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代权臣智谋故事(上)
14492300000023

第23章 弟弟叛乱,主动待罪

王氏兄弟权势日渐增大,大有功高盖主之势,正因为此,晋元帝和王氏之间渐渐产生了矛盾。最初,王导被封为宰相后,王敦被任命为统帅,督军六州,兼“江州刺史”,镇守武昌。王敦就完全掌握了长江上游地区,声威极盛。

王敦长期统兵在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二,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他本身就是一个狂傲有野心的人,现在拥兵自重,就越发不把晋元帝放在眼里。晋元帝为了防止王敦兵变,重用刘隗、刁协等人,逐渐削夺王氏的部分兵权,同时也对王导日渐疏远。中书郎孔愉说王导为人忠贤,有辅佐之功,应该继续重用,可是晋元帝非但不听,还将孔愉贬为司徒左长史。

王导对自己的升迁,倒是淡然对之,宠辱不惊,因此更深受群臣敬重。但王敦却对此愤愤不平,上疏朝廷,替王导鸣冤叫屈,言语之间,多见埋怨。恰好王导先看到了奏折,就封好退回王敦处。可王敦并不死心,第二次上奏,终于被晋元帝看到。晋元帝连夜把皇叔谯王司马丞召来,让他看王敦的奏章,问道:“王敦身为权臣,声望显赫,如今他还是不满足,言语傲慢,眼里根本没有我这个皇帝。现在应该怎么办?”司马丞的回答干脆利落:“陛下趁早杀掉他,以免出乱。”

在刘隗的建议下,晋元帝派司马丞为湘江刺史,坐镇长沙;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诸州军事、司州刺史,坐镇合肥;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青州刺史,坐镇淮阴。以此三路兵马对驻兵武昌的王敦形成钳制之势。而此时,王敦也在调兵遣将,扩充军力,准备随时发动战争。双方的对立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眼看一场战乱在所难免。

永昌元年(322)一月,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起兵武昌。晋元帝安排的几路人马,都不能阻挡来势汹汹的王敦。当王导听说王敦起兵造反之后,心中慌乱不已,当即率领堂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虞、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子侄二十余人,每天清晨入朝待罪。王敦之军势如破竹,很快向京城建康直逼而来。于是,晋元帝急调戴渊、刘隗回师驻守建康。

刘隗、刁协等人返京后,借机大进谗言,劝晋元帝将朝中的王氏族人统统杀死,晋元帝没有答应。但晋元帝此时却有杀王导之心,想以此来告诫王敦。周闻听后,急忙入宫求见晋元帝,上表劝谏晋元帝不要妄开杀戒和滥杀无辜。他在奏折中说道:王导与王敦不同,王导向来忠心事主,并没有参与到这次叛乱中来,此其一;如果杀掉王导,只会让王敦仇恨更深,若他拼死一战,京城建康可能难以保全。如今之计,倒不妨放过王导,让他去劝说王敦退兵;另外,罢免刘隗,将其逐出朝廷,以平息叛乱。

晋元帝采纳了周的意见,和王敦讲和,并下诏让王导官复原职,赦免王氏全族的罪过;随后,晋元帝召见王敦,加封他为前锋大都督。王敦虽然没有攻陷京城,但也算是出尽了风头,且又得到了封赏,于是就此罢休。

王敦和晋元帝讲和后,在朝中不可一世,并自己做主,杀掉了一大批和自己往日不和的大臣,并为自己的亲信争取了许多官职、封赏。当王敦和王导说到周时,王敦先是询问王导:“周名震大江南北,应当官任公卿?”王导沉默不语。王敦又问:“那让他担任普通的官职?”王导还是不说话。王敦最后问道:“不然就把他杀掉吧?”王导依旧一言不发。王敦于是下令手下将周诛杀了。

周死后没几天,王导整理大臣前段时间的奏折时,突然看到了周替自己向元帝求情的奏折。王导读罢,不由得惊呆了,随即双手握着走着,失声恸哭,追悔莫及:“吾虽不杀伯仁(周字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王敦谋反虽没有最终成功,但现在坐拥重兵,对朝政指手画脚,恣意妄为,“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倒也十分逍遥。但是晋元帝司马睿却因为这件事情受了惊吓,患上了疾病,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