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武术
14602700000006

第6章 武术的四大派别(1)

少林

少林寺的起源与祖师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来到中原,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嵩山很象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后来又过三十余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广罗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

少林派,素来被称为武林第一门派,号称中原武林的泰山北斗。少林寺僧众习武源远流长。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477~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唐代李靖又写了《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毁寺院。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助,活捉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这就是着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着名电影《少林寺》的历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从宋到元,少林武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五年(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着名武憎,有觉远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有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清18人,皆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术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下状态。并由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个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

少拳术,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同时,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莆田九连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福裕禅师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天津蓟县盘山、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这就把少林功夫传到全国。许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大有关系,就连武当和峨眉的开派传说,也有源山少林的说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闯少林、二路提卢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又如六合、八极、劈挂,通臂、太祖、燕青、华拳、查拳、弥宗、动力、明堂,沙脚、戳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咏春等,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术,据说就有172种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阳拳、观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形意线、罗汉拳、六合拳以及“少林七十二绝技”等。棍法、枪法、刀法也是少林武术的大宗“、各有数十种套路,剑术则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刘玄德双剑、达摩剑、绨袍剑等。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钢鞭、月牙斧、梅花拐等数十种兵器,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提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等一百多种散打,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弹弓谱、易筋经义、用药法等各种技法等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众憎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弱所致,于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功的特点

少林派有诵经拜佛与练武并重的传统。门中弟子武功高强,富有正义感。

此派弟子均为男性,分为出家弟子和俗家弟子两类,出家弟子在寺中修行,俗家弟子分散各处,行侠仗义。

峨嵋

峨眉派简介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室内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摩托车等数十个类别。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峨眉派是中国武术的着名派之一。该系武技崇奉四川眉月,光辉满江湖。“峨眉月”即指峨眉派武术。有人将近代四川流传的僧、岳、杜、赵、洪、化、字、等八门。黄林、点易、铁佛青城、青牛等五派,统归为峨眉派,峨眉山为发样地。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

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人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着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1峨眉派分支“五花”。“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1)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2)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3)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

(4)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5)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2峨眉派分支“八叶”。“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1)僧门,据说传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猢狲状,别名“狲门”。

(2)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3)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4)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5)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

(6)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7)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8)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

峨眉派武术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着名佛教圣地峨眉、青城、华岩、尊武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了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

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峨眉派理论上主张动功与静功并重,在动功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

据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即:健身之道与攻防技击相结合、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但三派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从“内外”“刚柔”“长短”三个方面可以区别:

1内外:少林派以攻架见长,有外家拳术之称。武当派以呼吸见长,有内家拳术之名。峨眉派则主张内外相重。

2刚柔:少林善刚,武当善柔,峨眉派认为:“过刚则折,过柔则锩”,主张“亦柔亦刚,刚柔兼备”。

3长短:少林派多用长手,武当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张长短并用。

峨眉派武术善用五峰六肘之力。五峰即:头、肩、肘、臀、膝;六肘指: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攻防技术上讲究手脚灵活。“腾、挪、闪、颠、浮、沉、吞、吐”是峨眉派的主要技击方法。明代唐顺之写有“峨眉山僧演拳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术的特点。

峨眉派武功包含站立技击法、地趟技击法、腾空技击法。因而,其技法全面,既有放长击远的大开、大合刚猛动作,也有适宜中近距离攻防的亦刚亦柔招式,还有能挨肩挤靠的身体震颤移形。峨眉派武功手法有拳、掌、指、腕(人称羊蹄肘),以冲、摆、插、贯、鞭、抓、勾、挂、挑、刨、带、扇、扒、搭、沾、弹、抹、圈等加以变化,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成圆,随机组合变化。峨眉派腿法要上踢头胸,中踢肋腋,下踢连二杆(小腿迎面骨)。有向前踢、向侧踢、向后踢。腿法以弹、点、踹、蹬、切、圈、踏、劈、摆、提、勾、跺、别、扣、扫、撩等,并注意组合变化,明腿之中藏暗腿,左、右对称,高、中、低轮换,远、中、近结合。

峨眉派武术腿中藏腿,手中藏手,腿中藏手,手中藏腿,变化多端。地趟与腾空腿法有剪、绞、蹬、弹、锉、压、摆、撞。

肘法有顶、挑、砸、劈、摆等。膝法有撞、顶、跪、提、冲等。头、肩、跨有撞、靠、顶、坐等。

峨眉派武术拳架的演练风格是技击动作长、中、短交替,上下相顾,手脚并用,拗、顺结合,站立、下地、腾空变换,动作形变大(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亦可远到近转换)。

峨眉派武术拳架训练,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刚猛如山崩地裂般势不可挡,实打硬攻,柔软如水般顺化,刚与柔结合,柔与刚相转换。拳架中既有招招连环没有停顿的组合,亦有单招半势急停,忽然变身、变形、变式的动作,还有上天(腾空)、下地(地趟)与站立相结合的高难奇妙技术组合。

峨眉派武术拳架的劲力体现出沉、脆、刚、柔四大劲的特点和劲力相互转换。拳架系统依仿生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构成。基础拳架突出某一种形的招术和劲道,中、高级拳架则是各种劲力综合。还有就是拳架中,除了八法、天罡,其它拳架都是三路,其中一路为站立拳架,二路为地趟,三路为腾空和综合拳架,而且,在这些拳架中,强调六节舒通,腕节、肘节、肩节、胯节、膝节、踝节,如此则力量顺达,变化轻灵。

为适应技击中突然变向,在拳架中有突然变向的拗势、顺势、倒插、顺插及其转换动作。以及下地、腾空带来的跳跃、翻滚。

峨眉派武术在技击中有明打与暗打之分,明打是搏形、暗打是搏跌。明暗结合,手、脚、步、身齐动。而刚柔在拳架的训练中体现为轻重有度、快慢相间、抑扬顿挫。

武当

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搏、火龙真人一系。内功最强的门派。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

武当派二大路线:武当道家、武当俗家。

武当道家内力精湛剑法神通的剑师(隐)。技能包括五行和无属性在内的六系内功攻击技能,另外有护身和逃命用的辅助技能。对操作要求最高,但将是战场上最强的攻击点所在。武当俗家轻灵飘逸出招敏捷的侠客(侠)。技能讲究提升连续攻击和一定条件的单点超高攻击,并有提升自身闪避和会心几率的辅助技能,能灵活的行动于战场或隐藏自己的行踪。

武当武术的起源与祖师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是我国着名的道教名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丹江口市境内,北通秦岭,南接巴山,连绵起伏,纵横400多公里。山势雄伟,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余各峰均倾向天柱,蔚为奇观。武当派信奉道教“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武当派历史由来已久,被世人称为内家之宗。