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房价直跌一万元
1404000000006

第6章 调控的“空调”悬疑 (2)

于是,房地产市场便僵在那里了。五一没有好的起色,9月的黄金季也是不温不火。不仅房地产,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也开始恶化起来,次贷危机的病毒终于侵蚀了中国这个大个子的肌体。

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9%,第四季度为68%,经济增速放缓最直接的后果是政府财政收入负增长,政府经济调控力度减弱。如果再继续下滑,中国经济将可能遭到重创。

中国史上最庞大,最激动人心的经济刺激计划终于出炉了,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国十条”,4万亿投资计划也因为“国十条”而传遍世界。

出口、投资、消费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也成为各国政府挽救经济的常规动作。

世界各国经济都不景气,贸易大幅萎缩。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口真指望不上了,哪里还敢指望这匹瘸马把整个国民经济带动起来,不拖后腿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果再不断加大出口退税,就只能最终压低商品的价格,使之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但这也是柄双刃剑,国内吃亏不说,还容易引发贸易战,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等会烦死你。

4万亿的投资计划惊世骇俗。在世界各国政府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时候,中国政府还有此大手笔,让很多人眼馋了。但投资的效应历来是最明显的,也被认为副作用太大,是最“笨”的办法。中国大规模投资遭到了多路围攻。

政府投资最后落好处的只可能是国有企业,这不是把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一步步地压缩了吗?你让民营企业还怎么活啊。

最受人待见的便剩下消费了。在很多人眼里,消费拉动经济效果最佳又无副作用,吃穿行等都花不了几个钱,住才是大头。这样便把房地产推到了一线阵地,担当起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大任。

在2008年,政府对房地产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施行到位,很多开发商实在熬不住了,房价已经开始大幅下降。这带来了商品房成交的井喷行情,以前压抑的需求一下释放出来。

中国经济又跑上一条快车道,我们说这是4万亿大手笔之功,当然也不会忘记给房地产的功劳簿上大大记上一笔。

但这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以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变相地取消了。第二套房的政策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政府还怕你不买房呢。

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必须占70%,这个条款已经成为一纸空文。开发商规避90/70条款的做法花样百出,大多施展两套房变一套的做法,卖是卖的两套,但这两套房是按一套房来设计的,如果有人买了其中一套,要是没有卫生间怎么用呢?

潘石屹“百日剧变”的预言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而是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房地产在2009年又开始了一路狂奔,又变得不可收拾。

这时政府又开始对房地产进行压制,营业税因为金融危机改为两年内免征,现在改回来五年内全额征收。

最后没有办法,“新国十条”终于粉墨登场了。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新国十条”的众多条款早已在这两三年的国务院、各部委的通知中频繁出现过,并不是新鲜的招数。

当“新国十条”出台后,受到人们的怀疑,开发商当然不愿意选择降价,而是硬扛着。

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出现反复,其间有客观的原因。金融危机来势太猛了,但这样不免让人觉得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中央政府的各种调控措施最后没有收到实效,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在于地方政府,一个在于银行。

地方政府已经和房地产开发商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房价上涨对它好处多多,但房价下跌就伤害到它的利益了。

为了救市,各级地方政府那是热情高涨。2008年各地的救市措施花样百出,既是这补贴,又是那补贴,最后只差跪下来求有钱人买房了。但如果要抑制房价,地方政府又会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的细节中感觉到地方政府的微妙态度。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2010年7月18日在哈尔滨出席“2010中国市长论坛”时透露,截至7月13日,北京、黑龙江等13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向国务院上报了检查和处理的情况。

姜部长的话只说了一半,他用“正面肯定”的方式通报了13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对“新国十条”作出了比较积极的配合,却还有近2/3省、市、自治区对“新国十条”置若罔闻,或者无动于衷。

这个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证明,在楼市调控方面,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来自地方政府,他们即使不敢分庭抗礼、针锋相对,也是阳奉阴违、暗度陈仓。

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使国家政策落到实处,要维护中央的权威不容挑战,有必要启动问责程序,对把中央要求当做耳旁风的部分省市进行问责。这也是“新国十条”第一条的核心内容,但这条路仍比较漫长。

对于银行而言,他们同样是阳奉阴违,根本不把央行、银监会的各项政策当回事。

房子卖不好,银行向房地产发放的贷款也出现大幅度的缩水。6月份,深圳房地产贷款仅增加2233亿元,为1月份新增额的10%、前5个月月均增加额的2689%,收缩较为明显。

“新国十条”要求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但调控政策实施三个月之后,大家发现,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似乎并没有遵守国家的这个规定,第三套房贷的发放只是在提高了首付和利率标准之外,“外甥打灯笼——照旧进行”,而且各银行对第三套房贷的发放,已经呈现逐步走向公开开闸的局面。

房地产在银行眼中,是一份优良的资产,是一块大肥肉,各家银行都是削尖了脑袋想多分一杯羹。

正所谓有奶便是娘,银行把钱贷给有钱人显然是最保险。银行嫌贫爱富的特性就明明白白写在脸上。

中央政府制定了很好的政策,但就是贯彻不下去。我们可以想象,只要银行把好关,2006年到2008年及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年初的两次大涨行情根本不可能出现。

从这几年中央政府的调控历史来看,如果真下猛药,房地产是扛不住的,但最后又脱离了中央政府预设的轨道。

有人称“中国的房地产业带动着相关56个上下游行业”,对经济的拉动非常明显。房地产不景气受影响的不仅是地方政府,整个国民经济也会受到感染,这使中央政府在处理房地产时有种投鼠忌器的味道。

次贷危机的余威似乎并没有过去,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着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如果二次探底真的发生,房地产很有可能被拉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各项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松动的可能性将变得非常大。

如果迫于银行及地方政府强大的压力,政策实现松动,差别化的信贷措施中止,“新国十条”可能被架空。

这时我们也不得不想,除了信贷和利率,中央手头还有什么撒手锏吗?中央政府只能望着高房价空剩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