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房价直跌一万元
1404000000009

第9章 高房价下的众生相

自2010年以来,许多居住在关外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车是越来越堵了,梅林关、布吉关、南头关等成为重灾区。同时,公交车也越来越挤了,为了一个空隙,很多人不得不花费九牛二虎之力。

这可苦了上班族,必须预留更多的时间在路上。一天只有24小时,这样只好把睡觉时间、休息时间尽量地减少,上班迟到老是拿塞车作借口,估计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更不说老板了。

深圳的路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政府在大量地投放公交车,但为什么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关内“城中村”房租不断上涨,把大量关内的租户赶往关外。关内大批“城中村”的改造也成为房东提高租金的借口,大批的“城中村”要腾出地来建设漂亮的花园小区,大量的拆迁随处可见,这样加剧了房源供应的紧张。

居住在关内的“城中村”,如果工作地在关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及交通成本,在现今条件下,想“蜗居”在关内都变得有些困难了。

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更严峻的现实。

2005年,深圳销售的商品房接近1000万平方米,其后便一路下跌。根据深圳的土地储备情况来看,在2010年~2020年期间,深圳每年将向市场提供400万~500万平方米。这也意味着在这10年中,深圳总共将有4000万~50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如果按人均35平方米计算,也只能为110万~140万人提供舒适的住房。

如果房价不能大幅下降,炒房客不退出房市,有钱人仍然拼命地买房,深圳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城中村”的现实仍难以改变。

深圳并不是一个特例,它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走过的路,其他城市都正在走。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达145亿人,但是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等方面还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的发展换来的为何仍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一直的“蜗居”?中国的房价能不能有所松动?中国究竟能不能彻底实现一个普通人的安居梦想?

我们面前摆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清醒地面对我们的处境是必需的,但同时也不能丢掉对未来的希望。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它已经下了最大的决心。2012年,将是让买不起房的无房者欢呼雀跃的年份,因为不再“蜗居”,因为房价要大幅下降。

我们关注的焦点将会聚到2012年,这对中国房地产发展似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视高房价下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它是我们看清中国房地产发展趋势的起点。

高房价下的众生相

“房奴”:银行才是我老板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威尼斯商人》估计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剧中机智勇敢的鲍西娅智斗高利贷者夏洛特的方式估计会让很多人大呼过瘾。就算中国的庖丁穿越千年跨过重洋收了夏洛特这个洋徒弟,从安东尼奥身上不多不少割下1磅肉,但也不能不流血啊?

夏洛特为什么一定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呢,除了因为安东尼奥帮助他的女儿与人私奔,最重要的原因是安东尼奥挡了他的财路。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让夏洛特的高利贷生意还怎么做?为了自己的财路就必须把这个拦路虎除掉,夏洛特欲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在剧中,夏洛特被丑化成冷酷无情、心胸狭窄、贪婪的小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夏洛特犹太人的身份。夏洛特被丑化的背后传递出整个欧洲对犹太人强烈的愤恨。

犹太人在欧洲历史上好像一直不太受人待见。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就曾对犹太人大开杀戒,其后无论是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还是俄罗斯人、波兰人、德国人都曾高举屠刀,这一民族饱受了无穷的苦难。

我们用纯宗教的原因去解释希特勒屠杀600万犹太人可能会显得有些狭隘,希特勒看重的还包括犹太人巨额的财富。瑞士人就曾和希特勒展开过亲密的合作,瑞士人负责提供犹太富人的名单,而希特勒负责杀人,最后两家分账。几十年后,瑞士人花了一大笔钱才把这事给摆平。

显然,犹太人也实在太富有了,杀犹太人对欧洲的统治者来说就像做一笔买卖,获得的收益实在比背负的骂名更实在。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及看客最多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夏洛特成为被人嘲笑的倒霉蛋。但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太精明能干了,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夏洛特的优良传统,差不多把持了欧洲的高利贷业务。犹太人就像韭菜一样,就算欧洲的统治者收割了一茬又一茬,仍然茁壮成长。

高利贷这个行当着实厉害,它会带来巨大的财富,既成就了一个民族的辉煌,也带给了一个民族无尽的麻烦。

只要我们翻一下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高利贷这个行业非常古老,自原始社会末期后就长时间与人类相伴。

高利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欧洲人借《威尼斯商人》表达了对高利贷的憎恨;对于中国人而言,“利滚利”、“驴打滚”等听起来都会让人心有余悸,一旦粘上了,似乎离倾家荡产也不远了。

高利贷似乎一直是人类的一个噩梦。而这个噩梦基本上被消除则是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算起。“低利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高利贷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以前的高利贷者,贷款的周期一般较长,资金的利用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提多高。做生意必须做成一锤子买卖,因为这一口不吃成胖子,只有等到来年了。而现代银行体制下,银行基本上是用别人的钱去放贷,就算赚个差价,也可以吃成个胖子,不过这不是一口吃成的,而是多口吃成的。

银行家的身份在古代和现代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多少。华尔街的“犹太人”斯斯文文的,在大众面前几乎都是满脸堆笑,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才是世界最终的统治者,像一群吸血鬼一样搜刮着世界的财富,和当年犹太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以前的高利贷是赤裸裸地掠夺,而现代的银行业却换了一副嘴脸,披上了一件文明的外衣。很多借贷者在银行指引下进入一座围城,最终成为银行的瓮中之鳖。

在这座银行家们筑起的围城中,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和那些借钱生钱的资本家不同,他们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安居梦想。

按揭付款绝对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它可以使人们用明天的钱来实现今天的意愿。一套100万元的房子,如果要求一次性付款,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当人们辛辛苦苦花一辈子积攒了足够的钱之后,你已经没有时间来享受这个房子了。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总是听到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相遇了,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终于能买一套房子了。美国老太太笑话中国老太太说:“你太笨了,你看我贷款买房,已经住了很长时间,我见上帝之前就把贷款还清了,而你见上帝之前刚刚买房。”

这个小故事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痴迷,并用它来对中国的消费观念进行全面的批判。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绕口令: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人生要学会享受。

这个故事听起来异常完美,没有任何的破绽。但更像普通大众用自己的灵魂和魔鬼做了一笔交易,你拥有了短暂的欢乐,自己的一生都将受到支配。

2006年4月,“房奴”这个伟大的词语正式诞生,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同时也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5年可看成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房价在很多中高收入家庭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太大的负担。但从2005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中低价位的房子了,这对很多必须买房的家庭来说一下变成生活的一大累赘,当时不断提升的利率也让很多人心惊胆战。

对高房价和高利率的双重担忧导致人们担心自己会像奴隶一样为银行工作,所以“房奴”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人们在高房价下的生存状态。

在电视剧《蜗居》中,苏淳认为20年还完压力太大了,而海萍坚持要20年还完,否则利息都能买到一套房子。为了不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都抛洒给银行,再大的负担都得忍了。

与“房奴”同时诞生的词还有“负翁”,交了首期后,口袋里的钱一个子儿也不剩了,反而欠了银行几十万元。对企业而言,用银行的钱来赚钱才显得有本事,而成为“房奴”也需要绝对的勇气,这和真正的富翁也没本质的差别。

而一旦当上“房奴”,似乎很多生活习惯都得改变。

按揭买房的人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你首先需要和你喜欢的美食、漂亮衣服说BYEBYE。然后你必须想方设法保住你的饭碗,不能被老板炒鱿鱼,你得紧盯着银行大屏幕上利率的变动,希望菩萨保佑你不生病。

作为“房奴”大军的一员,你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你就是房子的奴隶,工作赚的钱首先不是为了养老婆、儿子,化妆品、玩具拖几天只需要一个道歉就可以解决,而房子的按揭款一天也不能耽搁。

2009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儿园1500元,人情往来600元,交通费580元,物业管理费三四百元,手机电话费250元,还有煤气水电费200元。也就是说,从我睡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到了2006年,连上帝都没有想到,“美国老太太”的住房出问题了,住了数十年的房子突然住不起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MYGOD!WHY?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看起来非常完美,实际上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漏洞,就是认为人的收入会一直噌噌噌地往上涨,最差也要跑赢CPI,有这样的收入水平还担心还不起银行的钱?

收入一直上涨毕竟只可能存在于童话故事之中,我们还是要面对残酷现实的。首先我们来看美国人的现实是什么样的。

次贷危机爆发后,到2008年11月,全美有超过82万名屋主因无法继续还贷而遭遇了房屋被赎回的噩梦。

82万户的比例似乎并不高,只占全美所有贷款总额的2%不到,但随着定时炸弹的不断被挖掘出来,次贷危机后的三四年内,全美国估计约有200万人将失去住房。

在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人花明日钱的方式也正式走到了尽头。中国的“房奴”还在享受“痛并快乐着”,美国的“房奴”可能卷起铺盖卷睡大街。

当你在售楼部,在银行的按揭合同上签字画押后,售楼员会笑眯眯地恭喜你成为业主,而此时银行的人估计都在暗自高兴,又成功地制造了一个“房奴”。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银行特别钟情于房地产,理由就非常充分了。

银行为什么喜欢把钱贷给购房者,大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原因,如果房子的贷款没有还清,房产证紧紧地攥在银行手里,根本不怕你跑了。大不了,我把房子拍卖了,还能回一部分,反正也亏不到哪里去,如果房价不断上涨,银行更是有恃无恐。

而大家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在现代的信用体系下,企业可以正大光明地赖账,最难赖账的反而是个人。

银行把钱贷给企业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一笔几千万上亿元的贷款可能马上打水漂,因为企业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赖账。

企业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赖账,一旦经营不善,就来个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听起来是非常光鲜的名词,其实质就是赖账。企业会对银行说:“哥们,你说咋个整呢,要是你把我一下逼死了,这对您是个损失吧,你再贷给我一笔钱如何,再不就把我的利息或本金免一部分?”

欠谁的钱,也不能欠银行的钱。如果你的信用记录有丝毫的污点,以后再和银行打交道就难了。就算有一两个月逾期归还房贷,如果再去申请车贷什么的,看银行那帮人会不会给你好脸色看,不解释半天是不会让你过关的。

如果中国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实行个人破产,俺还真不还了,你银行能把我怎么样呢?估计到时银行在贷款时就会再三慎重考虑了。

因此,房贷成为银行心目中的“神仙姐姐”,不停地给购房者抛媚眼,而一旦娶过门后,就是三从四德了。

显然,银行很乐意地成批制造“房奴”,可以轻松地享受幸福生活。

在古代,犹太人靠着高利贷成功地将社会大部分的财富搜刮入囊,以他们独有的方式控制着世界,现在银行系统也以同样的方式控制着大部分的买房者,以现在的趋势,仍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成为“房奴”,只为实现自己的有房梦,到时银行还可以扩大它的地盘。

犹太人最终被欧洲的统治者剪羊毛,以一种特有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欧洲人用宗教作为幌子替自己找借口。

在现代社会,银行和高利贷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用金钱控制着人们。但现代银行体系又和高利贷不完全类似,银行是吸收大家的钱又贷出去,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我们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