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想课堂-历史笔记
14539400000008

第8章 历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8)

从人心上求人类活动之解释,概称为史之心理的解释。分言之,则有个己心理史观,人群心理史观。实则前者注重分析方面,后者注重综合方面,其本质则一也。

摘自徐则陵《史之一种解释》《史地学报》第1卷第1号1921年。

宇宙间各种现象,无不有因果关系存在;征之人类历史,尤其显著,不有周之封建,秦始皇不会统一天下;汉魏不使羌胡鲜卑杂居内地,五胡不会乱华。无果不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历史的通性。凡有历史常识的人,莫不公认的。

摘自谷风池《历史研究法的管见》《史地丛刊》第1卷第3期1922年2月。

自从近代历史抱有科学的野心以后,就生出两个结果来;第一,就是我们对于过去的史料,加以严密的批评。第二,就是著述历史“秉笔直书”。但是批评材料,同秉笔直书,两件事体,不过是历史科学化的初步;并不是科学化的历史本身。

摘自何炳松《新史学导言》《史地丛刊》第2卷第1期1922年6月。

社会现象是人造的,然而人的意志行为都受因果律的支配;人若能探悉这些因果律,则其意志行为更切于实际而能得多量的自由,然后能开始实行自己合理的理想。

摘自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20日。

一切动机(意志)都不是自由的而是有所联系的;一切历史现象都是必然的。所谓历史的偶然,仅仅因为人类还不能完全探悉其中的因果,所以纯粹是主观的说法。决不能因为“不知因果”便说“没有因果”。

摘自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20日。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

一、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应当先求之于社会的最后原因;不能以个人动机或群众动机作为社会现象的唯一因素,当再求此因素之因素。

二、社会现象确有因果律可寻;唯知此因果律之“必然”,方能得应用此因果律之“自由”。

三、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之果,既成社会力量之后亦能为社会现象之因;然必自知此因果联系,人的意志方能成社会现象之有意识的因。

四、社会的有定论以科学方法断定社会现象里有因果律;然后能据此公律推测“将来之现实”,就是“现时之理想”。

五、社会发展之最后动力在于“社会的实质”——经济;由此而有时代的群众人生观,以至于个性的社会理想;因经济顺其客观公律而流变,于是群众的人生观渐渐有变革的要求,所以涌出适当的个性。此种“伟人”必定是某一时代或某一阶级的历史工具。

历史的工具运用“必然”的公律,由个性而阶级而人类,由无意识而有意识,成为群众的实际运动;群众运动的斗争正需要此历史的工具,社会的实质亦已能产生此历史的工具,于是方开始从“必然世界”进于“自由世界”的伟业。

摘自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20日。

历史从泛义上解释,便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活动和现象;狭义的是,关于一切事物的活动和现象的记载或传说。泛义的涉及意象,狭义的仅限于记载。或广或狭,都是眼光看法的不同。历史的本质,只是过去的事实。在过去的事实中,人类的活动占了大部分(特别是有记载的方面)。人类活动庞杂纷纭,整个的表现是社会。所以历史可以说即是“社会演化”(SocialEvolution)。“演化”可以说是“进化”,也可说是“退化”,总之是有一种“赓续活动之体相”,不是静的而是常变的。

摘自徐琚清《谈谈历史》《燕大月刊》第4卷第2期1929年4月。

以吾人观之,谓一切人类史上之事变,皆取循环之形式,此说(假若有人持之者)显难成立。譬如“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此为孰一循环变化之一部分?秦始皇焚书,此孰一循环变化一部分?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此又为孰一循环变化之一部分?然曾谓人也,或历史中富有于循环之现象,远多于吾以日常所察觉或注意者,因之吾人若以循环之观念为导引以考察人类史,则每可得惊人之发现,此则吾所确信不疑者。

摘自张荫麟《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思想与时代》第19期1933年2月。

历史学的最大任务,即在于根据历史的一切事实,来发现一切统辖人类发展之定律的。所以历史正和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自然的目光去解释他;而历史的一切事实,亦可以用历史的目光去解释他。

摘自朱谦之《历史科学论》《现代史学》第2卷第3期1935年1月。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历史是自然的演化,历史固然是脱不了时间的关系,而自然亦未能离时间而独立。所以我们可以说,自然与历史二者均受制于时间。我们对于自然,既不能说独以空间为本位。同样对于历史,也不能说独以时间为本位。

摘自李则纲《历史学与科学》《学风》第5卷第1期1935年2月。

历史这一门的学问,在学术史上,算得最早引起人类注意的一种。但成功为真正的科学,却又是一切已成的科学中最迟的一种。

摘自陈啸江《建立史学为独立的(非综合的之意)法则的(非叙述的之意)科学新议》《现代史学》第2卷第4期1935年10月

所谓从中国史自身内里找求者,今请先设一极似空洞而实为客观的目标,即研究中国史应先注意到中国史在哪几方面是变动了。所谓变动,即是历史上划时代的特性,前一时代与后一时代绝然相异处。从此等相异处可以看出历史之变态与动向,再从此等变态动向里,论求其系进步抑退步。窃谓如此研究,乍看虽似空洞,结果必较合客观之真相也。故我谓研究中国史,应在中国史的自身内里找求,更应在中国史前后的变动处找求。

摘自钱穆《如何研究中国史》《历史教育》第1期1937年2月。

研究历史者,其最要宗旨,厥为研究此当前活跃现在一大事,直上直下,无过去无将来而一囊括尽,非此则不足以语夫历史研究之终极意义,而克胜任愉快者。

摘自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思想与时代月刊》第18期1943年1月。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摘自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卷第208页。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卷第624页。

在社会正态与受制裁的社会变态之间,更有一段缓冲的境域,是既不为社会所消极干涉,亦不积极提倡的不言不语的非正态界域,它既不是标准的社会正态,又不是标准的变态。它不受赞认,但是它的五光十色的表现,只要不超过社会划下的限度,也不会受到制裁,它是社会渐变的发源地。

摘自张宗颎《社会学的历史观》《中德学志》第5卷第3期1943年9月。

历史演进的可能,往往基于两极性(Polarity),两个相反的趋向不断地处于对立的紧张中,构成历史演进的中心的原素。

摘自张贵永《从英国先期浪漫主义到赫尔德的历史思想》《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3卷第1期1943年

历史为人类过去之活动,属于生活之范围;史学为研究此种活动之结果,属于知识之范围。

摘自周谷城《中国史学之进化》《复旦学报》1944年10月。

历史与史学,在国内每被人混为一谈。前者指史实或史实的记载,后者则指研究此史实或史实记载的学问。而历史或史学所指,以时代的不同,乃有广狭精粗之别。大抵古狭短,今广长;古粗浅,今精深。古时但重表面,今则注意史心。

摘自李絮非《论历史的概念及其趋势》《东方杂志》第42卷第4号1946年2月。

真正的历史都必与现时生活联贯,都必是思想批判的结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都是“假历史”。

摘自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大公报》第16、17期1947年1月26日。

历史的任务在明白事实的完整的真相,它所得到底仿佛是一件思想所成就的艺术品,完整而融贯,独立而自足,好比一幅画,我们看清楚它的完整的形相就已经够了,画以外无画的事,无论是原因还是目的。

摘自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大公报》第16、17期1947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