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房价直跌一万元
1404000000039

第39章 别拿市场说事儿 (2)

当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发展中国家时,就会发现一个根本的问题。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在住房上的差异使这种鸿沟看起来非常明显。

当一个国家有大量棚户区时,整个国家的形象也急剧地衰落,再漂亮的别墅洋房都会被破旧的建筑所淹没。就像一个大美女,脸上一旦长了个大脓包,人们马上就会忘记她曾经性感的鼻子、迷人的嘴唇。

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无不是因为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住房是重要的一环,每个人看起来都特绅士淑女,它保证了社会最基本的公平。而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在急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棚户区,这成为国家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如果任其发展,社会贫富的差距将越拉越大,成为社会一个难看的伤口。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人的居住条件的差别可能无限拉大,富人挥金如土,而穷人最终只能形同蝼蚁。

政府一旦不能有效地解决居住问题,那这个国家将永远和发达国家绝缘。很好地解决住房问题,将是摆在政府面前一道最重要的难题。

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靠资本家的善心还是别想了。

国外都强调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在资本家发财的时候最好躲得远远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控制高房价,就要清除“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遗毒,充分发挥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影响。

瞄准“夹心层”

有钱人开奔驰买几套,穷人排队几天看不到,这就是中国当前所谓经济适用房的现状。经济适用房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局。但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经济适用房的死局正在解开。

深圳桃源村三期里面的豪车通过网络曝光后,迅速引来各路媒体记者的围追堵截,49辆豪车很快找到了车主,把12个违规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揪了出来。

桃源村三期对业主身份的把关还是比较严格,每位购房者都要经过“八查八核”。户籍在公安局那里是作不了假的,只要到车管所、房管局、保险公司、税务机关、银行、证券公司,申购者的车辆、住房、是否买过保险、交的税收、存款、股票等情况都可以查个底朝天。

这也就是说,想要获得桃源村三期的购房资格,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如果稍有不合格的地方,就会被斩落马下,经济适用房的肉香根本不可能闻得到。

2007年深圳市共有8844户提出申请租售保障房,结果就发现有2542户申请者根本不够格,很多家庭都因为拥有房产或家庭资产超出28万元而被踢出局。

当然,再严格的审查,总还是有漏洞可钻,这也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汽车上就很容易做手脚。经济适用房的申购者在审查前几个月过户给别人,等终审合格后,过段时间再过户回来。这样也造成了桃源村三期豪车成堆的情况,那12辆车都是后来再购买的。

相对来说,桃源村三期较其他经济适用房的分配,还是比较干净的。大部分房源还是分配到了急需要人的手中,最后的漏网之鱼也被抓了个现行。

中国人做事就怕认真,只要没有在背后打招呼、塞红包,相关调查人员严格执法,再加上群体的监督,事情是不愁没有真相的。

在以前福利房、房改房、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及分配过程中,由于都是一个小圈子,没有外部的监督,很容易形成一个黑箱。几个人关起门来就把事情办了,不出问题才怪,政府的形象也给这批人败坏了。

因为有很多双眼睛都盯着,和桃源村三期一起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深云村和侨香村就卡住了。

按最初的计划,深云村和侨香村属于“全成本微利房”,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1998年的房改是一刀切,已经符合享受福利房条件的人就落空了。政府说话不能不算话吧,政府最终建了深云村和侨香村作为补偿。

如果深圳房价停在三四千元的水平,这批最后的福利房可能就分下去了,而侨香村和深云村附近的商品房目前基本上都在三四万元。如果按三千元左右的成本价卖给当初的这群人,又将是一次超级造富运动,每户都可以净获利两三百万元。

当初获得分房资格的那群人,很多已经有房有车,目前再按成本价分一套,无疑是变相的打劫。

打着经适房名义,只让特定人群享用,这种做法遭到了很多市民的反对。用历史遗留问题等来忽悠,普通老百姓可不答应。这也导致深云村和侨香村7000多套房子建成后白白地晾在那里。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事放在以前,如果没有网络,可能这些房子早分下去了,根本不可能再节外生枝。

如果经济适用房搞得好,可以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让社会的“夹心层”也能买得到房。按目前的住房体制,商品房是为有钱人准备的,廉租房是为低收入阶层准备的,而中间还有一大块,这就是所谓的“夹心层”,他们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一部分。

然而“夹心层”是最需要关心的群体。

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只能针对低收入群体,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但廉租房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

廉租房之所以叫廉租房,就在于它的租金低廉,低到什么水平呢,最低达到一个月一平方米的租金仅有一元钱。如果是政府靠银行贷款建设,廉租房最多只够利息费用。管理、维修等支出绝对不是小数目。

廉租房的建设需要一大笔钱,后期的维护还要持续投入,这也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廉租房建设上是最不积极的,修建上千套廉租房动辄数亿元的投入。这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廉租房将成为政府的一大超级负担,廉租房看起来是很美的一个饼,但真要吃到嘴里,指望它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如果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将可以避免廉租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经济适用房可以申请开发贷款,政府只出地,它强调微利,并不担心投入无底洞的问题,它只需要少量的启动资金,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经济适用房将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自有产权。中国人重视私产,谁不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呢,租住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感受毕竟不一样。

经济适用房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有社会的多重监督,是可以使房子分配到需要的人手里的,而不会成为某些特权阶级牟利的工具。只要有效地将经济适用房中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剔除,经济适用房就可以解决社会的“夹心层”问题,给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明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经济适用房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进入门槛,一个是退出机制。

经济适用房,或者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就算经济适用房全部交到了需要的人的手里。这就关系到一个进入门槛的问题。通过一套严格的制度保证经济适用房最终进入社会“夹心层”的手中。

深圳的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标准,很容易看出它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但它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产物。

深圳的经济适用房申请对象要求夫妻俩每人年收入低于23252元,表明月薪不足2000元,而且必须是2005年前的深户,符合上述条件的“低保户”可谓大海捞针。

本市的失地农民倒是符合这样的收入标准,但农民都有自己的住房,故又不符合“不拥有任何自有形式的住房和建设用地”的标准。

一些打工者辛苦攒钱终于买了套农民集资房,也因此失去了申请保障性住房资格。还有,深圳大批的低收入者是在关外工厂里的打工者,但他们往往又不是深户。

其次,真正的“低保户”也买不起保障性住房。按照每平方米4863元计算,一套80平方米的二居室,总价就在40万元左右。符合条件的低保户,要支付近10万元的首付,再加上5万元左右的装修费,的确难比登天。

深圳的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规定这么严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僧多粥少。深圳政府承诺的每年4000套的供给量,对1300万人口的城市、数百万的低收入打工者而言,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何况,还不能保证分配时不出现腐败和黑幕。

但我们也应理解深圳市政府制定出如此苛刻的标准,深圳想购房的中低收入阶层可谓海量,而真正的经济适用房仅有两三千套,这也就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能分到房的只有极少数。

如果深圳的保障性住房有个几万十万套,其条件自然会全面放开。

经济适用房的小区,本身是否不应该设置那么多停车位呢,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没有大量的车位,对高收入家庭的诱惑自然也要小一些。

再有就是经济适用房的退出机制,如果有能力购买普通的商品房,名下有车了,这时就应该将宝贵的社会资源让出来。

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象征性地补交一些地价,就堂而皇之变成商品房,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

经济适用房的买家应该是中低收入家庭,而不是成为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本身就是社会的公共资产,不能被个人无偿占用。

这时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经济适用房的买卖进行管理,经济适用房两三千元的成本价不可能没有市场。

当然也需要考虑已经购买了经济适用房的业主的权益,可以适当在物价上涨水平、利息等方面进行补贴。

如果经济适用房的一切动作流程都能做到在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的监督,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就算错了也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态度。

制定政策的人本身就是受益者,天底下真正革自己命的有多少呢?就算有官员想干这个事,还是要担心被周围同事的唾沫星子给淹死了。

没有强大的外力,这种事大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破解房地产的困局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几板斧下来,可以把那些想揩经济适用房油的手全部斩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在经济适用房上走了一些弯路,但这并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放开手脚,让经济适用房成为解决当前住房问题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