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模特启示录
14580800000006

第6章 万艳同悲古今同(1)

在进行了洋洋洒洒的理论追溯之后,我试图掩饰自身的稚拙。我想读者一定会感到一种阅读上的乏味。真该感谢能够耐着性子忍受我的喋喋不休的读者。但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直感,去感受那些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美女们“伟大而卑微的灵魂”,是件费神费力的事情。这需要耐心。

我矛盾重重地站在五光十色的人生舞台。不管怎么说,中外古今美女们的迷人风采,正沿着我所期望的理想的表达方式,源源不断地向我走来。直觉告诉我,他们正期待着,去将窥见中国古代美女们隐秘的那层帷幕捅开。

尽管,每个美神,都是一本书、一团雾、一个谜;尽管,她们的精魂,融进了那个时代所推崇的气质和风度,并且化为“一种稍纵即逝而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拉奥孔》)。但是,能够展现中国古代美女最富于人类本质色彩的强大魅力,依然使我乐而忘返。

相信自己的眼睛吧。甭管是一朝天子,还是平民百姓,谁也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过去文人们常常将我国四大美人称之为有“沉鱼落雁之貌,闭花羞花之容”。但是,受中国古代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不可能为我们留下四大美人的图像信息。比如说,西施到底长得是什么样?我们只能在先秦文献资料中,体味那种摄人魂魄的绝世之美。

我自信开始拿到了打开读解中国古代美神之谜的钥匙。当然,读者和我必须一样明白:重要的不是对古代美女的兴趣,而是何以审度中国古代美女的象征意味。我们能从中反馈出一些什么。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四大美女,就是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四张美女王牌。

美神可以征服我们的灵魂,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审美观念。

美需要真诚。审美亦要透明。

该是展示那个彩色缤纷的古代美女画廓的时候了。

1.西施的稀世之美

西施是我国四大美女的第一人,是我国传统美人的化身,是女性形体、容貌美的象征。

青萍之娇,她齐备。春阳之桑,她富有。

国色天香,姿色绝伦的西施,千百年来,被公认为天下第一美女。

出生在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的西施。到底长什么模样?美在什么地方?先秦诸子留下的《管子》、《墨子》、《庄子》、《孟子》、《慎子》、《尸子》、《韩非子》等,对她的美貌缺乏具体的描述记载。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东汉袁康、吴平辑录的《越绝书》中对西施的生平、时代、国别有了详细的记载。但民间传说却丰富极了。古代民谚说:“绝色美人多出自民间”。谁也说不清西施美在何处?而民间传说她的美:“花比不上她娇艳,玉比不上她洁白”,比喻意义太浓。

不错,西施(原名施夷光)即是越国古都诸暨民女。诸暨是一座山青水秀的名城。城南苎萝村便是西施的家。“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战国策·楚策三》)她家虽穷,常常穿着粗布旧衣。可粗布旧衣却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容貌似天仙,光彩照人。越国本是出美女的灵秀之地,但像西施这样的绝色,却堪称稀世。

《西施浣纱》民间故事这样说:她每天清早帮姆妈去采桑,桑叶上的露水洒落在她的头上,她就用桑露梳头,日久天长,头发也就变得乌亮香软了。她每天去小溪里汲水,她喜欢把溪水当镜,对水自赏,日子一久,脸蛋白净,眼睛明亮。她每天到溪边浣纱,洗淘物什,腰腿活动多,无形中得到一种健身锻练,结果自然是腰腿桑韧、身体苗条了。可她的脚在劳动中却比一般女子的大,显得不美。为此,她总爱穿长裙,着木屐。长裙盖住了大脚,木屐使长裙不至于拖地。走起路来,飘飘欲仙,风韵独具。可见,西施很懂得美。如今,她已成为最佳美人的代名词了,她是美人的象征。

《吴越春秋》载:一天,西施在村外采桑,一条毒蛇向她扑来,她惊恐而逃。恰遇大夫范蠡。他箭射毒蛇,救下西施,二人从此相爱。后吴、越两国起兵争战,结果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虏。吴王有意羞辱勾践,让他在吴宫养马,并为其牵马坠蹬。为报仇雪耻,文种大夫献计,把绝色美女献于吴王。丝竹笙歌琴棋书画六艺俱全的西施,在范蠡的劝导下,识大体,明大义,为国为民献身,以国事为重,忍痛辞别了范蠡,到了吴国。她用自己倾城倾国之美色,征服了吴王夫差。此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偿胆,发愤奋强,终于灭了吴国,重建越国。

西施助越灭吴后的命运如何呢?范大夫眼见胜利后的越王勾践大杀功臣、忌心极重,遂和西施逃遁隐居在民间,潜藏在五里湖(无锡的蠡湖),清贫自得,吟歌泛舟湖上。杜牧诗曰:“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墨子·亲土》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墨子》成书年代与西施生活年代相去不远,文中所提比干、孟贲、吴起等人的事,都与史实相符。故而,“西施沉江”之说,是可信的。范蠡出走,文种自尽,西施又怎么能留在人间呢?

西施为救国耻,忍辱负重,牺牲自己的美貌青春,割舍爱情的品行,发生在2500多年前,是极令人佩服的。

她开创了一代新风。她懂得人间还有比爱情更辉煌的东西,狭隘的贞操观念并不是一切。颇具现代女性之风采,让人惊讶之余,频添一股豪气。

西施在吴国的十年中,由于心情不佳,神情黯然,常常是一副愁容。很难见到西施的笑容。但西施的愁容依旧是美的,这愁是发自内心的。强作欢颜,反失自然。

西施的愁容美,显现出另一种妩媚,那又是一种化美为媚的艺术。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为强烈。人都以为西施蹙眉很美,东施效颦,反见其丑。可见,人的表情当以自然流露为美,矫柔造作不可能美。

西施又为现代女性,提供了纯真自然的媚态美、大义美的范例。

或许,我们应该这样说:西施是美的,容貌美,心灵更美。

西施之貌,千古流芳。已成为美的象征。

西施美名,万世依存。

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名句流传后,杭州西湖,亦称为西子湖了。

西施,无论怎么看都是美的。美到极致,则无所不在。

白居易诗品不凡,但谈到西施却在调侃。他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有句:“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毋”。他不该在赞美西施的同时候,恶心丑女嫫母。(其实,黄帝之妻嫫母貌虽丑,但心灵则美,智慧颇高,不然人文初祖黄帝断然不会娶她为妻)。看来,偏见之风古亦有之。

如今,西施的故乡浙江省诸暨县,已开辟了一个以西施为主题的旅游区,兴建了西施村,西施殿,西施洞,浣溪墩等,规模宏大、气象万千,以纪念这位千古美人。

2.汉宫选美第一先

开一代后宫选美之先河的,在中国恐怕便是汉代了。从此,广招天下美女进宫做妃,便一发不可收了。像汉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李夫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等美人,皆是被选进汉宫的纤柔艳丽、体态轻盈、能歌善舞的风流女子。昭君也是如此。

话还得从头说起。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破项羽,建立了汉帝国。西汉王朝的214年历史中,汉武帝刘彻度过了他统治的50余年的强盛期。他凭借汉初数十年来休养生息所积蓄的力量,打败了北方强敌匈奴,消除了边患,致使呼韩邪单于“愿为汉朝守边疆”。并派张骞通西域,36国归附于汉,沟通了促进欧亚交往的国际通道,使汉文化经过中亚远达于西方的罗马帝国。

这个时候,江山之宏伟,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的繁盛,商业之发达、物产之丰饶,宫殿之巍城,服饰之奢侈、乌兽之奇异、歌舞之欢快,无不射映出帝国的尊贵与灿烂,也凸显了汉帝国的扩张、进取的气象与恢宏。

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又名王嫱),恰恰生于那个年代。生在长江北岸香溪河畔的昭君,如独生在荒村山野间的一朵奇艳娇美的花,有着惊世骇俗的姿色。模样长得像出水莲花,冰清玉洁,雪肌粉雨,亭亭玉立,盈盈喜人。她从小就显得超凡出众,聪明美丽。13岁时就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描龙绣风,活灵活现。

昭君17岁那年,被汉元帝下诏入选进宫。据东晋葛洪撰著的《西京杂记》载:汉元帝时,后宫美女如云,令人眼花缭乱。帝每欲过夜召幸,竟不知如何选择。于是,令著名画工毛延寿将入选的三千粉黛,逐一画成肖像。元帝则视肖像美色,遴选入室。

因此,宫女为能博得元帝召幸,常用金银珠宝贿赂画工。而王昭君自恃貌美,偏偏不去行贿,于是,招致毛延寿怀恨,就故意丑画她。元帝拿起王昭君的像,自然是丢在一边了。入宫五年,汉宫第一绝色的王昭君竟然未识元帝面。

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求和亲。积悲怨已久的昭君,这时主动要去献身入番,以结束冷宫寂苦生涯。正是“红妆肯为苍生计,宫蛾眉千古光辉”。

昭君临行,元帝召她大殿相见,才发现自己的身边,竟然有这等绝艳,光照汉宫。甚为惊异,顿生留她身边之意。深悔不该将她赋予呼韩邪单于。但诏令已出,难于失信,无法变更了。于是怒杀韩延寿。

昭君出塞和亲,远嫁胡邦,成为呼韩邪单于的阏氏(皇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汉代君王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一代英主李世民也曾宣告:“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认为“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民,犹同枝叶。”

用美女去和异族结亲,就是一家人了。这一切,当然得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这种重家庭、重婚亲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到民族之间,同样能作为沟通情愫的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和谐统一。古老的《周易》强调宇宙是万物的统一,从中很容易引出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观念。而就昭君而言,也绝非是件什么痛苦的事情。她出身在乡间,不过是民女。被征入宫,本该靠美貌,尽享荣华富贵。却不料命中注定无此福份,只在后宫苦度了五年的寂寞岁月。即使元帝发现了她的美貌,留在汉宫幸之,也不过一介玩物而已,也避免不了“色衰爱弛”的命运。在多不胜数的宫中粉黛,元帝保不住哪天又发现了一个什么“李昭君、张昭君的”美人。所以,应该说,嫁得胡人作皇后,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单于得到了如此美姣娘,甚喜地欢天,遂立皇后,足见单于对昭君的情感之深。只是昭君,命中注定要悲苦一生。在她为单于生下一子之后(二人过了三年),呼韩邪单于年老病逝。他的大儿子(呼韩邪与前妻大阏氏所生)雕陶莫皋继位。

按照匈奴人的伦理风习,应以后母昭君为妻。一代美女竟要侍身于两代人,实难容忍,昭君极不愿从,悲不自胜,便向汉帝上书,要求归汉,元帝不允,并敕令她必须依胡俗。昭君无奈之下,只好委身于“儿子”。这时的昭君才25岁。

如果说,她第一次下嫁呼韩邪单于是个“小欢喜”的话,那么二度屈尊又为雕陶莫皋妻小则是个“大悲剧”了。其内心隐痛可想而知。

她是生活在极不如意,也完全违背自己意愿的环境里,多么可悲呀!

从乐府诗中的《昭君怨》,到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多不胜数。诗词有600多首,戏曲20多部。写昭君的在文学大作家有:鲍照、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马致远以致郭沫若。在这些大手笔之下,昭君的形象都是悲剧性的。

昭君远行荒漠,故国依依,风沙扑面,执泪横流。一步一回头的惆怅之情,哀怨悲壮。那一声声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满腔凄楚哀怨之绪,都是十分真实感人的。

昭君之美,在于她的才貌双全,善良真诚。她的美体现在不断地追求之中,她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尽管能否得到是另一回事。

昭君之美,还表现为她的一生时时处在悲剧之中,她的感人之处也在这里。她的悲剧,给人以美感,使人在咀爵回味中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韵味。

昭君的美丽善良,又很不幸,人民同情、喜爱、怀念她。

她是美的化身。她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她是美的代表。她是一个仁爱的美神。

她在我们心中升起了一轮圣洁明亮的月亮。

史载她死匈奴,葬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南9公里处。她的墓,占地20余亩,高33米,文献中称为“青冢”,它象征着民族友好,是一座历史纪念牌,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昭君之美,貌美心美。

别国和番名千古,昭君之美,美得神奇。有口皆碑,流芳人间。

美人飞至“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噍,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有时就这么有意思。

3.色艺双绝美貂蝉

古代四大美人中,要数“天生尤物,妖媚婵媚”的貂蝉最为迷人了。

一双富有灵气的眼睛,秋波乱闪,直把你魂儿勾去。

一张樱唇小嘴、闭合启抿,招人喜爱。一副杨柳腰枝,迎风摇摆。窈窕身材,体态动人,给人一种柔美的线条美。

这种美颇有永恒之意味。现代人的选美,不是也以此身材、脸蛋为标准吗?

美人们大都是为上帝准备的。许多美德、技艺都是打小练的。或许,冥冥之中,神示告诉她:你不属于民间,日后定有出头之日。

因而,她自幼就在司徒王允家练艺。她天赋聪慧,日有长进,16岁时已成为一个出色的歌舞伎。一曲清雅,令人销魂,飘然起舞,翩若惊鸿。轻快飘逸,宛如瑶女仙袂拂动。

关于貂蝉,元代杂剧中就有《连环记》、《貂蝉女》了。在《三国演义》中,全以男子为主角,洋洋洒洒写了数以百计的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写貂蝉虽着墨简练,却个性突出。对她的绰约风姿,第八回里有一首词这样描绘道:“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说她的轻盈步态,美妙舞姿,如花枝之招展,仙女之下凡。

貂蝉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也可算为风云人物。《三国演义》中,写色欲、写争风,都非儿女情,而是天下事也。

王允心地善良,把貂蝉当作一块美玉,把她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般。时当东汉末年,董卓挟持献帝,自立太师,独霸朝政。董卓生性残暴,杀忠臣祸黎民,招致民怨沸腾。忠臣王允恨董入骨,却苦于无法除奸,终日忧虑。

貂蝉是个有心女子,问及王允心事,遂表示愿为主人分忧而不惜一切。王允深知董卓及义子吕布均为好色之徒,就与貂蝉商定了离间董、吕父子的“连环计”,借她的美色去挑起二人不和。先将貂蝉许给吕布作妾,后诱董卓迷上她的美色。于是,貂蝉内心虽痛苦,但仍在“小宴”时对吕布调情、引诱、示爱,在“大宴”时对董卓调情、撒娇、献媚,其外部表现的情感与行为,都是不得不如此的,否则灭贼的庄严使命就无法完成。

貂蝉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之后,她又成了吕布的爱妾。可怜少年英雄难过美人关,贪色过度,形容销减。又不听陈宫劝说,贻误了战机,遂被曹操捉去缢死。

貂蝉成了未亡人。她是否又落入曹操之手呢?曹操在貂蝉“黛眉微蹙,桃容勾魂”的芳容面前,能不动心吗?尤其是她那脉脉含情的神态,秋波频送的魅力,是令曹操垂涎欲滴呢?还是神飘魂荡呢?

这些《三国演义》中没有作明确交代。或许,曹操忙于权术,无心也无力去管什么美人不美人了。江山有时是比美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