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元帝师八思巴
14328100000097

第97章

在忽必烈的金顶大帐内,忽必烈诧异地问:“什么?活佛要与八思巴进行佛法论辩?”

活佛说:“对。贫僧愿在大王、王妃及诸位谋臣面前与八思巴进行辩论,以证明只有白教才能领袖吐蕃!”

忽必烈说:“自从圣祖成吉思汗起,蒙古国就推行尊重各派宗教信仰的政策。蒙古人本来信奉萨满教,但无论是和尚、先生、也里可温都允许大家存在,无论是佛教、道教、景教乃至伊斯兰教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信仰传播。‘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二世活佛何必自我标榜,争一日之短长呢?”

二世活佛不以为然,说:“佛理越辩越明,吐蕃以谁为首也不得不争。无论在印度还是吐蕃,我佛门各派都将辩论看做是家常便饭,好比学生的毕业、升级考试答辩一样。如若贫僧辩论失败,甘愿离开金莲川王府,绝不再劝王妃皈依本教!”

察必王妃说:“这……是不是有伤和气呀。”

子聪和尚在一旁说:“贫僧倒是赞同活佛的提议。我正想借此机会,长长见识呢!”

金莲川中军大帐里挤满了人,帐外还有人不断往里挤。忽必烈坐在主位上,子聪和尚、郝经坐在裁判桌后。察必王妃在其侍女的陪同下,同真金兄弟坐在观众席上。王府诸将、诸谋臣,以及不少将士、佣人、牧人都来参加。

在察必王妃身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是察必王妃的内侄女忽伦郡主。

忽必烈刚刚宣布辩论开始,二世活佛就站了起来,以目空一切的样子说:“‘八思巴’是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之后对圣僧的称呼。据说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萨迦圣僧,8岁的时候即得此殊荣。那么你一定是名副其实,精通五明的大学者了。贫僧想问几个有关吐蕃佛教各派的问题,请你回答。”

八思巴站起来,先向二世活佛行礼,再向忽必烈及诸位公正人行礼,最后向在场的观众们行礼。场内出现一片赞扬之声。

八思巴道:“愿与白教二世活佛一起探讨。”

二世活佛道:“吐蕃佛教宗派众多,寺庙遍地,请问哪座寺庙是佛、法、僧三宝俱全的第一座寺庙?它是何时由谁主持建造?有何特点?”

八思巴道:“吐蕃王朝赞普赤松德赞兴佛时,印度高僧莲花生主持修建的桑耶寺,乃吐蕃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它是莲花生大师根据泥婆罗欧丹富多犁寺的形制创建的,综合了汉、藏和印度的建筑风格,取名为桑耶寺,意为‘天池寺’、‘存想寺’,暗喻此寺即吐蕃佛国的一座天池!”

二世活佛问:“据说此寺布局与它寺不同,圆中有方,大小相错,不知其中有何讲究?”

八思巴答道:“活佛所问正是此寺别具一格之处。此寺整体建为圆形,体现的是佛门的理想世界,天圆地方,代表天堂、天池、宇宙之意;寺中心的乌孜大殿则象征宇宙的中心须弥山;大殿四面的神殿代表四大部洲;四大神殿左右各有一小配殿,代表八小部洲;大殿南北两侧分别建有太阳殿和月亮殿,大殿四角建有红绿黑白四塔,代表四大天王。”

二世活佛问:“据说建造乌孜大殿时,莲花生大师曾有几条重要要求,不知圣僧是否记得?此殿另有一个名称,称为何殿?”

八思巴道:“莲花生大师曾说,乌孜大殿乃桑耶寺的中心殿堂,其建筑要努力做到‘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画合经藏,一切经咒合密咒。’其底层为吐蕃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上层为印度建筑形式。可以说是吐蕃、汉地、印度三璧合一的绝世之作,故而称为‘三样殿’!”

忽必烈插话道:“吐蕃、中原自古一家,中印交流,弘佛护法全凭大家共同努力。好,好,好一个‘三样殿’!”

活佛继续问道:“我佛主张,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这就好比黄油在浮奶中一样,如来藏也普遍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也就是说:众生皆能成佛。而贵派却标榜‘道果法’,这岂不是与佛祖的教导背道而驰吗?”

八思巴道:“我萨迦派并没有否定‘众生皆俱佛性,众人皆能成佛’,只是强调‘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因有果’,要使原因变成结果,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修道,诸如修法念佛,布施行善等。其目的是去除客尘,即排除七情六欲和外界事物的干扰,使人心由染到净,从迷到悟,转识成智。每个人的佛性不是屹立在彼岸的明灯,而是自己心灵的真正的觉醒。这就是本派所说的‘道果论’。正如活佛所说,我吐蕃佛门各派,都来自印度,寂护大师与莲花生大师乃各派的开山祖师。经过数百年与当地本教的斗争、融合,再加各支教主的改造、发展,后来才出现了四教八宗。我萨迦教主要强调道果法,认为虽然人人都有佛性,但只有认真修道者,才能得成正果。这难道有什么不妥么?怎么能说与佛祖的教导背道而驰呢?”

忽必烈面对活佛道:“二世活佛,他说的我听懂了,好像没什么不妥,不能说他们的主张与佛祖的教导背道而驰!”

活佛另起炉灶问:“印度和自大唐以来的中原佛教只讲个人修身养性,佛祖也教导我们,只有排除世俗利害得失才有可能成佛,你萨迦派首领自称法王,还要统领吐蕃各个教派和全体民众,这种做法岂不是违背了佛祖的教诲?”

八思巴说:“普济众生,利他利人,是佛学的根本。佛祖教导人们修身养性,努力排除世俗利害得失的干扰,目的是帮助人们从各种痛苦中解脱出来。我萨迦派从三世祖开始曾任吐蕃王朝僧相,并为护法兴佛而献身,目的是普济众生;我萨迦四祖,号称法王,也是希望团结僧俗信众,救民于水火,利他利人。我萨迦派认为,个人修行与天下太平息息相关,希望以佛法治心而求得天下太平,这有什么不妥么?”

忽伦郡主鼓起掌来:“八思巴说得好!”她这一喊,煽起了一阵掌声。

活佛的大弟子不满地说:“这哪里是论辩佛理?你们这不是有意偏袒八思巴嘛!”

二世活佛不以为然,大人大量地继续问道:“所谓‘法王’,既是教中之王,又是俗民之王。如今,萨迦班智达大师与你们几个来到蒙古汗国,与西凉王会谈吐蕃归属之事,似乎还想做整个吐蕃之王。你们是否有点儿不自量力了呢?”

八思巴道:“吐蕃数百年分裂混战,需要统一;名为佛国故乡,却分为四教八宗,也需要有一个各派承认的领袖。究竟何人能够称王,何人可以领袖吐蕃,也不能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小僧恩师北上凉州,并非个人要求,而是蒙古大汗旨意,有西凉王令旨;而且吐蕃各派还专门开会研究,二世活佛还陪同我师徒遍访吐蕃各派,征求意见。您不是也同意由萨迦班智达大师作为吐蕃的代表吗?怎么转眼之间又说我们要称王称霸,不自量力了?”

卓旦噶瓦插话道:“事情没有办成之前,谁也不想出头,怕担风险;一旦事情有了一点儿眉目,一定又会有人出来争权夺利,抢头功,或者想出风头。这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

八思巴接过话头说:“从一般的人情世故来讲,确实如此!不是人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但白教教主名为‘活佛’,自然应该是以‘普济众生’为己任,哪能以常人的心思去对待这样的大事呢?”

卓旦噶瓦说:“也可能是我们‘以小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但愿不是如此!”

忽必烈说:“萨迦班智达大师与阔端王爷的凉州会谈代表了吐蕃各地僧俗民众的心声,红教、白教以及夏鲁、觉朗各派都予以支持响应;萨迦派僧俗民众更是热烈欢迎!唯有黑教教主敦巴噶夏冥顽不化、不自量力,不仅公然拒绝道尔达将军修复寺庙、抚恤僧众,而且对萨迦派进行了突然袭击!这可是当今一件大是大非的问题,在今天的佛法辩论会上,希望大家还要分清是非,明辨功过才是!”

八思巴打圆场道:“在这件大是大非问题上,二世活佛与我们倒是看法一致,支持我们也很坚决!他一直认为此疆彼界,各自独立,不一定都是好事;四海为一,天下一家,才是我吐蕃先祖的追求!我曾经多次听活佛说:‘凉州会谈乃民心所向,我白教僧俗民众坚决支持!’”八思巴回头问活佛:“我说得不错吧?”

忽必烈说:“说得好!说得好!如果大家都像二世活佛这样顾全大局、深明事理,吐蕃的问题就好办多了!”

二世活佛满脸不高兴,和大弟子一起走出大帐。

札嘉看了一眼八思巴,也跟了出去。

察必王妃对忽必烈说:“王爷,人家论辩佛法,你怎么竟直接批评起人家二世活佛了?看看,把白教活佛给得罪了吧!”

忽必烈道:“有关凉州会谈的事可不能自由讨论,我必须申明自己的看法!”

不少人纷纷点头

这次佛法辩论就这样结束了。八思巴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受到在场人们的一致赞扬。包括白教二世活佛的小徒弟“札嘉”也高兴得心花怒放,喜形于色。二世活佛的大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引起了对札嘉的怀疑和不满。忽伦郡主当时已到15岁,正是春心初动之时。她父亲本来希望她能选中哪位王子,做一名王妃。但她今天观看二位高僧的辩论,对八思巴居然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