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14553600000012

第12章 E大调(4)

4.爱学生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多年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传统的教育锁闭起来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爱学生就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新奇的、富有创新的想象给予支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善待学生的“标新立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力量,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倾注更多的爱,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信任和尊重师长和他人,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圆梦的空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且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

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让学生划出表现董存瑞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有位学生提出异议:董存瑞为什么一定要舍身去炸暗堡呢?我认为不应该采用用自己的身体来顶住桥顶的方法去炸暗堡,这样虽然暗堡炸掉了,但是牺牲了他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要知道当时的董存瑞叔叔才19岁,这是多么可惜啊!经他这么一提,同学们在下面开始窃窃私语,同学们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是为了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值得的,有的认为不值得这样做。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的,说明学生开始动脑筋了。于是,我马上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小组合作。在学生的交流中,有的认为当时董存瑞可以解下自己的皮带,再借用皮带把炸药包拴在桥栏上,这样不仅可以把暗堡炸掉,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生命危险。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董存瑞太不会动脑筋了,其实当时他可以把手中的枪改装一下,做成一个钩子,再用钩子钩住桥栏,然后让炸药包挂在枪上,这样不是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炸掉了暗堡吗?”有的女生认为,董存瑞叔叔如果能够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撕成几条,再把它们一条一条接起来,最后把炸药包系住,用力甩到桥上,也就没有生命危险了。还有的提出,可以把刺刀插在石头缝里,这样只要把炸药包套在枪柄上,不是更加简单吗?课堂上,我听着同学们的分析、争论,便做了相应的诱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地、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这就是告诉我们阅读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智慧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的同时,要坚持语文问题答案的多元化,不以问题的“标准答案”为唯一,让答案的空间有所扩大。同时,在课堂上,尽可能圆孩子一个自由的梦——尽量多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用自主、合作、探究来激发学生体验。有空间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自由,有了自由才有学生自己的真情感悟。

等待孩子的蜕变

有位家长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实施的“平民教育”,希望孩子做个平凡人,过平凡的生活。也曾听一位教师说起班级中一个调皮的出名的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这位孩子的妈妈容不下孩子的一点点错误,只要考试不是她希望的分数,只要老师说这个孩子有点不怎么样,只要孩子的作业出现一点点她认为是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她就怒不可遏地呵斥他,一不小心就是“皮肉之苦”。而每当这个时候,做爸爸的就马上跳出来保护孩子,理由是“他有做平常人的权利”。

从理论上说,我很欣赏“平民教育”的思想,有平常心,做平常人是最快乐的。很多哲人都曾不止一次地告诉着我们这个道理。无论是“平民教育”还是“快乐教育”,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教育也在不经意间日积月累。唯物辩证法上说的“由量变到质变”,我们的孩子也在由量变到质变,质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标准与尺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

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是循循善诱的,是循序渐进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但是,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变得浮躁、急躁,没有耐心,急功近利。当孩子三四次之后还不会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五六遍之后还做不对一道容易的题目,七八遍后还是背不出一个浅显的单词……我们的行动就不听自己的思维左右。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我们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当孩子的事实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产生失落感,从而演变成一股无名怒火。当这股怒火“燎原”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得承受“山崩地裂”。

我儿子进入二年级以来,回家作业需要“手把手”教的明显少了。很多时候只要静静地坐在他的边上,看他铅笔在作业本上滑动,或者听他读着因为熟练而显得含糊不清的课文,心中就会滋生出一种成就感。幸福感随着儿子的一次数学检测而消失。生气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的成绩,而是因为他“应付考试”的能力实在是出乎我的想象之外。在我的衡量标准中,平时做作业有点这样或者那样的小毛病,这些都是在我的容忍限度内的。但是面对考试,怎么也应该认真对待,平时的这个那个的小毛病,在关键时刻是应该全部修正的。而面对试卷上漏着的两道计算题,我应该的忍耐、应该的不厌其烦、应该的和蔼态度在此时都消失了。于是,一场“战争”在“漏题”这个导火线下引燃了。在我的怒呵声中,儿子声泪俱下、悲痛欲绝,凄凄惨惨地诉说着自己也想不到会漏题目,保证着说将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事情并没有因这场“战争”而有所改善。每一次考试,孩子总是战战兢兢地看着我,端茶递水、捶腿敲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讨好我,为的就是能避免再一次的“批斗”。

我也因此而心情烦躁不安起来。无意间我看到一篇名为《教育是一种等待》的文章,这篇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

“时时地提醒,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种等待。孩子一教就会,一讲就懂,一学就行,那怎么可能?更何况孩子是千人千面、千变万化的。孩子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的一刹那的等待。是孩子就会犯错,那就更需要我们的等待。”

是啊!教育是一种等待,我们家长需要等待。也许是烦琐的工作磨光了耐心,也许是生活的负担淡然了不厌其烦,也许是机械重复的生活淡然了等待。“孩子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等待着孩子的“顿悟清醒”呢?

回想自己的言行,难道没有需要反省的吗?在我的教育中确实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要求孩子看书的时候,我坐在电视前看着电视;埋怨着孩子写日记没素材的时候,我的博客日志也没在量和质上有飞跃;呵斥着孩子连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时候,我也常有这样那样的失误。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我的孩子能快乐的成长,这就是我需要的教育方式。无论是“平民教育”还是“快乐教育”,我们都需要在无数次的重复中等待孩子的蜕变。

随想

雾后的阳光总是特别的温暖,在批阅完试卷后,我走出办公室伸了伸懒腰,沐浴着阳光,感觉很舒服。一路走下楼,班级里老师们都在认真地讲解着题目。迎面正好走来附近小店的老板,因为女儿正在读四年级,所以他经常会跟我讨论一些教育教学上的事。看着偌大的操场空无一人,他有些伤感,不过他没向我诉说什么,倒是向我讲起了他最近看到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一个案例:在一所大城市里,有一所学校,因为各方面都比较差,所以没人愿意去管理,后来有一位海归接手了这所学校。一年后,这所学校成了当地有名的学校,老师、学生都争相进入。是什么使这所学校产生了这么大的起色呢?是海归效应吗?当然不是。我知道,这个案例其实我也见过。这所学校的改变是因为海归校长持之以恒地抓礼仪的结果。试想,一所学校,老师注重文明礼仪,教风自然好了;一个学生,文明礼仪落到心中,学风自然好了。一所学校,教风好了,学风好了,成绩能不好吗?

做教师这么多年,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我在博客里写下了这篇文章:一早来到学校,就看到许多学生在扫地。一路走上教学楼,学生看到我本能地说:“老师早!”我也微笑着回答:“你们早!”却意外地看到了学生的羞涩。再次来到教室,走廊上几个扫地的学生又说:“老师早!”我还是说:“你们更早!”学生的羞涩又起,我逮住了一个学生问:“干嘛每次老师说‘你们早或你们好’的时候,你们总会脸红呢?”学生看了我一眼说:“老师,我们不习惯,很少听到。”

回想平时所见,的确,学生对教师的问好已经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礼节,是对教师无形的尊敬。不管将来他是否还能记得我,但至少眼前对我们是尊敬的,这是教育的成功,因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礼貌的人是我们的目标。

而我们呢?我想我无权在此多说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但我想至少有一点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