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14554700000009

第9章 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8)

(2)完成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客体和参与锻炼身体的实践,虽有教师、教材和学校的各种安排,但不应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应主动地刻苦攻坚、创造性地学习,能动地发展自己。

(3)制约作用

所谓制约作用是指对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师主导作用,都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为考虑的出发点,又以他们作为检验的主要标志。

(4)评价反馈作用

所谓评价反馈作用,是指学校的各种教育措施能否使用权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充分保证和保护。评价学生是否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评价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质量,实际上也评价学校(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

3、体育教材

教材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国家通过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不同地区的省市和学校在不违背教材大纲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作适当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体育教学法内容可分为显露性和隐性教材两大类。显露性教材主要是写在教学大纲上,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隐性教材主要指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未写在教学大纲上的那些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例如体育教师的教态、课堂纪律要求、教学情景的设置等。教学过程要认真处理好两类教材的关系,不能相互取代和偏废。努力使两种教材结合运用恰当,促使学生身心同步发展。

4、传授媒介

教学过程中的传授媒介主要是指教学环境条件和方法。它主要是沟通师生间的信息,将师生的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同步活动,保证体育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序地进行。体育教学中的传播媒介很多,例如语言、教学方法、组织措施、场地环境、器材设备、手段等。传播媒介齐全、充分,运用效率高,使教学系统犹如一只帆船在顺风顺水中航行,阻力和干扰较小,有利于搞教学质量。

上述4种因素的协调运用,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搭配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反映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动态过程。在这4种基本因素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学艺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使体育教学成为一个有声有色、节奏鲜明、生动活泼、井然有序的教学过程。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调控活动

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动态控制和反馈的过程。这主要是以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场地、器材、气候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有规律地进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能否取得成功,要通过教师对各种信息的输通、反馈和调控,并使之在学生方面发生良好的影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促调控过程如图一所示。图中说明,体育教学过程即是教师把有关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手段传授给学生,经学生接受、“内化”后产生出效果。这时,教师还应分析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高速下一步教学计划,并采用最适宜、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措施,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传授内化

教学内容掌握内容

反馈

图一体育教学过程控制示意图

教学反馈是多层次的,可分为即时反馈和滞后反馈两种。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例如在动作进行中教师同步纠正学生做动作的缺点,或者当场提问、当场测验就是即时反馈。滞后反馈又叫延时反馈。如单元考核、阶段测验(中时反馈)、学期考试、毕业考试(长时反馈),都属于滞后反馈。

体育教学的控制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既具有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平面结构,又有多种因素相互交叉发挥作用的立体结构。

五、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规律是体育教学过程内部各种教学现象所存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决定着体育教学过程的必然表现和发展趋势。教学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存在的。通常人们把规律分为事物发展的动力规律和统计规律两种。所谓动力规律,就说按照这种规律,知道客体原来的情况就可以对它以后一系列状况作出只有一种含义的判断。所谓统计规律,就是说如果客体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改变的趋势,则按照这种规律可以预见已经形成趋势的某种概率。体育教学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能表现出趋势。它要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本质,说明各种关系的联系程度和性质特征。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其普遍的规律,如认识事物的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一般包括3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教法要求。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不够,表现出做动作很吃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所以,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和完整的动作概念。教师应正确地采用分解法和完整法,在重复地练习中,要加强保护与帮助,逐步形成正确的肌肉感觉。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讲解、示范和练习有机地结合并交替进行。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并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能精确地分析与完成动作。表现在逐步消除了动作的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的错误动作,动作变得协调和轻松起来,但仍不够熟练,不能运用自如。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动作结构的内在联系,注意改进动作细节,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采用比较、分析方法,进一步掌握动作细节。尤其要注意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在保证动作练习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以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

3.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精确,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表现在能准确、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当然,随着动作的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如果长时间中断练习,已形成的动作定型,就会逐步消退。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所以,这个阶段仍需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

(三)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会引起人体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机能变化,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当人体由安静状态开始运动时,由于机体的惰性,人体生理机能变化时,是由相对的较低水平逐渐上升,这一过程称之为逐步上升阶段;随后,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这个阶段,称为相对稳定阶段;人体活动到一定时间,就会出现疲劳,人体生理机能能力下降,经过休息调整,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又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水平,这时称这为下降(恢复)阶段。因此,人们把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概括为:上升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下降阶段(如图3-2所示)。

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也不同。少年儿童的机能活动能力一般是上升时间短而快,最高阶段时间延续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的能力较低,青壮年的机能活动能力是最旺盛的阶段,壮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能活动能力又逐渐下降。身体训练水平越高的学生,机能活动能力上升的时间越短,保持较高阶段的时间可以延长,承担大强度和急剧变化的负荷的能力也会提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练习与休息进行反复地、合理地交替,练习的负荷时有起伏,学生生理机能变化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运动。与生理活动相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指注意、情绪、意志)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这种波浪式的曲线变化规律,形成了体育教学鲜明的节奏性,也是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四)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

人体运动时,机体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能这些变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总是按照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原阶段的规律在变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反复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时,体内储备的能源不断被释放而供机体活动的需要,能量的消耗使机体的机能能力逐渐下降,引起疲劳。但经过休息,体内的能源物质和各种能力又逐渐恢复到工作前的水平,形成机体的相对恢复阶段。再经合理的休息后,物质能量的储备还可恢复到超过原来的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这就是超量恢复阶段。但是,如果一次运动后与下次运动的时间间隔过长,机体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是复原阶段。因此,体育教学中为了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贯彻适宜运动负荷原则时,必须遵循上述的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把下次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在上次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同时使每次课学习技术、技能的效果在上一次课的痕迹上产生,使之对上次课所学的技术、技能得到深化和巩固。

六、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指导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准则。

正确地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原则,能使体育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体育教学中的客观规律,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与安排教材内容,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速教学进程,完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原则一般包括:身心全面发展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合理安排负荷原则,秩序渐进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巩固提高原则。

(一)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教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全面多样,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理论依据是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人体的形态、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某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可塑性大,更应该注意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不同性质的教材,全面地影响有机体,使身体得到均衡的发展。课的组织教法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用游戏和比赛法,活跃学生做动作练习的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贯彻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面贯彻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进度时,应注意各类教材和考核顶目的合理搭配,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

2.身心全面发展原则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的准备部分,要全面多样;基本部分教材要进行科学、合理搭配。较理想的方案是:准备部分要以活动全身各部位肌肉、关节、韧带等为主,使全身各部位充分伸展,为完成课的目标做好准备;基本部分的教材,既有上肢为主的练习,也有下肢为主的练习,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锻炼和发展;课的结束部分,要做好放松活动,并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有组织地结束一节课。

3.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

体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上好体育课,采用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但是,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单纯从兴趣出发两者区别开来。所谓单纯从兴趣出发,就是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甚至背离体育教学大纲和全面锻炼的原则,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练什么,这种片面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长此以往,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对如何上好体育课和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