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14555100000033

第33章 “中国的犹太人”——兴化人

莆田、仙游两县古属兴化郡,所以莆仙人又称兴化人。兴化虽只两县,语音却自成一统。兴化人的性格也与其他闽人截然不同。兴化地少人多,过去经济不够发达。但兴化人自古以来就有发愤读书的好传统。“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兴化人家最喜爱的对联。因此,这块小小的地方走出过不少科学家、作家和教授,被称为“文献之邦”。为了生存,兴化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以至海外,他们特别能吃苦也特别精明,因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说。

兴化人最善于赤手空拳打天下,他们就是天生的买卖人。对兴化人而言,天下几乎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比如湄洲湾边的忠门镇有19万人口,人均不足四分耕地。这里人擅长做蒸笼,过去他们靠肩挑蒸笼叫卖行走江湖。可是,曾几何时,数万忠门人闯进京城,一举占领了北京的木材市场。他们还扎寨京城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木材村,成了京郊四大村之一。每年春节,在北京打工的兴化人居然是包了专列回闽探亲。这种气魄,不能不让人对兴化人耳目为之一振。

兴化人也有弱点,他在外十分团结,只要是兴化人一碰面,不论是否有外人在场,一定是说兴化话;一个单位里如有三五个兴化人,则必然聚在一块、玩在一起,如同兄弟一般。但在本土,兴化人之间却有一个不太团结和爱告状的坏名声,这或许是他们人口过于密集且又过于精明的缘故吧。

唱“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石狮人80年代,只要走进闽南的晋江和石狮,就会听到大街小巷到处都回响着“爱拼才会赢”的闽南语歌声。可以说,这两地的经济是伴随着这首激昂的歌曲腾飞的。晋江和石狮本属一家,今天的石狮市便是从晋江分出来的四个乡镇。但早在70年代末,石狮便名扬天下,那是由于这里猖獗的小商品走私活动。台湾产的电子表、尼龙伞和布料通过渔民海上走私进入石狮,而后又连绵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晋江之出名则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假药”案。可以说,两地的发展史上都有一段不太光彩的记录。

但是经过20年筚蓝褛路的奋斗,当年这两个闽南小城镇已发展成两座新兴工业城市,进入全省四强,而晋江更是位居全省县市经济榜首。

这两个在经济上顶呱呱的城市,改革开放前却是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这里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只能种红薯。过去每年国家要下拨大批“救济粮”。两地的巨变与这里人们特殊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石狮人有一个著名的信条:只要有5元钱能摆个花摊就不去给别人打工——他们特别想当老板,也因此成长起一大批老板。常使刚到石狮的外地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些穿着人字拖鞋、满脸土气的汉子,却一个个都顶着总经理的头衔。他们还有一句口头禅:输赢笑笑。他们尤其不怕挫折。有人说,石狮人口袋里只要有100元钱,就敢做10000元的生意。的确,这里许多企业家创业之始,全部家当还装不满一箩筐。石狮人不仅敢拼能挣,勇气十足,性格更是豪爽。他们并不特别有钱,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赞助却能够慷慨解囊。石狮市每年一度的篮球赛,其赞助商只是一位小建筑队的包工头。而为了维持球赛的经费,他已将原先赚下的四套单元房卖掉了三座,他却始终坚持不懈。

相比之下,晋江人除了石狮人那种敢拼的勇气外,还多出几分精明。他们有做生意的传统,有不少家族还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像居住在陈埭镇的丁氏。而安海镇自古以来就是闽南重要的商贸集镇。只要有政策,晋江人从事商业活动简直如鱼得水。晋江人在海外的大实业家很多,他们团结爱乡的精神也特别突出,对家乡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提携作用。

在福建西部还居住着人数众多的客家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独立的方言系统。他们营造的土楼文化,吸引了中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福建人在家是只虫,而出门便成了龙。福建人早年在青山绿水间长大,最是自然、淳朴,最具生命的活力。等积蓄了满身的冲劲,然后便外出闯世界,不断地汲取世间的养料,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但似乎他们对家族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乡土情结很浓,各个大学里最兴盛的老乡会,大概就是“福建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