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自然世界的奇迹(中)
14568000000026

第26章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9世纪30~50年代,化学分析技术已很进步,化学家们能够知道在岩石、土壤里含有哪几种元素,各有多少。他们又制造出了复杂的天平,能够进行精密的测定。可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化学家只发现了钒、镧、铽、铒、钌5种元素。连前面发现的一共是58种元素。

还是物理学给化学帮了忙。像先前伏特发明的电池那样,电帮助戴维接连发现了几种新元素。这一次,化学家发现的铯、铷、铊、铟、氦等,都是得到了光的帮助。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化学元素周期率。

门捷列夫分析了元素的颜色、比重、硬度、沸点、导电性、磁性、导热性等各种性质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元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各自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把各种化学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排成一长列。他发现,任何一种元素,每隔大约7个,就会出现一个性质十分相似的元素。例如,锂和钠、钾相似,都是一价的碱金属;铍和镁、钙相似,都是二价的碱土金属;硼和铝相似,都是三价的,它们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不很强烈;碳和硅相似,都是四价的,都有较弱的非金属性……

在排列周期表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难题。首先,当时已发现的元素只有63种,那些还没被发现的元素放在什么位置上?其次,当时测定的原子量有一些是错误的,如何对待?

门捷列夫大胆而又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难题:在周期表里留出一些空格,每个空格就代表一个未发现的元素,并且推算出了这个未发现元素的原子量,预言它的性质。当发现某个元素的原子量同它在周期表里的座位不相符合的时候,就根据这个元素的其他性质来确定位置。

门捷列夫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元素的性质周期地随着它们的原子量而改变。

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开创了化学科学发展的新纪元。它不仅反映了化学元素的自然分类和它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人们不仅可以总结已有的化学知识,而且可以预见未来。

门捷列夫使用元素表曾预言的11种未发现的元素,后来一个个都先后被发现了。化学家测得这些元素的性质,同门捷列夫的预言惊人地相似。

1875年发现了镓(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亚铝);1879年发现了钪(就是预言的亚硼);1886年发现了锗(预言的亚硅);1898年发现了镭和钋(预言的亚钡和亚碲);1899年发现了锕(预言的亚镧);1917年发现了镤(预言的亚钽);1925年发现了铼(预言的三锰);1937年发现了锝(预言的亚锰);1939年发现了钫(预言的亚铯);1940年发现了砹(预言的亚碘)。

门捷列夫利用元素周期表还纠正了某些测量不准确的原子量。他一共修正了近10个元素的原子量,还建议重新精确测定另外几个元素的原子量。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铝下边,曾留有一个空格,门捷列夫预言了这个元素的名称(亚铝)和性质。4年后,德布瓦绍德朗发现了一个新元素,定名为镓。预言的亚铝同镓的性质大多相似,只是比重一项差值比较大。预言是5.9~6.0,测定是4.7。门捷列夫写信给德布瓦绍德朗说,镓的比重是错误的,建议重新测定。当时世界上只有德布瓦绍德朗有一小块镓,他收到信后不相信这样的事,回信说不会错。门捷列夫再次去信,坚持自己的意见。德布瓦绍德朗重新提纯了镓,测出比重为5.95,正好在预言的比重之间。

探索新材料的工作需要用到周期表。锗和硅在周期表里的位置邻近,都是半导体材料,可以启发人们在邻近的元素中去寻找新的半导体材料。氯、硫、磷也是邻居,它们都是制造农药的元素。第八族元素铁、钴、镍、铂等都是催化剂材料。

人们还根据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了一系列的惰性气体。从元素周期表发表起到19世纪末,又先后发现了镓、钬、镱、钪、钐、铥、钆、钕、镨、镝、锗、氟、氩、铕、镭、钋、氪、氖、氙、锕、氡等21种元素,连前面发现的一共是84种元素。

化学元素周期律既推动了现代有机化学、催化化学、放射化学的发展,也帮助解决了现代原子物理学上的难题:原子核里正电荷数的测定、核外电子的分布。

但是人们对周期表里的一切,并不都是了解得很清楚了。例如,周期表里的氩和钾、碲和碘、钴和镍、钍和镤,从同一周期里元素性质的递变和同一族里元素性质相似上看,是合适的。可为什么它们原子量大小排列的次序却都颠倒了?

再比如说,在当时周期表的各个周期里,第二、三、四、五、六周期中,至少都有8个元素,可在第一周期里,为什么却只有氢和氦两个元素,一边一个孤零零地呆在那儿?

元素的性质为什么会随原子量递增的顺序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呢?等等。

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一些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