城市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已经到了第一代城市移民决定去留,选择生存方式的时间了。

有一套房,想在城市换一个大房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如果将城市的房子卖掉,则可以获得一大笔钱,可以回到二、三线城市一次性买个较大的房子,剩余的钱还可以买一辆车,做一些小生意。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奔头,有希望。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革命圣地延安的盛况,他们是奔向革命奔向理想的,是奔向毛主席奔向抗日救国的,是奔向共产主义奔向新生活的。可现在呢?

对于一线城市的政府部门而言,现在头疼的是人口膨胀问题,年轻人逃离京沪穗深自然越多越好。然而,尽管有很多前人逃离京沪穗深,却丝毫也不影响更多后人奔向京沪穗深,而且不得不说两者同样都是出于个人的理性选择。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前方放着一块稀缺少有的肥肉,大家都想上前抢上一口,去过了的没抢着固然只得逃离,没去过的却一心向往。

无论如何,简单一句“尊重”年轻人或去或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应该是积极反思:为何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会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选择京沪穗深为何始终都是全国年轻人的理性选择?是因为他们的选择太过集中,还是因为选择机会本身就太少?

京沪穗深的房价大多都在两三万元,而二、三级城市仍然还处于成长期,价位相对合适,这样的买卖谁也能看懂。而二、三线城市对于打工者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利器——户口。

很多外来的打工者对户口的迫切性并不高,就算是二等公民也认了,但要是涉及下一代的问题,心里难免拧个疙瘩。和那些本地户口的孩子比起来,自己的孩子落下个心理阴影就不好了。

京沪穗深就像土老财,肚子吃得滚圆,面对桌上的食物,只喜欢挑些精致的点心,而内地二线城市,还处于长个子的阶段,基本上是大小通吃。再说,能买得起房的,都在事业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这部分人同样是巨大的财富。

二、三线城市,则相对宽松,与京沪穗深拼命排挤人、不给户口指标不同,那可是就指望着你去给这些城市做贡献。

早在几年前,天津、大连、石家庄、保定、青岛、秦皇岛等地方政府就已出台了不同标准的购房入户政策。

其中政策最为灵活的是天津市,买了一定价位的房就给一个蓝印户口。当你在这个地方待上三年,这个根也基本上扎下来了。蓝印转红印,在三年后就可以按个人意愿转为常住居民户口。

北京燕郊很多小区外都竖立着偌大广告牌:“没有户口,怎么上好学校!一套房子,解决落户、上学两大难题!”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房子户口等问题都全给解决了,你还动心不?

坚守还是咬牙死扛,这是一项重要的人生选择,而房子则是最让人纠结的。

“凤凰男”:我就是灰太狼

房价高烧不退,雷人语录层出不穷。2009年,楼市出现了很多经典名言,其中“丈母娘推高房价论”也算独树一帜了。此语一出,让世人无不为之倾倒,原来房价上涨的原因中居然还有这样一条。

此语出自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之口。2009年9月3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地产金融年会2009区域巡回峰会”上顾会长作了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