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生我心
一
我从小就听说过这样两句话:会弄钱的人算不上什么英雄,会散钱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那时,我年纪小,只知道家乡话弄钱的意思是赚钱,对散钱一词始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经常发出这样天真的自问:
“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散去呢?我呀,才不为了当散财童子去干这种傻事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加深,渐渐地知道了赚钱是什么意思,散钱又是什么概念。当我为了写作蒋介石与青帮的关系的时候,我研究了近代海上闻人、青帮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对旧社会的所谓赚钱和散钱又有了新的认识。用我的话说:
“这些黑社会老大为了所谓赚钱不择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分钱都染有鲜血;他们晚年主动地铺路修桥、散衣分粥,是为了对自己当年那残忍灵魂的一种忏悔,希望到阴间地府免受上刀山、下油锅的酷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向着纵深发展,一批暴发户靠着“坑、蒙、拐、骗、偷”等不法手段,全都弄到了多少不等的钱,对外还美其名曰:靠政府的政策赚了钱。这些人对社会既无善举,也谈不上对国家回报,有的只是在女人面前显摆自己拥有财富的本事。说来也十分可笑,他们就像是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人物——“袍哥老大”搞钱的目的是为了“捧角”那样,天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用老百姓的话说:
“他们的钱来得容易去得快,靠‘坑、蒙、拐、骗、偷’赚钱,靠‘吃、喝、嫖、赌、抽’散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没有几个死在棂床上的!”
自然,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也不乏赚了钱以后就做善事的先贤。但是,从经商赚钱开始就关心慈善事业的商贾却少之又少;像近代的武训那样,终其一生为了兴办教育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
说到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我和朋友们多有贬斥,尤其是对贫困学生上学难,教育乱收费,许多学校热衷于扩招创收——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等三个老大难问题恨之入骨!对此,我就不只一次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按照现行的教育办法,我这个穷孩子就无法读书,更无可能学习作曲,当作家!”
对此,黄如论先生不仅有着同感,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帮助家乡的穷孩子念书。
我记得在一次朋友式的聚会中,从农村走出来的大评论家李准同志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曾经引经据典地讲了如下这番话:
“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他致敬!’大文豪雨果讲得同样深刻:‘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毫无疑义,对教育的崇敬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更应当是教育从业者所必备的首要职业操守。”由此,我们这些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相继发起了牢骚,大意谓:
“如今,在某些人看来,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甚至敛财的手段,教育的崇高感已经丧失殆尽。更有甚者,不少从业者在实际上已经用经济创收指标取代了教书育人的首要地位。既然经济创收成了最高目标,那么,招收富有子弟当然比收穷孩子要划算得多,扩招是越多越好,巧立名目收费更是多多益善,其结果,教育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最后,我也有感而发地说道:
“我认识一位房地产商黄如论先生,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全家人节衣缩食供他上学的艰辛,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后来的经历更使他牢牢记住,是教育引领他走上广阔而又美好的人生舞台。如今,他生意做大了,但教育在他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从未动摇。值得说明的是,他的捐助教育决非一时心血来潮;从某种意义说,他是偿还夙愿,是由衷地向教育回报。”
接着,我又讲了黄如论先生捐助教育的特点,即赚钱少的时候就少捐,赚钱多的时候就多捐。例如,我在前文讲的他在福州、南昌创业初期捐助教育的事例,就属于赚钱少就少捐的情况;后来,黄如论先生移师北京,亲率金源人艰苦创业六年,在打造大型综合社区“世纪城”等建筑项目中,的的确确地赚了很多的钱。因此,他捐助教育的投人也就一年比一年多,xf教育事业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请看如下这组经筛选的数字:
1999年,捐资100万元,设立福建省福州市贫困学生助学金;1999年,捐资150万元,帮助福建省连江一中发展教育事业;2000年,捐资100万元,帮助福州市一家私立中学办好教育;2001年,独资捐建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计2300万元,2001年,捐资100万元,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黄如论奖学金;2002年,捐资1691.8万元,帮助中国人民大学解决生活、教育问题等;2002年,捐资1200万元,帮助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购置教学用具等;2003年,捐资2.3亿元,兴办四年制本科大学福建江夏学院,2003年,捐资2000万元给福建省教育厅。
2003年,捐资1500万元,由福建省教育厅捐赠农村义务教育建设;2003年,捐资1000万元,帮助北京大学兴建政府管理学院;2004年,捐资1300万元,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兴建“如论讲堂”,我扼要地讲完黄如论先生捐资助教的情况以后,又向我的朋友们转述了福建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讲过的一段话:
“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人民币2.3亿元创办江夏学院,创造了福建省解放以来捐资助学的最高纪录,也是福建省继陈嘉庚先生之后,捐资办学数额最多的华侨,充分体现了黄如论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赤诚之情,以及尊师重教、兴学育才的远见卓识。”
我的朋友们听后深受感动,都希望有机会去福州市参观一下“江夏学院”,或到连江县看一看“黄如论中学”。
机会终于等来了!2006年4月8日,我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在福州开机,北京的有关领导、各家传媒的负责同志以及与《船政风云》有关的朋友浩浩荡荡地飞到福州。开机仪式过后,我与李准、李硕儒等朋友随黄如论先生去他的家乡——连江县马鼻乡辰山村一游。也就是在这趟黄如论先生的故乡行中,他陪着我参观了建国以后政府帮着他家建的住房。中午,同行的十多位朋友在黄氏祠堂用过饭后,遂又乘车去连江县城“黄如论中学”参观。
或许是同命相连的原因,我竟然由生养黄如论先生的三间小木屋,感伤地想起了陪我度过童年、少年的三间破土屋。因此,我沿途一言不发,心情也是相当沉重的。但是,当我的思路由罗源湾想到与外相通的大海,想到菲律宾,想到福州、南昌,想到北京,想到“江夏学院”、“黄如论中学”以后,我又轻轻地叹了口气,暗自说道:
“这是一条曲折坎坷的路,这也是一条人生成功的路,我真的好希望走在这条成功路上的所有人,能为山里的孩子念书出把力!”
“黄如论中学到了!准备下车了!”我被同行朋友的喊声叫醒了,揉了揉双眼,准备下车参观“黄如论中学”。
诚如前文所述,连江县“黄如论中学”,是黄如论先生捐资几千万元为家乡建的一所中学。按照协议,一俟“黄如论中学”建成之后,他就无条件地交给政府,作为国立中学完全由县教育局管理。日后,如果教学遇到困难,黄如论先生视情再给予资助。因此,对于黄如论先生这种捐资助教的义举,全校的师生是心存感激的。
我们一行走进“黄如论中学”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清脆悦耳的喊声:“欢迎!欢迎!欢迎黄如论先生来校指导工作!欢迎北京的客人多提宝贵的意见!”这是一所设备先进的中学,从教学楼到学生宿舍全都是新建的,绝不比北京的名牌中学差。等校方领导介绍完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后,希望黄如论先生再捐助一些钱购买学校附近的地皮,再建一幢教师楼和一座有400米跑道的体育场。黄如论先生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当即答应再捐资1200万元。接着,他又讲了如下这段话:
“第一,要优先让够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第二,不搞乱收费,除国家统一规定的,不再收其他任何费用;第三,一定要保证教育质量,努力做到最好!”
那天,黄如论先生就讲了这样几句话,前后不过三分钟。我们同行的一位女士听后感慨万端,竟然脱口而出,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才叫真正的男人!三句话,1200万元,干脆利索,没有一点婆婆妈妈的!”
“看来,你是喜欢黄如论先生这种男人的了?”
“岂止是我啊!”
同行的朋友们为这位女士的坦荡情怀所感动,遂又发出一片啧啧的赞美声。
李硕儒先生是常年居住在美国的知名作家,经常和朋友们谈起西方有钱人捐资助教、兴办慈善事业等一些公益性的事情。因此,他对我们国家一些有钱人,对慈善捐助表现出的陌生和冷漠感到惊讶。过去,他曾经听我说过黄如论先生的慈善捐款,连续五年荣登中国排行榜之首,似乎感到有些震惊。今天,他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黄如论先生捐资助教的言行,颇有感慨地说道:
“应该着力宣传黄如论先生!让中国有钱人都知道:他们除了对教育的崇敬之外,还必须建立报效社会的责任感和慈善意识。”
“硕儒兄讲得好!”李准同志接着又说道,“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的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的,人们期待着慈善意识的普遍高涨和支教助教蔚然成风。”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近似半开玩笑地说道: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中,我相信为富不仁者是少数,乐善好施者是主流。只要有人登高一呼,支教助教一定会蔚然成风!”不久,大评论家李准同志在《人民日报_人民论坛》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向捐助教育者致敬》,我读后感触颇深。现摘录一段如下: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教育连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惟其如此,不仅政府要办教育,全社会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发展教育贡献力量。一个人掌握的权力越大,拥有的财富越多,责任也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对教育的慈善捐助状况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这个国家富有人群社会责任感和慈善意识的一个重要尺度。”我赞成比彻说过的话:“财富并不是生命的目的,只是人生的工具。”我也更赞同鲁迅先生讲的这句话:“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因此,我认为李准同志的这段行文更耐人寻味:
“对教育的态度,对慈善捐助的态度,说到底是个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只有真正懂得了人生意义之所在和金钱的作用,才能做金钱的主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堪称富有者。一旦发了财就只顾纵情挥霍和享乐,那是典型的暴发户心态,到头来只能做金钱的奴隶。”
此次福建省连江县之行,虽然没有时间参观黄如论先生捐资2.3亿元兴建的“江夏学院”,但是我却从生养黄如论先生的故乡,以及捐资兴建的“黄如论中学”感悟到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慈生我心的人,才会自觉地捐资助教,才会自始至终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为民众盖房子”的宗旨,为“中、低收入者”盖房子,盖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