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14554700000010

第10章 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9)

自觉积极性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的教学规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对基本矛盾,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他们掌握比较丰富的体育知识、技术和经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仅表现在对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知识、技术的接受者,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自发的,它取决于教师的诱导、传播、调节和控制。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必须了解和熟悉所教学生的概况和特点

要了解他们爱好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困难和不足等等。这是体育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但是,真正要做到了解学生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要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者,教师不主动去了解和熟悉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当然,也谈不上“知心”。只有做“知人、知面、知心”,才会有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性的基础。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学中,如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组织教学等手段,把学生引导到所教的内容上来,更重要的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外因促进内因的迅速转变,从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3、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与信任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感情息息相通。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能动地参加到体育教学中去。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动机是一切行为的前提,是推动学习、锻炼的心理依据。只有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发挥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参加练习,使其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

直观性原则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任何知识的来源,都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也是从建成立感性认识开始的。首先,必须使学生感知所学的动作(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从而为学习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技术奠定基础。所以,直观性原则,反映了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体育教材,扩大直观效果

体育教学中除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要领外,还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完成动作时肌肉用力的程度、方法及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等,以扩大直观教学的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直观作用

教师自身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观察的目标,特别是教师的动作示范、语言表达等都是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主要来源。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体育理论素养和运动技术水平,重视动作技术示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和手段

要借助于多种教学媒介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模型、图片、幻灯、录像、录音、电影等,发挥其直观教学的作用。

4、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学习和掌握任何运动动作,首先是通过学生直接观察运动动作的形象,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弄清正在学习的和已学过的运动动作有何联系,辨别运动动作的技术结构,找出动作技术的关系,明确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界线,从而形成正确动作的表象,避免一般化的观察和单纯机械的模仿。

(四)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合理安排负荷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负荷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合理安排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生理和心理负荷变化的规律。从生理负荷变化的规律来,人体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生理负荷的刺激下才能实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生理负荷越大,超量恢复的效果也越好,适应变化的程度也越大:如果生理负荷过大,超过了一定限度,生理机能就会受到损害;而生理负荷过小,对生理机能的发展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从心理负荷变化的规律来看,有关心理负荷的实验结果表明,心理负荷的“注意”、“情绪”、“意志”三项指标在课中不同时区的峰态变化一般趋势是:在45分钟的体育课中,学生的注意高峰出现在一节课的前区15分钟处;学生情绪高峰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课的前区4~18分钟,第二次出现在课后部36~40分钟之间;学生意志高峰则出现在课中20~36分钟之间(如图3-4所示)。如果学生注意与情绪最佳心理时区内安排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和动作技术,在学生意志品质处于高峰期内进行锻炼,必然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图(6)1学生体育课上心理负荷变化趋势图

贯彻合理安排负荷原则的基本要求职下:

1.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性质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

新授课和复习课在安排生理负荷时应有不同的要求。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不同,安排生理负荷时,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教材,应考虑它们对身体机能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做出科学安排。此外,学生的生活制度,营养条件等,在安排生理负荷时,也应予以全面考虑。

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先增加负荷量,待适应以后,再增加强度。量和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量再增时,强度宜适当下降,强度现增加时,量则适当减少。这样,量和强度交替增加和下降,密切配合,才能使用权学生承担负荷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

表面数据是指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内部数据是指负荷的量和强度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在通常的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因学生的体质强弱和身体训练水平不同,一定负荷的表面数据作用于不同的学生,可产生不同的内部数据。因此,在分析生理负荷时,应把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结合起来,加以判断和评价。

4.安排好心理负荷

安排心理负荷时(主要是注意、情绪、意志三个方面),既是要与教学进程相联系,又要与生理负荷相配合,使学生的心理负荷高低起伏、节奏变化,与学生的生理负荷相互调节、相互补充。

5.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

根据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6.做好授课中生理和心理负荷的监测和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采用观察法和脉搏测量法,了解学生生理与心理负荷的大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控,以确保在适宜的生理负荷和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授课的预期教学目标。

(五)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负荷的安排必须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并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使学生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的顺序,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贯彻和运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素养,深刻分析和掌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各项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与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

2.制定好教学文件

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使教学工作系统连贯进行的基本保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每个运动项目,每项知识和技术,每次课、每一学期的内容和教法,都应前后衔接,逐步提高。

3.安排好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该知识或技术的由易到维、由简到繁的顺序,又要考虑到与其他知识或技术之间的关系。先安排什么,后安排什么,都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要求,使前一项教学有利于后一项的教学。

4.有节奏地逐步提高生理负荷

体育课中生理负荷的安排,应采取波浪式发展的节奏逐步提高。这是因为机体适应某种生理负荷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后如不再提高就不会引起机能的发展。就一学期来说,应有节奏地交替安排不同负荷的体育课所进行课的生理负荷,应安排在前次课的超量恢复水平上,使学生的生理负荷呈逐步提高趋势发展。

(六)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确定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年级和年龄组学生,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具有共同点,因而体育教学可以对他们提出统一的规格和要求。同时,他们的身心发展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与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他们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运动项目专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不同点,又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要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贯彻和运用我别对行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

这是进行区别对待的基础。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班组学生的体育认识、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健康状况、体育基础、身体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才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区别对待。

2、面向全体,兼顾两头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普遍提高上,在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时,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同时,还要兼顾两头,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对个别身体素质好、有体育才能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为提高专项成绩打基础。对体弱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耐心帮助,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完成教学要求。

3、从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

教学中贯彻区别对待原则,还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同地区、季节、场地器材设备条件,都会对体育教学起制约作用。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教材、学生的特点、组织教法外,还必须考虑上述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别对待。

(七)巩固、提高原则

巩固、提高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不断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逐步有所提高。

巩固、提高原则的理论依据是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的生理学规律。因为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巩固的提高,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而成的。反复练习可以使运动条件反射不断地建立和巩固,并在大脑皮层建立动力定型。但是,动力定型建立以后,还有继续练习,不断强化,使动力定型更加巩固完善,否则,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贯彻巩固、提高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反复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经常地练习,增加练习深度,反复强化,不断巩固运动条件反射,是贯彻巩固提高原则的基本方法。每次课都要使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但是反复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不断地消除动作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反复练习的自觉性,就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

2、采用提问、测验、竞赛等多种方式

采用提问、测验、竞赛等多种方式,是贯彻巩固、提高原则的有效手段。在运用这些手段时,要根据授课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提问要有启发性。在某一阶段的教学告一段落时,可采用竞赛的手段,观察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竞赛条件下,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

3、改变练习条件

改变练习条件,对巩固、提高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能起到良好作用。改变练习条件包括场地、器材及动作结构、环境条件等。如平地跑改为斜坡跑,以及改变器械重量和动作组合等。

4、课内外结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定的课外体育作业和家庭作业。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5、培养进取动机

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进取动机。

上述7条体育教学原则是一个完善的体系,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体育教学原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始终属于一个发展的范畴。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教学原则也将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