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66

第66章 王献之——赶走孩子心中的骄傲情绪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从七八岁起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书法。

为了锻炼儿子的臂力和腕力,王羲之经常让儿子爬山,舞剑,然后再练习书法。一天,王献之正在写字,王羲之偷偷走到他的身后,猛然去夺他手中的毛笔。结果,王献之手中的笔竟然纹丝未动。王羲之高兴地称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的书法日益长进,渐渐有些名气了,赞叹声不绝于耳,他开始产生了骄傲情绪。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的字只要再练一年就行了吧?”

母亲摇摇头。

“三年总行了吧?”

母亲又摇摇头。

“那您说到底要多长时间?”献之有点急了。

“你还是先把院里这18缸水写完了吧。这样你的字才会筋骨具备,血肉丰满,才能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是父亲站在他的背后。

王献之有点不服气,便又刻苦练了5年。他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赞扬。谁知王羲之一边翻看,一边摇头,直到翻到一个“大”字,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这个“大”字下面填了一点,然后把字稿全部还给了儿子。

王献之心中很不服气,便把全部字稿又拿给母亲看,说道:“我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又练了5年。您仔细看看,我的字和父亲的还有什么不同?”母亲一张张认真地查看着,最后指着一个“太”字下面的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而那一点儿正好是王羲之加在那个“大”字上的。

这下子,王献之彻底服气了。他泄气地说:“那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赶得上父亲呢?”

母亲看他的骄傲之气已经被消磨掉了,便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在这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赶上你父亲的!”

经过这次的事,王献之不再骄傲自满,并找到了与父亲的差距,练字更加刻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之后,王献之的书法突飞猛进,终成一位大书法家。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平时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容易骄傲的人?

2.孩子在取得某些成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味地夸奖?

3.如果发现孩子有些骄傲,你思考过该怎么办吗?

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非常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这些骄傲的孩子自然有着他们所骄傲之优点,然而正是骄傲,使得他们把自己独锁在“骄傲王国”,变得狭隘、自私,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那么,当孩子出现骄傲情绪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孩子出现自负情绪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因此,他们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家长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二,表扬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家长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骄傲情绪。

第三,奖励孩子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孩子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家长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爸爸妈妈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四,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爸爸妈妈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骄傲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