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进科学丛书:无奇不有的世界
14564900000039

第39章 沙子吃人

《西游记》中有个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唐僧有三个保护他的徒弟,三个徒弟中有一个叫沙和尚,沙和尚的老家在流沙河。那流沙河是什么样子呢?有诗为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你看,那流沙河有多可怕,就连鹅毛、芦花这类轻盈的东西也浮不起来,会被它吞没!

你或许会说,《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书里的话是不能当真的,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当代的真实事件吧。

那是一个夏日的早晨,生物系的两位大学生——皮格特和斯坦,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基乔比湖南面的一片沼泽地考察寄生植物。

他们背着装满标本和食品的背包,兴致勃勃地穿行在灌木丛中。突然,走在前面的皮格特失声惊叫起来,只见他脚下踩着的好像是晒干了的沙地硬壳,竟怪异地裂了开来,他的脚陷了进去。皮格特踉踉跄跄地向前挣扎了几步,希望踏上坚实的地面。可他再也动不了了——人就像踩在厚厚的棉花堆里,软软的一点也使不上劲。很快地,沙子没到了他的膝盖。皮格特只能大声地向斯坦发出呼救。

走在后面的斯坦目睹了这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对陷入沙中的伙伴,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绝非一般的事故,如果上前去拉人,两人就会一起陷进去。于是,他立即转身跑开去找可以进行援救的工具。等他找来一根树枝回到皮格特那儿时,惊奇地看到仅仅是那么短短的一会儿,沙子已经埋过了皮格特的大腿,并且手已够不着斯坦伸过来的树枝了。

很快地,皮格特失去了重心,慢慢地向前倾倒。他脸上痛苦的神色表明,他在沙子的重压下已近于窒息了。最后,在一声嘶哑含混的叫声后,皮格特的头部没入了沙子中。那块吞没了人的沙地随即恢复了原样,还是那样的宁静,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这离奇的事件引起了地质学教授尼辛格的注意。在斯坦的引导下,他来到吞没皮格特的地方。粗看上去,这块沙地中散生着丛丛灌木,沙上长着斑驳的黄绿色地衣,沙地附近有条汩汩流动的小溪。这一切,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并无两样。可等尼辛格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沙地后,异常情况就出现了:沙地随即蠕动起来,像被惊醒的野兽一样,很快就把石头吞没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沙地的沙子是相互间有很大摩擦力的棱角沙,也许这里的沙粒是滚圆度良好的圆粒沙吧。可把沙粒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后,尼辛格排除了这种可能。也许是沙粒的表面蒙有一层润滑剂吧,这样,沙粒之间的摩擦力大为减小,重物一旦落在上面就会陷下去。尼辛格想起了沙地附近的小溪,对了,看来就是这个原因,那润滑剂必定是水。

为了验证这一点,尼辛格从出事地点取回一桶沙子做试验。他制作了一个比重与人相同的玩偶来模拟人,经反复试验,发现:水从上面流入盛沙子的小桶时,玩偶可以稳固地站在沙面上;而当水从下面注入,向上透过沙层冒出时,玩偶就会被沙子吞没掉,就像在重现皮格特的悲剧。

实地的考察最后证实,那片吃人的沙地下面确有一股向上涌的泉水,沙粒被水冲得膨散并顶托着呈半漂浮状态。一有略重一些的东西落在沙上,就会像在烂泥潭中一样陷落下去。

要说明一下的是,宋代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也曾记录过这种奇异的流沙吃人现象:北宋元丰年间,宋军一支小分队在奉命调遣途中,在安南误入流沙地区,结果损失了大批的人马和辎重。后来,从当地居民口里,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范河”,也称“淖沙”

或“活沙”。

看来,《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写流沙河那段时,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的。也许,他是读过《梦溪笔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