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音乐家
14552800000012

第12章 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

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林山麓的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它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千百年来,多少诗人和音乐家满怀激情地赞美它、讴歌它,但是,在众多取材于多瑙河的音乐作品中,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867年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流传最广,也最受人们喜爱。

《蓝色多瑙河》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沉闷的空气笼罩着维也纳。为了扭转市民们低沉的情绪,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的委托,创作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它原是一首合唱曲,后来由作者亲自改编成管弦乐曲。由于这首圆舞曲表现出来的真挚感情渗透着维也纳人民热爱故乡的深厚情意,而且它的旋律特别优美,格调也健康乐观,所以这首乐曲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分成两大段落,一开始,小提琴轻弱徐缓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宁的多瑙河晨景。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圆号轻轻地吹出了引人遐想的主题,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慢慢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这一优美的旋律使人不由得想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河畔景色。序曲的第二段落,乐曲速度变快,出现了圆舞曲的节奏,象征着多瑙河在朝晖的沐浴下开始了新的一天。乐曲情绪越来越活跃,依次引出了五个小圆舞曲。

第一支圆舞曲,音乐轻松明快,充满了勃发的生机。“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树梢多美妙”,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个主题是全曲的灵魂,鲜明地反映了奥地利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二支圆舞曲具有明显的回旋感,犹如起伏的波浪,层层推进。接着,乐曲突然从D大调转为降B大调,在舒缓而轻快的节奏上呈示出对比的主题,使乐曲显得柔和娴雅,委婉动人,好似春姑娘面带微笑,正向我们走来。

第三支圆舞曲,用对比鲜明的两种音乐素材构成。它一开始以优雅的旋律,充满想象地歌唱着“白云像面网,在头上飘荡,遍地鲜艳的花朵,在她脚下开放”,紧接着转化为富于流动舒畅的旋律,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在第四支圆舞曲中,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主题A和兴奋活泼、热烈奔放的主题B相映成趣,表达了一种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第五支圆舞曲是整部乐曲的高潮。它采用顿挫跳跃的节奏,炽热欢腾,华丽辉煌,进一步表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

尾部有两种:一种是带合唱的,结尾较简短;一种是不带合唱的,规模较大。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三、二、四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再现序奏部的主要旋律,最后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乐曲,精巧绝伦,雅俗共赏。

吹裂了的笛子

李谟是盛唐时期颇有名气的笛子演奏家,在梨园担任笛师。他有几支烟竹笛,吹起来声音清脆嘹亮,李谟视同珍宝,时时不离身边。

李谟的姐夫黄伯泰住在越州,他邀请李谟和几个亲朋好友一同游览镜湖。他们乘坐一艘大船,停在竹林边上,边吃酒谈心、边欣赏着夏日镜湖的美景。大家都很仰慕李谟的名声,对此良辰美景,少不得纷纷请他吹奏一曲。李谟面对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也觉兴致盎然,于是慨然允诺。他解下腰中的烟竹笛,娴熟地吹奏起来。清亮悦耳的笛声在湖中飘荡,吸引了许多游船纷纷划来。一曲既终,大家都夸奖他笛子吹得好。只有船尾的角落里坐着一位老人一言不发,低垂着头,好像睡着了,与周围热情、兴奋的听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老人。老人似也意识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这儿来了,于是缓缓地抬起头来说:“我正在琢磨李相公吹的笛曲。”李谟沉住气说:“老伯原来是行家,请多指教。”

老人面向众人说:“李相公吹的《凉州曲》虽好,可惜火候不够。最高的地方‘十三叠’还没有吹上去,不知他本人可注意到了?”李谟听后,脸红得像火烧一样,恨不得能有个地洞藏起来。

黄伯泰忙将李谟的烟竹笛递给老人说:“请您指教。”老人也不推辞,接过笛子从容地吹奏起来。他吹的也是《凉州曲》,笛声清澈响亮,非同凡响,而且感情饱满、富于音色变化,很快就使周围的人听入了迷,就连李谟也相当佩服。满船的人正听得入神,笛声戛然而止。只见老人对大家说:“不要吹了吧,再吹笛子要裂开了。”李谟忙说:“老伯只管吹吧!一支笛子算得了什么!”

老人于是又接着吹了起来,这次曲调更高,声音更为亮丽,连湖里的水也随着笛声泛起了涟漪,岸上的竹叶仿佛也受到笛声的感染而晃动着它们的身体。吹到“十三叠”一段时,乐声转为刚厉奇崛,这是一般人无法吹出的声音。恰在这时,只听得“叭”的一声,老人吹奏的烟竹笛裂成了两半,可见老人的底气有多足、功夫有多深了。

李谟从老人手中接过吹裂了的笛子,心中感慨万千:过去总以为自己技高一筹,没有敌手,没有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可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他心爱的烟竹笛虽然被吹坏了,却使他认识到了这条千古不灭的真理。从那以后,李谟学习更加勤奋,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他的笛子越吹越好,总是保持在当朝当代的最高水平上。

卡拉OK及其起源

卡拉OK是Kara-oke的译音,它原是日文(kara)“空”和外来语“okesutora”(乐队)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无人乐队”。这一文化商品出口到台湾后,被台湾人称为“卡拉OK”,又加以改装再出口,从此便如此称呼了。

无人乐队,即伴唱音乐的起源,最初是从歌唱艺人练歌而灌制的乐队伴奏音乐而来的。据说,1974年前后,日本神户有家酒吧,为了节省开支,减少麻烦,便以这种预先录制的伴奏音乐取代正式的乐队来为歌星伴奏。从此以后,其他商人竞相仿效。不久,许多酒吧和咖啡厅的老板又拿出新招儿:顾客只要肯花钱,还可以上台在这种卡拉OK带的伴奏下演唱。这种做法吸引了不少业余音乐爱好者,他们既可以在这里展现自己的才华,又可以舒服愉快地在这里消遣;同时,音乐部门也在这里发现了一批人才,真是一举数得。

当时,一些职业乐队曾对此提出过抗议,认为卡拉OK带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生计,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不料,这种抗议引起了一般市民的更大兴趣,反倒起了广告的作用,使卡拉OK至今盛而不衰。

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霍姆斯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

第七热章 烈奔放的情感——《月光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关于它,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在一个美丽的月夜里,贝多芬散步郊外,听到从一农舍中传出琴声,他走近农舍的窗前,发现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在弹奏他的《F大调奏鸣曲》。贝多芬深为感动,特地为她演奏一曲。这时,一阵夜风吹熄了室内的蜡烛,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室内犹如披上了银色轻纱。贝多芬将此情此景表现在所奏乐曲中,从而产生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这首曲子写于1801年。当时音乐家刚刚恋爱失败,这是献给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迪的。失恋加上耳疾,他在这首作品中反映了痛苦失望的情绪。作者自己把这部作品称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但正如罗曼·罗兰指出的:“幻想维持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月光”之名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勒听了此曲后,将它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得名。

奏鸣曲的三个乐章,表现了从一种心理状态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转换,从深深的悲哀转向烈火般的抗争。第一乐章以单三部曲式写成,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具有浪漫主义小夜曲的特点。整个乐章舒缓从容,匀称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造成平静的背景,然后主题轻轻进入,细腻地表现了心情的波动。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采用小步舞曲的体裁,优雅轻盈的音调,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照,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这是整首奏鸣曲中富于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部分,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与爆发,犹如激烈的狂涛,又像是连续的跺脚声,音乐极富动力,从低音区一直冲到高音区,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激流。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申诉。

结尾部使紧张的气氛略微缓和下来,乐曲经过短短的展开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感情极为奔放。在尾声中,当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潮并没有就此平静,而是在做最后的冲击。

撩鬓举袂歌一曲

许和子是唐玄宗时代的歌唱艺人,她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从事音乐的,所以她的歌唱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学渊源。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成为“内人”,亦即皇帝跟前的乐伎。能够成为内人的人,都是色、艺无双的,因此,她的容貌之美丽,歌声之悦耳是可以想见的。据说,她的歌喉一转,能够“响传九陌”,歌声是如此的嘹亮。一次,宫廷著名的笛师李谟吹笛为她伴奏,她悠长而响亮的歌声激励着李谟,使他吹得格外带劲,结果许和子的歌声唱完了,李谟的笛子也吹裂了。

许和子进宫以后,被改名为永新,因为伎人的地位与奴隶不相上下,随主人的喜好而更名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大酺”——这也是皇帝笼络百姓的手段,即举行盛大的宴会与民同乐。当然,到皇宫里来白吃白喝,热闹一番,作为市民是求之不得的。于是,这一天来的人非常之多,人声嘈杂,乱哄哄,连演出的鱼龙百戏(一种杂耍)的伴奏音乐都听不到了。皇帝见此情状心中大怒,立即下令要罢宴。此时,站在一边的高力士连忙上前启奏:“禀皇上,听说宫里的永新歌声一起声震百里,不妨让她来试试,也许可以弹压得住。”皇帝想了想,觉得如果真的罢宴,那么原先笼络人的一片苦心岂非白费?甚至还会落得个骂名,的确不妥,不如叫永新试试。于是,皇上下令叫永新来。

不一会儿,永新来到了勤政楼,她“撩鬓举袂”,亦即整理了一下头发,举起了长长的袖子,曼声高唱。说也奇怪,自打她的歌声一起,广场上就渐渐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完全静了下来,据《乐府杂录》记载:“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直到她唱完,全场一直鸦雀无声。许和子的一曲,竟能制止这千万人的噪音浪潮,真是不可思议,她的歌声果真有如此大的魔力?

古代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某个人、某件事,但夸张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无缘故的捏造,因此,许和子的歌声嘹亮动人,在当时无与伦比,这点恐怕是没有疑义的。

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早在18世纪,维也纳就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近300年来,维也纳先后涌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等许多音乐巨人,他们在这里生活、创作,为后世谱写了无数优美动人的乐章。

大约在1781年,“交响乐之父”海顿和“音乐神童”莫扎特在这里结成了莫逆之交,两人相互影响,使得他们在音乐创作上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若干年后,曾经受业于莫扎特的青年作曲家贝多芬也来到维也纳,他继承了前辈的艺术传统,以他充满热情的理想和对大自然、对整个人类博大的爱,创作了以《第九交响曲》为代表的多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音乐天才舒伯特在维也纳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他以独特的个性和惊人的乐思,谱写了600多首饱含着维也纳精神的歌曲和小夜曲,他的多产和成功,在世界音乐史上一直是个奇迹。后来的“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感悟于维也纳的山清水秀,创作出了《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圆舞曲形式,使他成为又一享誉世界的音乐伟人。他们的成名影响了维也纳,维也纳也造就了他们的音乐天才。

在维也纳,无论你进饭馆就餐,还是到商店购物,到处都弥漫着轻松美妙的乐曲;无论你漫步在公园,还是徘徊于广场,到处都能看到巍然矗立的著名音乐家的塑像。

世界瞩目的维也纳,几个世纪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人们提起维也纳,无不满怀敬意地称赞:“维也纳——世界音乐之都!”

歌与诗是对天生和谐的姐妹

——弥尔顿

作词谱曲是最好的职业,唱歌仅次之。

——约·贝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